谋深谋实,构建竞争新优势
2022-02-16周礼
周礼
透过2021年12月底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成都经济发展蓝图已然清晰,极核引领、绿色低碳、民生福祉……其中,“建圈强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2021年12月10日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施小琳强调,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市民就业的重要依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会上同步发布《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依照这一路线图,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正式启动,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一系列重大使命。明确要求成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2021年11月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赋予成都加快做强极核、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跨界渗透和相互交叉为特征的“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以协同共享和互促共赢为特征的“生态化”发展、以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为特征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随着成都迈入超大规模城市行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成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产业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回应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应有之义。
为更好肩负国家使命、顺应产业变革趋势、满足市民期待,要进一步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
产业链将如何赋能产业建设,进一步支撑城市动能的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例,围绕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成都引进培育了440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从2017年不足10%提升至目前超40%,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航空航天领域,依托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28家航空大部件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在成都聚集。2020年,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在全国占比近五分之一。
20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
据《方案》,成都将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文创业、旅游业、现代种业、绿色食品、绿色低碳产业等20个重点产业发力。20个产业门类覆盖14个先进制造业、5个现代服务业和1个都市现代农业。
《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成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达到8800亿元,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保持国内一流位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主要载体,培育形成千亿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方案》提出,推动政府重点支持与市场化机制并重、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推进并行,由市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推动形成“1个发展规划、1张产业图谱、1套专项政策、1个创新平台、1份企业名录、1个品牌会展”的“6个1”工作机制。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超大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突出加强链主企业专项培育,根据《方案》,成都要开展产业项目会战,以“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模式,抓紧招引落地一批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造标志性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级产品级重大项目。
加强配套要素保障,成都将加大各类载体建设力度,完善生产性配套、生活性配套,盘活用好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科创空间等载体资源;充分发挥好重产基金、科创基金牵引作用;每年编制发布《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推行“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支持”联合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等。
制造核心竞争力
在20条产业链中,有14条制造业产业链,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可见一斑。
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成都已有明确的路线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用好工业无人机、网络信息安全、超算中心等优势赛道,聚焦生物疫苗、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赛道和綠色氢能、脑科学等“新赛道”,开展重点项目靶向引育,加快推动一批高能级项目落地发展,着力在“新赛道”打造竞争新优势。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依托在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统筹推进,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中,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补链强链扩链,在集成电路产业,成都将按照“补制造、扩封测、强设计、延链条”的思路,打造中国“芯”高地;新型显示产业,按照“扩规模、优生态、重创新”的发展思路,成都将聚焦柔性显示赛道,联动重庆、绵阳打造全球新型显示(含智能终端)产业高地;高端软件产业,成都将加速构建“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名校、名会(展)、名赛”的完整生态体系,推动亿元级企业超过600家;创新药产业,将力争2025年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将力争2025年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航空发动机产业,推动航空发动机整机及配套零部件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国际知名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工业无人机产业,将在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整合行业要素资源、推进通航枢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轨道交通产业,将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加快落地,提升产业本地化配套水平,加速轨道交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西部高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完善政策体系、做强产业链条、厚植产业生态等方面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将聚焦应用场景,铸强产业链条,完善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生态,精准要素配置,迈向产业高端;大数据产业,将加强城市全量数据集成,积极布局基础数字底座,创新智慧城市场景供给;人工智能产业,在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引优育强提升企业竞争力,精耕渠道构建品牌新优势,协同共享开辟发展新路径,强链延链提高产业融合度;绿色低碳产业,打造“中国绿氢之都”,建强“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不久,《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起草完成,2021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新基建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专场活动召开,“专精特新成长通”正式上线,空客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落地成都……一大批政策、机会清单、重大项目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