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
——以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教学为例
2022-02-15李莉琼
李莉琼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乔司中学,浙江 杭州)
“活动·探究”单元是初中统编版教材的创新型单元,要理解统编版教材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传统语文学习方式。
初中统编版教材共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八年级的新闻单元和演讲稿单元,九年级的诗歌单元和戏剧单元。每个单元都以活动任务单形式呈现,设有三大任务。任务一侧重于阅读教学;任务二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迁移提升,在活动实践中加深对文体的认识和理解,在语言的运用和构建中提升核心素养;任务三落脚于写作实践,读写结合,在写作实践中升华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实践活动后的感受,提升思维品质,留下学习和思考的笔记。
基于教材单元的内容设置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应该区别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考虑单元整体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单元任务为驱动,整体设计教学
诗歌“活动·探究”单元以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三大任务为轴心,构成单元整体,形成一个综合性活动探究学习体系。
任务一侧重于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诗歌并且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诗歌的意蕴和魅力。任务二侧重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掌握朗诵的技巧并举行朗诵比赛。任务三侧重于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三个任务逐层递进,自主阅读是基础,朗诵活动是运用提高,表达创作是发现创造。
现代诗歌鉴赏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七、八年级的教材中占比非常少,一共才四篇,九年级专列了一个单元和一部名著《艾青诗选》。在短短的五课时内完成现代诗歌学习鉴赏的任务,教师必须要对本单元的六首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考量与解读,在教学内容上有所设计和整合。
教材中在“学习鉴赏”任务单中提出了五个阅读策略:初读记下感受,结合材料助读理解,结合问题朗诵,交流探讨,写诗歌赏析文字。在问题环节又罗列了六个方面的问题:感情基调、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诗歌形式、朗诵技巧。
表1 诗歌鉴赏任务单
基于教材的阅读策略和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在任务一“学习鉴赏”部分整合设计。初读,设计诗歌预习任务,自由读本单元六首诗及《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摘录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批注交流。初读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结合交流时出现的真实问题,将六首诗歌和教材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问题重新整合设计,避免陷入单篇课文赏析精讲模式,选取有共性的文本对比阅读,小专题形式群文阅读,制作诗歌鉴赏任务单(表1),以小组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自主发现诗歌的核心知识,习得诗歌鉴赏技巧。
关照单元的整体性,以单元的具体任务为驱动,整体设计单元教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诗歌阅读鉴赏的方法,符合教材编者的设计初衷。
二、巧用课文批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后面都没有设置练习思考题,而是在课文空白处设有简要的注释和少量的旁批,九年级上册的诗歌单元共12处批注,对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诗歌起到及时点拨和引发思考的作用,给了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在教学时,教师要巧用批注,对于赏析评点式批注,可以作为赏析范例,引导学生仿写批注或扩写批注。如《沁园春·雪》一文中关于“望”字和“惜”字的点评式批注,引导学生关注统领全诗结构的关键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扩写批注,加深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还可触类旁通,让学生赏析本单元诗歌中在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有深意的字词。《沁园春·雪》中还特别设有蓝色字体旁批,前面的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后面的提供必要的诗词欣赏的文体小知识,这两个批注对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特点和意蕴有着重要的点拨作用。教师要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在后面的诗歌学习中仿照批注自主查找诗歌的背景资料,在空白处形成自己的批注,整理诗词鉴赏的文体小知识,小组制作诗歌鉴赏的小贴士,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如《乡愁》中两个批注提到诗歌鉴赏小知识“回环往复”和“意象”,要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并补充在书本空白处,让学生随文自然习得诗歌的文体知识。
对于质疑批注要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引导学生与作者及编者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诗歌,学生多维度鉴赏诗歌。如《我看》一诗中旁批有提示“这里的你指什么”,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解读,在多元的解读中体会诗歌的丰富意蕴。
在“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巧用课文批注,有利于学生高效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三、注重评价指导,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活动·探究”单元的任务二和任务三都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实践活动,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指导,适时提供有效的支架,以利于实践活动高效开展,在评价指导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九年级上册诗歌教学单元中,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一后,对现代诗歌这一文体有了较深的认识,掌握了阅读鉴赏的技巧和策略。在诗歌朗诵活动实践中,在鉴赏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朗诵技巧及诗歌文体特点,制定诗歌朗诵评价量表(表2),有助于高水平诗歌朗诵活动的开展和评价。
另外,在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实践部分,根据学情,教师要设计形式丰富多样有梯度的写作活动。如在阅读鉴赏学习的时候要设计诗歌仿写练习。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选取不同意象组合,仿写《我爱这土地》。第一次仿写,要给学生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梳理写作要点:情感主题是确定的(我爱这土地),句式可以仿照课文,但是意象要改变,“鸟”“河流”“风”“黎明”及前面的修饰语要改变。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仿照本诗回环往复的形式,抒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如童年或者母爱。仿写,既是诗歌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诗歌创作的有效支架。在仿写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梳理具体的方法:确定情感主题→选取意象→营造意境→仿写结构。
表2 诗歌朗诵评价量表
有了具体可感的方法路径和评价标准,学生仿写之后立即引导学生对照“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结构”四个维度来评价创作的诗歌,交流评价之后还要落实单元的写作任务之诗歌鉴赏评析写作。
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梳理小结诗歌语言陌生化常用的手段,尝试创作语言新颖凝练的诗歌。在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针对学情,通过评价性量表和方法指导,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便于诗歌创作实践活动高效开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研读“活动·探究”单元的任务单,以单元任务为驱动整合设计教学活动,巧用课文旁批、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