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后阶段性训练对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2-02-15徐以春张海艳
徐以春,张海艳
(1.临沂市中心医院创伤中心,山东临沂 276400;2.临沂市中心医院小儿内二科,山东临沂 276400)
骨盆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主要由外部高能量暴力冲击盆骨所致,一般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由于骨盆骨折患者骨盆的前后结构均被破坏,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临床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以修正患者盆骨生理结构,提高康复效果[2]。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是治疗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在骶髂关节固定钢板达到修正骨盆的目的,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等特点。机体健康对骨盆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术后适当的锻炼能促进身体代谢,加快修复,但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时疼痛感较强,应激反应大,会影响骨折愈合[3]。阶段性锻炼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康复训练,能够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有重点、针对性地指导骨盆骨折患者开展训练,减轻其训练压力,提高训练依从性,加快骨盆功能的修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8 月—2022 年2 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62 例为对象,探讨阶段性训练联合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对其术后骨盆功能康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62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4]中骨盆骨折的诊断标准,且经CT 检查确诊;年龄18~65岁;均接受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手术;均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颅内损伤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有恶性肿瘤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龄22~58 岁,平均年龄(42.18±3.67)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8 例,车祸伤13 例,高空坠伤10 例;临床骨折Tile 分型:B1 型11 例,B2 型9 例,C1 型7 例,C2 型4例。观察组中男15 例,女16 例;年龄20~61 岁,平均年龄(40.68±3.59)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9 例,车祸伤10 例,高空坠伤12 例;临床骨折Tile 分型:B1 型12 例,B2 型10 例,C1 型6 例,C2 型3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如下:为患者讲解盆骨骨折的危害、术后注意事项等知识,协助其做好术后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骨折愈合状况,关注其情绪并及时进行疏导,指导患者下床进行活动,持续训练16 周。
观察组于术后进行阶段性训练。具体如下:(1)术后1 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协助其进行平卧位、健侧位等翻身活动,保持患者轴立翻身,不可对其做推拉动作,每2 小时翻身1 次;同时协助患者进行缓慢伸屈膝训练,活动范围根据其耐受程度保持在15~30°,持续5 min。(2)术后2~5 周,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训练,包括足趾伸屈、踝关节伸屈、小腿肌收缩、股四头肌收缩等动作,每个动作持续5~10 s,10~15 组/次,2 次/d。(3)术后6~9 周,指导患者进行坐起训练,持续5 min,3 次/d。(4)术后10~12 周,指导患者坐起并借助拐杖进行无负重站立,同时进行术侧肢体髋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和健侧肢体负重训练。(5)术后12 周后,指导患者逐渐脱离拐杖进行无负重行走,同时进行术侧肢体髋膝关节主动活动。持续训练16 周。
1.3 观察指标
(1)骨盆功能:采用Majeed 骨盆骨折评分系统(Majeed)评估患者术后1、16 周的骨盆功能,包含疼痛、站立、坐、工作能力、性生活5 个维度,分值分别为30 分、36 分、10 分、20 分、4 分,评分越高患者骨盆功能恢复情况越好。(2)生存质量:干预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8 个维度,各维度分值均为0~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3)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Majeed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盆功能比较
术后1 周,两组的Majeed 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 周,两组的各项评分均较术后1 周升高,且观察组的Majeed 总分及疼痛、站立、坐、工作能力、性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1、16 周Majeed 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后1 周比较,aP<0.05
2.2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F-36 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SF-36 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F-36 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F-36 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骨盆由耻骨联合和韧带连接而成,属于中轴骨骼的骶骨和尾骨接骶髂关节,是连接脊柱和下肢的重要部位,其作用主要是容纳和保护腹腔内器官以及为下肢提供支撑点[5]。骨盆骨折可导致剧烈疼痛、出血量过多、皮下瘀斑等,严重者还会伴有膀胱、直肠损伤造成的尿血、便血等症状,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修正盆骨,恢复骨盆功能。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是针对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前环钢板固定联合后环钢板固定的方式,钢板牢固可靠,能够维持骨盆前后环稳定,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环境[6]。前后环钢板有独特的螺丝钉锁定和钢板设计,钢板横跨骶髂关节双侧固定在髂骨后方,使钢板螺丝钉形成一体,可增加固定强度,既可确保患者骨折复位,又不会因固定过度而产生压缩作用而造成骶神经损伤,能够减少骨质量流失,保护骨折端周围组织,加快创面愈合[7-8]。
术后康复训练能防止肌肉粘连,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骨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Majeed 总分及疼痛、站立、坐、工作能力、性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F-36 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阶段性训练联合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能明显促进骨盆骨折患者术后的骨盆功能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阶段性训练循序渐进的形式能够避免给予患者一次性指导后无法向下有序进行训练的弊端[9]。术后1 周,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动作能预防肌肉萎缩,防止伤口粘连;伸屈膝训练则能够活动大腿内侧,预防术后伤口疼痛、肌肉损伤等造成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术后2 周,指导患者开展进行踝部、腿部训练,能够促进其下肢运功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复,加快负重训练的进度,从而减轻骨盆压力,促进耻骨愈合。之后逐渐进行坐起、无负重行走等训练,可提高患者对术后骨盆的适应性,促进骨盆功康复,改善远期预后。阶段性训练作为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可满足骨盆骨折术后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患者更易接受,并能够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的疼痛加剧,利于康复训练的持续、有效实施。术后适当的训练还能够促进骨折处周围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增强患者体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0]。阶段性训练与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联合能有效修正患者的骨盆,促进骨盆功能恢复,进而减轻疾病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升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将阶段性训练与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术应用于骨盆骨折患者中,能减少并发症,促进骨盆功能康复及生存质量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