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时副词“猛然间”的语义、时体特征及词汇化

2022-02-15李思旭庞金珍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节副词语义

李思旭,庞金珍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近年来,学界对双音节副词“猛然”的语义句法特征已有一些研究,如苏诤[1]49、金峻铁[2]1-47、林琳琳的研究成果[3]143-147,但是关于三音节副词“猛然间”的研究较少,仅有杨慧敏[4]21-22对“猛然间”的语义句法进行了描写,但论述较为简单,且未对“猛然间”的历时演变展开详细分析。几本主要的词典还没有收录“猛然间”,《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5]895仅收录了“猛然”,注解为:副词,忽然、骤然。进一步查阅相关辞书后,发现除了《现代汉语虚词例释》[6]334在注释“猛然”的时候提到了“猛然间”,认为“猛然”也可以说成“猛然间”,如“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目前还未见其他权威辞书对“猛然间”进行注解。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将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 语料中关于“猛然间”的全部有效语料(现代汉语231 条,古代汉语141 条),对“猛然间”的语义、时体特征及词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化和拓展学界对“猛然间”的认识。

一、“猛然间”的语义特征

(一)短时义

“猛然间”表“短时义”是指: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很短,像在一瞬间进行的,它还可以分为主观短时义和客观短时义。

(1)当黑熊和野猪尾随到树底下的时候,它会猛然间撒下一泡尿来,淋在野兽身上,使它们沾染了臊气后,再无与它周旋的兴致,败兴溜掉。(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2)就在这时,猛然间,老太太摸到桌上,劈手抓住相片,连撕带扯弄个粉碎,统统放在嘴里,蓝毛赶来抢打时,她已经呷一口茶水咽到肚里去了。(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以上两例中,“猛然间”表示的是客观短时义,即动作变化或事件是在客观物理标准下的时间短暂。例(1)中,它会在黑熊和野猪到来的时候,立刻撒尿对他们进行攻击,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撒尿”这一举动,确实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的。例(2)中,在他讲话的同时,老太太已将照片撕碎吞下,蓝毛想抢过来照片时,却已经被咽到肚子里了。我们可以明确感觉到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短,让人措手不及。

(3)超负荷的工作量使他的身体几乎变了形,才40 多的刘佑全猛然间华发早生。(2001 年,新华社)

(4)进入9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黄金消费量猛然间增加了两倍;1992 年,世界黄金协会首次对我国的黄金市场进行调整。(1994 年,《市场报》)

以上两例中,“猛然间”代表主观短时义,也就是说,时间或动作发生的时间不一定属于短时间,但人们在心理上主观地把它当成很短的时间。这也正体现出了“猛然间”鲜明的主观性。例(3)中,40 多岁的刘佑全长满了白发,按常理来说,这必定不是很短的时间内能出现的生理现象,但言者却把这件事说成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体现出了强烈的主观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例(4)中,1990 年到1994年,黄金消费量出现了显著增加,但4 年的时间并不短,而言者还是主观上把它看作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意在强调变化快。

(二)突发义

“突发义”是指“猛然间”所修饰的行为、动作或事件发生得十分突然,令人出乎意料。

(5)四太太发现了一只生锈的镐,她猛然间想起了黄太太。(迟子建《原始风景》)

(6)秘书小姐像往常一样,将寄给董事长的信件分门别类、拆封、整理,猛然间,一个牛皮纸包从一大摞信件中冒了出来!(张克平《上海首例邮包炸弹案侦破记》)

例(5)中,四太太是因为看见了角落里生锈的镐,才突然联想到黄太太的,而她想到黄太太这件事是在看见镐的一瞬间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的计划和预料,属于突发事件。例(6)中,牛皮纸袋的突然出现也是秘书小姐没有预想到的,具有突发性。

(三)变化激烈迅猛,动作力度重

“猛然间”除了指事件发生的突然以及时间短,还可以表示变化激烈迅猛、动作力度重。我们认为这可能主要和“猛”的语义特征有关,因为它能强调动作猛烈变化和把力气集中地使出来。

(7)乔峰一笑回首,正要举步,猛然间心头似被什么东西猛力一撞,登时呆了。(金庸《天龙八部》)

