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浦北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2-02-16黄卡冯娟罗定永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问题

黄卡 冯娟 罗定永

摘 要 “十二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提质增效明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整体趋于良好,但也存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比较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浦北县生态农业高效发展,结合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提出“加強科技攻关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健全监测网络和建立全方位监测网络体系、协助企业开拓生态农产品市场”等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11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与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的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1]。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生态理论,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的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浦北的生态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深入调研浦北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区域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现状

“十二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提质增效明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整体趋于良好。

1.1  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近几年,浦北县加快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目前,浦北县建成3.33万hm2优质稻、0.67万hm2香蕉、2.67万hm2荔枝龙眼、1.67万hm2八角玉桂、0.67万hm2木薯、0.2万hm2桑蚕、0.26万hm2淡水养殖、10个万头瘦肉型猪场、1 500万羽商品鸡规模养殖十大农业生产基地,每年生产出19万t优质稻、25万t香蕉、3.5万t荔枝、1.8万t柑橘、1万t干八角、12万t木薯、50万头肉猪、1 400万羽家禽等农牧产品和3万多t水产品,形成了林下经济、富硒优质稻、香蕉、荔枝、冬种马铃薯、官垌鱼、黑猪、蜜蜂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

1.2  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5年以来,浦北县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力得到不断提升。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3.87万hm2,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地类均为耕地及可调整地类。“十二五”期间,浦北县已建成0.46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三五”时期,计划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0.6万hm2。到2018年末,浦北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6 318 kW,全年有效灌溉面积1.25万hm2。2018年浦北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1.3  生态农业产业领军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浦北县共有26家企业获得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3家,市级17家,县级5家。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54家、家庭农场103家,其中:获得认定国家级示范社4家,自治区示范社28家,市级示范社37家,市级家庭农场3家。截至2019年9月30日,浦北县共培育1 388名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6月15日,挂牌成立的浦北县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联合会成为广西首家新型职业农民联合会。2020年,浦北县流转土地累计达486.2 hm2,其中:水田3 551 hm2,旱地2 408 hm2,荒坡地1 332 hm2,流转总面积占全县耕地的27%,涉及农户73 680户。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浦北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清洁田园、加大农业环保宣传、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推广良种良法、植保绿色防控和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计划、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等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浦北县大力推进秸秆农业循环利用,202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43万hm2,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36.91万t,秸秆可收集量为32.01万t,秸秆利用量为27.57万t。浦北县的农作物秸秆多数采用机收直接还田,少数进行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浦北县积极探索“秸秆—有机碳肥—还田”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在90%以上;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20年全县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90.17%;示范推广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黄板诱杀技术、橘小实蝇“性诱”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技术、太阳能多功能扇吸式智能捕虫器捕虫技术。

1.5  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提质升级

浦北县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45个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其中:位于北通镇清湖村、白石水镇良田村的浦北县佳荔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和位于北通镇那新村的浦北县五皇山石祖林中茶核心示范区,被自治区认定为四星级“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浦北县官垌鱼现代特色养殖示范区、浦北县丰茂林下肉鸡养殖示范区、浦北县黑猪生态养殖示范区、浦北县南国特色水果示范区和浦北县香果人家百香果产业示范区,被授予县级示范区称号;浦北县三合镇燊生生态种养示范园等示范园,被授予乡级示范园称号。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废弃物利用比较单一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全民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小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优先考虑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等方面考量不多,还未能深刻认识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价值。浦北县年产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37万t,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利用途径单一,在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方面,利用程度均不高,秸秆综合利用覆盖率和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2  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

农业生态环保和农药、化肥、农膜、育秧(苗)盘等投入品的面源污染防治涉及面广、成本高、难度大、公益性强,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援,以及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目前,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亟需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和管理机制。

2.3  生态农业技术储备不足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其实是一项涵盖多个学术领域的复杂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多种类型的科技手段。生态农业技术只有顺利实现新旧技术之间的替代、交融,很紧密地实现与其他技术的匹配、契合,形成稳定的技术结构关联,并由此改变自身的形态,才能成为产业技术,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国内生态循环农业起步较晚,浦北县比较缺少生态农业创新性、系统性的研发,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

2.4  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农业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以及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尚不够健全,制度“红利”还没得到充分释放,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十分迫切。只有统筹、协调处理好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市场推动与公众参与,约束与激励等相关各方的关系,才能调动各方面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3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浦北县委县府制定的“北部湾美丽后花园”和“国际康养胜地”新目标,以创建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基地为抓手,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3个发展趋势建设生态农业产业。

3.1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建设生态农业产业

以项目建设和示范基地创建为载体,引导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加快流入生态农业产业,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储藏、物流运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和影响,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构建产业交叉融合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3.2  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多抗绿色品种和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轻简高效农业技术,以及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稻鸭共生、“微生物+”生态养殖、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3  加快发展“互联网+”,建设生态农业产业

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融合,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2]。加大推广应用农业云平台,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和服务水平。

4  对策

4.1  加强科技攻关和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围绕农业增产增效、生态经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和扶持一批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咨询、推广等服务的专业化机构,以及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实现市场化有偿服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的科技创新,加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科技工程示范与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衔接。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公司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西江水系“一干七支”、南流江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和西部产业开发政策倾斜等,申请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扶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交通、住房、水电等建设,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发展。制定良好的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市场化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加大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信贷投入。将全区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依法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银团贷款,满足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大额资金需求。

4.2  强化科技支撑

深入推动与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首席专家,统筹一批本地产业专家和技术人才,整合浦北县农牧渔业科技力量,健全完善水稻、马铃薯、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业等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拓宽协同创新渠道。依托国家、自治区、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遴选部分单项技术研究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加大与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强化纵向、横向联合,力争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着力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努力将生态优势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4.3  健全监测网络建立全方位监测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规划区域对空气、水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等的自动监测网体系,覆盖全区质量检测网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建设,连接市、区、镇级生态环境监测台网,实现数据有效汇聚和互联共享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一步开放监测业务领域,鼓励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危险废物鉴别监测等监测活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应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比及生态补偿工作的根本依据,根据环境监察执法需要,有计划地开展环境监察联动执法监测。

4.4  协助企业开拓生态农产品市场

政府应从销售环节入手对生态农家和组织的业生产活动进行牵引。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对食品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内生态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生态农产品的合理高价和逐步扩大的市场规模无疑会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要进行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促成“农超对接”“公司+农户”等各种形式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全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3]。

参考文献:

[1]  郭素玲.新常态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34-37.

[2]  杜松华,陈扬森,柯晓波,等.“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广东绿谷模式探究[J].管理评论,2017,29(6):264-272.

[3]  秦炳涛.日本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6):104-109.

收稿日期:2021-09-13

作者简介:黄卡(1979—),男,广西浦北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E-mail:13807771099@163.com。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问题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