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创作中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探究
2022-02-16秦雯
秦雯
摘要:“无意识”又叫做“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创作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所表达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要展现给观众的一种境界。在艺术创作中,自然的客观事物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和“无意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并非是没有意识,而是在“意识”的积累基础上发挥作用,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无意识”和“有意识”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关键词:有意识 无意识 注意事物 情感表达 心理层面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045-04
一、“无意识”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缺一不可。“无意识”最早是由英国学家拉尔夫·柯德俄斯提出的,随着“无意识”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对其加深认识,奠定了弗洛伊德對“无意识”思想的更深层次的解剖,再到后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无意识”个体和非个体的的两个层面的定义。“有意识”和“无意识”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有目的的自觉认识活动,它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暂时还未意识到的部分。“有意识”的存在是其过去所发生的过程所产生的,其中艺术创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会影响艺术创作,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是会必然发生的,这就是有意识的行为。但是在我们心里构造层面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无意识层面,即“潜意识”,其产物放在艺术创作之中也是不被他本人意识感觉到的,这种“无意识”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的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是原始的、冲动的、非语言的、非道德的、不知不觉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是相对来说的,无意识的艺术创作中也包含着意识的部分。
二、书画创作中注意事物的有意识与无意识
创作的前提是:注意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又或者是艺术家自身所关注的注意点。其实注意的行为应该“一分为二”,我们注意到的部分叫做意识部分,但其实大部分的是无意识部分。我们在每天生活当中接触的事物、注意到的事物、信息是非常多的,有一部分信息被我们的大脑所接受和感知保存下来,但是大部分的信息是沉入大脑,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形成了“无意识”信息储存库,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注意事物和思维产生
意识之间有一种注意的过程,思维察觉“感受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察觉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就是意识上的注意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看见一个颜色,比如黄色,我们能够注意到它的存在,我们发现它与色彩的某一性质类似,我们根据它类似的属性我们叫它为黄色,如果我们抽象出颜色的性质,自身定义于黄色代表的意义,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以注意转化为思维的进程,思维的活动以注意为前提,不是说必然要用注意才能有思维,可以用注意与理性的智慧思维方式相结合,就是在注意之中加入观察,而这种注意方式的向上提升,并没有停留在一个潜层表面,这种加入了意识的行为就是加入了艺术家情感的积累。我们思维的意识形成过程,前提是意识之前的注意,例如画展,我们所参加的每一次画展,看见不同的画作,注意到不同类别的画作,这种意识上的积累就有一种意识上的选择,某些作品会吸引我们,而某种行径虽然当时并没有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但是在“潜意识”层面上,它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视觉与思维之中,我们在看画展的过程中“有意识”选择欣赏的画作,这种意识行为可能是经过社会习惯、风俗、道德、伦理之下的过滤,绘画规则的影响形成了我们的意识绘画审美观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感知不到的压抑情绪、欲望、情感有选择接受信息,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又被称为“无意识”。
(二)注意事物和个人心理
个人心理水平之上,意识与无意识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我们平时更多的是看重自己的感觉,这种意识状态上的是我们用心灵的经验来判别的,注意可以有双重的对象,而感觉只有一个对象,在感觉和感受之间,当一个动作由人导致所发出的声音我们有意识加入感知就是注意的行为,在观看时,我们的注意力其实是集中在一个部分上面的,我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局限于在某一个部分之上,在我们的注意范围里我们能看见一个人的面部轮廓,其实我们同时也会看到在他身边的周遭事物,我们可以同时看见另外一个人的身体整体外围,那些注意力在别的感官活动部份上,加上我们心理水平之上的部分就构成了我们所思的总体,其实我们一直看到整个环境的整体,只是注意集中的部分活动或是有意识的看见,而其余的活动则是“无意识”的看见。这种有意无意看见的注意行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多有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每一个人所看到的事物是客观事物,当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同一个事物上,我们不同的人对事物的心理感官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很难去分辨到底是艺术家“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在起作用。
三、“有意识”和“无意识”在书画创作中的体现
创作的“潜意识”也就是“无意识”,这种存在其实是一次或者多次的接受所导致的某种创作方向,有无意识的存在是过去发生过程的存在。其中创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所影响的艺术创作,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是会必然发生的,也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是一个艺术家必然经历的过程,因为在其本身的艺术生涯之中,一次艺术创作或者多次的艺术创作必然会由意识情感导致,情感上的艺术创造本身就是因为艺术家自身意识所引发的,意识之前的注意,是它看见的且自己创作的内容和大自然的景观反映在他的眼睛里,但是在这个反应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看见了自然景观,而是选择性的、有目的的去观察,我们所思考的问题角度不同,注意的视角不同,注意进入我们的意识领域部分,或者进入了我们“潜意识”范围,所以艺术家会创造。艺术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形式也就是情感,情感所携带的其实就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状态,这种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本就可以放在艺术心理层面进行讨论,艺术心理层面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