(8)猛然间,金环上前一步,劈手夺回酒瓶,伪军赶来相夺时,金环双手高举,用力相磕,砰的一声,酒瓶打个粉碎。(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例(7)中,“猛然间”强调乔峰从笑到呆住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同时也体现出“撞”在心头的力度之重。例(8)中,劈手夺回酒瓶以及两军相争的场景,都能体现出金环上前一步变化迅猛,夺酒瓶的力度之大,以至于打碎都不放手。

二、“猛然间”的时体分析

(一)“猛然间”的时体特征

通过对“猛然间”全部有效例句的考察,我们发现“猛然间”的时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主要使用于完成体事件中(一般是现在完成体事件不包括将来完成体),突出事件、动作行为等已经发生或完成;此外,“猛然间”偶尔还可以用于进行体事件中,但并不表示状态的持续。具体分析如下:

(9)飞机开始起飞,猛然间变得异常庞大,然后就消失了。(罗恩·哈伯德《地球杀场》)

(10)哑巴挤进人群,要扶起女人,猛然间,她抬手朝哑巴脖子抓去,顿时,血渗了出来。(1991 年《读者》)

以上两例的“猛然间”都用于现在完成体事件中,表示动作行为等的实现和完成。例(9)中,“消失”属于达成类动词,自身已表某种结果。飞机变得异常庞大并消失这一事件,在说话人说话时已经完成了,同时“猛然间”还和表完成体的动态助词“了”共现,均说明该事件属于完成体。例(10)中,当说话人陈述这一情况时,说明女人已经抓伤了哑巴,这一动作已经实现,属于完成体时态。同时,“猛然间”和短时副词“顿时”连用,突出女人朝哑巴脖子抓去是发生在较短促的时间里。

(11)猛然间刺刀上抖动起来,她看到枪身后那个带着稚容的枪手,正恐惧不安地看她。(李卫平《阿曾妈妈》)

(12)猛然间,我感到心中的神圣在摇晃,精神上的支柱在倒塌。(戴厚英《人啊人》)

以上两例中,“猛然间”都用于进行体事件,但均不表示事件的持续,而表示事件的完成。例(11)中,“猛然间”修饰其后的小句,“猛然间”与副词“正”连用,表明“刺刀的抖动”和“枪手在看她”是同时发生的,此时“猛然间”用于进行体事件。例(12)中,“猛然间”修饰“神圣摇晃”“支柱倒塌”,“猛然间”和副词“在”搭配,说明“摇晃”和“倒塌”事件还正在进行。

(二)“猛然间”与时体成分的共现

短时副词“猛然间”常与非持续性动词以及部分弱持续性动词连用,还可以和完成体动态助词“了”搭配;此外还可以和其他副词共现。

“猛然间”在句中常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最常见的是修饰非持续性动词和弱持续性动词(可参见表1),这是因为“猛然间”表示短时突发的语义特点要求,而短时间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一般不会持续很久,所以不和持续性动词特别是强持续性动词连用。

表1 “猛然间”与动词的共现情况

(13)于是向前走了几步,猛然间发现自己脚下是一滩滩血迹。(罗恩·哈伯德《地球杀场》)

(14)他蹲下来用手挖刨湿土,猛然间出现了奇迹。(陈忠实《白鹿原》)

(15)父子的一席谈话却使得道静猛然间明白了她来这个地主家庭的意义。(杨沫《青春之歌》)

以上三例,“猛然间”均修饰非持续性动词。例(13)中,“猛然间”与非持续性动词“发现”连用,表明发现血迹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事件。例(14)中,“猛然间”作状语修饰“出现”,表明奇迹出现得令人出乎意料。例(15)中,“明白”是非持续性动词,“猛然间”在句中表醒悟义,说明道静突然才懂得她来这个家的意义。

(16)猛然间他跳了起来,闪电般地跑过房间,砰地推开了门,外面过道上空无一人。(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17)鸠摩智一心盼望她能拉开自己手掌,不料王语嫣猛然间打个寒噤,登觉内力不住外泄。(金庸《天龙八部》)

例(16)中,“猛然间”和弱持续性动词“跳”连用,“跳”后接补语“起来”,是“跳”的结果,使动作发生有界化。例(17)中,“猛然间”修饰弱持续性动词“打”,说明王语嫣打寒噤是突发的,非持续性的。

