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知点燃梦想,用知行成就人生
2022-02-16宋德敏
宋德敏
一、“良知课堂”,始于问题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主阵地。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会变。顾明远先生说:“深化课堂改革,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搞好。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课堂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教’到‘学’的转变。”
扎根课堂,便能发现问题。我在听课中发现课堂满堂灌会导致学生上课经常走神、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率低下。课堂上教师拼命地讲,教得太累;学生枯燥地学,学得太累。大部分教师沿用“教师讲授—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再讲—学生再巩固练习”传统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成长;学生“不会学”,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难以理解知识。
二、“良知课堂”,教师先行
课堂要改变,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有关课堂改革的各类培训,观摩课堂、参与培训、分享所思;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临淄区晏婴小学、泰安岳峰小学等学校学习观摩,分批次派团队到上海、杭州、重庆、北京等地学习培训;每学期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到学校做专题报告。疫情发生以来,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全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先后开展了班主任专题培训、新教师专题培训、书法培训、普通话培训等主题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自觉提高业务素质,实现专业成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及拓展培训渠道等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是搭建研讨平台,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主要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每位成员均参与“个人构思—组内研究—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学方案”全过程。通过同伴互助,专家问诊及教情、学情调查等途径,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好每周四、周五下午两个小时的大教研的时间,制订导学案和教学案及其他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观课议课,听课的每位教师均要填写“观课议课”听课表,并参与议课。在教研的过程中有一位老教师说:“我写了二十多年的教案了,第一次让我写‘学案’感到非常不习惯。”大概半年以后,我再次走进了她的课堂,课堂中,学生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展示交流提升,讨论得热火朝天,展示得声情并茂。下课后,学生说:“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当‘小老师’,我非常激动,没想到第一次讲,就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很自豪。”我暗自窃喜,二十多年根深蒂固的“老模式”终于改了。在议课时这位老教师说:“今天我终于理解了校长说的‘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课改真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我以后一定多学习先进的理念,把理念带到课堂,惠及孩子。”
最后是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之所以放在课后进行,主要原因就是回忆课堂的整个过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照顾到“潜能生”;合作学习有没有达到实效;学生展示缺陷在哪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否恰当;有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否是走形式。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以及实践,教师实现了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分享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
三、“良知课堂”,模式重构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聊城市高新区深圳路小学明晰定位,基于“让良知点燃梦想,用知行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跳出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形成了“1345良知课堂育人模式”。
“1”指一个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
“3”指三大策略。一是运用学案(导学案、教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学习路线图,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学案的设计,建立目标导向、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课堂结构,引领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等低效教学行为。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形成学习共同体。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成员“面对面”“桌对桌”,便于学习、交流与合作,组内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长实行竞争上岗制,小组成员可以双向选择。通过生生自学、生生互学、生生互教,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学习以及自主管理。三是教师分类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空间交给学生;二是突出学习,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课前学习准备、课时小组讨论、课后追根究底全过程;三是突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合作研讨学习、深度探究学习。
“4”指四大工程。四大工程即班组文化、师训和生训、课堂流程、课堂评价。一是班组文化。各班师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班级口号以及班级公约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个性班级。班级小组成立后,成员共同商定组名、组规、组训、组徽、组歌、组花、组号以及小组目标。每组都设有行政组长、学习组长、卫生组长,依托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共进,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协作发展意识。二是师训和生训。搭建培训平台,对教师和班长、班委会以及小组长和组员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讓班长、小组长等明确职责、立章建制。三是课堂流程。课堂基本流程是“五学一测”即导学、自学、助学、展学、思学以及达标检测。导学——用图片、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堂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发放导学案。教师引导贯穿于各个环节,启发、点拨学生。自学——以自主预习为课堂的起点,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预习,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抓手,把问题带入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并做好自我评价。助学——合作学习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学习小组为一个整体,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疑难问题、巩固提升知识,真正实现“生教生”。合作助学中再解决碰撞产生的新问题,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合作学习为主导进行推进,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遇到瓶颈时适时提示。展学——展示汇报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组间乃至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可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组内小展示由小组长组织,展示助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班内大展示一要有展示,二要有点评。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思学——总结反思、形成素养,以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为主要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展示,重新整理导学案,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受到什么启发。一测——达标检测、巩固提高阶段。由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重难点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完成导学案的达标检测内容。教师通过对其检测,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四是课堂评价。学校建立健全考评考核机制,制订了《“1345”良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落实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制度,建立导学案、教学案检查校内优质课评比等制度。评价是一种激励,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为教师提供成长的“营养”。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四不讲”的教学原则:多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讲;讲了以后也听不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内容,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探究的内容,教师不讲。
“5”指五种能力。良知课堂包含五个要素,通过坚持实行“五让”的探究策略,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五个要素是“学、问、思、辨、行”,五要素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质疑、思考、鉴别和行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五让”的探究策略是:文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谈,难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寻,规律让学生找。五种能力指学习力、思维力、表达力、质疑力、合作力。课堂上要全面培养孩子的五种能力,最终交给家长和社会的是语言、文化、性格、思维、养成等方面都卓越的“良知”学子。
“1345良知课堂育人模式”,是学校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学案导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让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方法还给学生,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主体思路,构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实现教师由“教”向“学”的根本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良知课堂”,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是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必然。教师在课堂上要追溯知识的本源,讲清楚来龙去脉,厘清知识发展的过程,抓住知识线索上的“根”;要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儿童学习成长的根源,找准教学对象上的“根”;要把握“教”的规律,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本质和特征,抓住教学方法上的“根”。课堂成了师生共同享受的舞台,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两人一对,四人一伙,对“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解答,争相上台展示。这样的课堂唤醒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碰撞中释放天性。知识在不知不觉间内化于心,能力于无影无形之中外化于行,学生的综合素养大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幸福感也大大提升,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构建了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1345良知课堂育人模式”实施以来,教师说:“孩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不仅会学而且会教,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相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第一时间能查缺补漏,获得及时帮助。互助学习在交流討论的过程中,有些原来胆小、内向的学生会被氛围所感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习真正变得自主快乐。”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学生说:“这样的课上得太有趣了!感觉上课节奏变快了,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在小组的交流中自然就理解了,掌握了。小结时,我们根据学到的知识和习题自己编制题目,我们愿意做出题人。”在这样的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脚踏实地不骄傲,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脚踏实地不自卑,一点一点地超越自我,每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1345良知课堂育人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关注了“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师生共同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任务,在目标的引领下,过程性评价伴随始终,逐渐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高新区深圳路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