艺术家的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意识产生的时候,意识就好像我们的大脑守门员。情感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产物,我们可以从画家的创作作品中看见,一个作家他的某种情感得到压抑,那么我们可能看出他会制造一幅暗喻心情的画作。或许是直观的描绘,可能会使用某种隐喻的表示,这可能就是艺术家“潜意识”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之中也可以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艺术的有意识创作更多的是艺术上的技法体现,这种技法的使用艺术家的“潜意识”的选择表现是它自我的情感表达。
四、“无意识”与“有意识”在书画创作中相互作用
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体验,也是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源泉。艺术创作与生活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又是艺术家自我思想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句话就阐述了艺术创作的基本“意识”是从生活中感知而来。这些“意识”是艺术家对自我生活的感知感受而积累产生的,這种“意识”与艺术家内心深层“无意识”的情感产生互相穿插,引起共鸣而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这种“意识”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在心理上我们创作的情感表露又要在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之下进行筛选,无法进入到我们的理性层面,但艺术家自身不自觉的情感并不是完全被抹灭,还是在“潜意识”的意识状态里发展并且生存。例如中国画中所讲究的“胸有成竹”,我们画家的所看和所想是不同的,虽然在我们的纸张上是一片空白,但画家在下笔的时候是在中国画的内在规律之下和自己亲身经历的理性层面,再加上画家内心自我精神表现一幅画。中国绘画传统讲究的是阴阳结合,虚实相生,这种绘画状态并不是完全的“无意识”的体现,这是在引入自然的背景下满足自我的“无意识”。点线面的相互交融、色彩的搭配运用,这些其实也是对绘画规则的一种表现过程,这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交融共同影响艺术创作。
郑板桥是著名的中国画家,以画竹著名,郑板桥的竹子不仅仅是在技法层面上表现出竹子的形态外貌,在他所做的《竹石》的诗中也生动描绘了竹子在岩石上生存的艰难,但是这只是理解到了这首诗的表层意味,它更多的是在隐喻他自己像竹子一般宁折不弯,铮铮傲骨,这跟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脱离不开,他以竹来喻人,表达自我内心情感。自我人格的体现这是他的本能,是以现实为原则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无意识”的创作前提表现是我们所引入的自然环境、亲身经历、绘画规则。画家的创作是在“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创作的过程中透露自我的“无意识”,所以画家情感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有所不同。
五、“无意识”创作是在“有意识”的积累基础下激发的
感觉的单纯心理经验加上意识注意活动,其实我们有意识注意到那部分。意识到的部分是我们看过的注意到的,注意过的记忆进入我们的思维,慢慢成为我们人的经验。而其意识不到的部分,就是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它在注意活动之外,离开注意的焦点而被忽略了,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看见他,只是在当时注意到的过程中给了其中的某种程度上的特别注意,而本身我们是不可能忽略的一个东西。艺术家创作感觉的形成前提是艺术家艺术技法的成熟度、眼界的高低、接触事物的不同,这些经验上艺术家的“无意识”积淀会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例如突发的灵感与领悟、内心创作的冲动等。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帖的创作环境是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他将这些诗赋集成一集,并作序一篇有感而发之《兰亭集序》。从魏晋时期书画艺术就讲究从“形神兼备”到“离形神似”,后又把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是书法艺术从客观事物的表现到注重艺术家的内在心理精神的追求。天下第一行书的形成既是偶然也并非偶然,虽是王羲之在与友人的雅集诗会上饮酒随性而为灵感迸发,但是离不开王羲之本人对书法学习精髓的理解和技法上的纯熟积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兰亭集序》上有些勾勾画画,说明是作者的率性而为。在艺术创作中我们的“有意识”行为为我们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使我们了解注意到的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无意识”在意识的激发下给了创作的内在动力,增加了我们创作作品的内在感觉,形成视觉冲击力。
艺术家的“潜意识多数是不能直接表述的,内心深处最本质的它是混杂的,但是却是整体的,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时,很大程度上受“无意识”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受社会道德标准伦理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无意识”创作是在我们的“有意识”积累下作者内心的精髓。抛弃了目的,抛弃了技巧,抛弃了主观意念下的真实状态的体现,既是偶然性,又是必然性。
六、结语
书画艺术创作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一部分是“有意识”,进入到我们的大脑形成记忆,但是大部分的还是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潜意识”行为。它们是相互作用于艺术创作之中的,并且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体现并非是没有意识,而是在“有意识”的积累基础之下。艺术创作中的“潜意识”行为带来了创作的动力和灵感,因此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是我们潜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锐.弗洛伊德论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2]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朱振鑫.无意识、有意识的碰撞[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7年.
[4]周慧.绘画中的无意识创作初探[J].内蒙古艺术,2012(02):49-51.
[5]何来胜.《兰亭序》及其书法文化意义[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