“猛然间”还经常和表完成体的动态助词“了”共现,着重强化“猛然间”的完成体特征。

(18)猛然间,一阵金属的迸裂声撕破了夜空。(1993 年《读者》)

(19)猛然间,一声惊天动地的闷响,大塌方发生了!(1994 年《报刊精选》)

例(18)中,“猛然间”修饰事件“金属迸裂声撕破夜空”,“撕破”属于达成类动词,本身蕴含着某种结果,同时又与动态助词“了”连用,充分强调此事件已完成。例(19)中,“猛然间”主要修饰“大塌方发生了”这一突发事件,句末完成体动态助词“了”和“猛然间”搭配,说明此句属于完成体事件。

“猛然间”不能与经历体“过”和进行体标记“着”共现,主要原因与“猛然间”表示完成体的时体特点有重要关系。因为“猛然间”所修饰的事件、动作或状态一般都是已经完成的,隶属于完成体范畴。而进行体动态助词“着”往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还可以表示伴随的动作或某种状态。动态助词“过”侧重强调动作曾经发生即过去的经历,但现在这种动作或者状态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表完成体的“猛然间”就不能与持续体标记“着”以及经历体标记“过”共现,以此来保持自身时体特征的一致性。

短时副词“猛然间”可以和时间副词“就、便、才、已(经)、一下子”,频率副词“又、也”,范围副词“都、只”,语气副词“似乎、好像、竟”以及否定副词“不”共现(参见表 2),详见例(20)—例(24)。

(20)孩子们猛然间才知道自己受了骗。(师东兵《彭真老母遇难记》)[时间副词]

(21)好像是终于回过神来的王国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或者是感觉到了什么,猛然间又大喊大叫地骂了起来,“老子什么时候不老实了!”(张平《十面埋伏》)[频率副词]

(22)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贾平凹《祭父》)[范围副词]

(23)刘秋凤心中竟猛然间蹦出了一个十分得意的念头。(野村《蒙生》)[语气副词]

(24)在黑暗中发现园田的隐匿处并猛然间不容发觉地坐到了盖子上。(江户川乱步《地狱的滑稽大师》)[否定副词]

通过表2 可以看出,短时副词“猛然间”最常与时间副词“才、便”等共现,这主要和“猛然间”具有的较强烈的主观性有关。因为具有短时突发义的“猛然间”和时间副词共现才能更好地强化其主观性,从而达到说话人想要的表达效果。如例(20),“猛然间”和短时副词“才”共现,突出孩子们是突然明白自己被骗的。如果没有“才”,句子的表达效果将变差,主观性变弱。

表2 “猛然间”与其他副词共现情况

三、“猛然间”的历时演变

(一)“猛然间”的词汇化历程

现在的三音节词语大都是在已有的双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7]71-84,这也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因此短时副词“猛然间”也不例外,它是在双音节副词“猛然”的基础上后附“间”形成的,即“猛然+间”构成。短时副词“猛然间”最早出现在元代,成熟于明清时期,而后一直沿用至今。

想要弄清楚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的词汇化历程,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先从双音节副词“猛然”入手。接下来我们将首先讨论“猛然”,再进一步对“猛然间”的词汇化过程进行详细探讨。

南宋时期,双音节形式的“猛然”首次紧密线性共现,出现已是副词,在句中主要充当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仅有两例,且均出自南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25)猛然想起:“今日宋四公的亲戚身上穿一套衣裳,好似我家的。”(南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26)滕大尹猛然想起,那宋四因盗了张富家的土库,现告失状未获。(南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以上两例中,“猛然”都作状语修饰“想起”。例(25)中,“猛然”表突发义,表明他是突然想起来宋四身上的衣服好像是他家的。例(26)中,“猛然”表示短时突发义,滕大尹是在较短时间内想起宋四告失状未获。

元代,“猛然”的用例逐渐增加,不过也都是用于元话本中,主要表“突发性”,多出现在句中作状语,而其后修饰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了。例(27)中,“猛然”作状语,修饰主谓短语“心动”。例(28)中,“猛然”位于主语“李生”后,修饰“一V”结构“一惊”。

(27)私下商量说话,又见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猛然心动,害怕起来。(元《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28)被气女用手一推:“先生闪开,待我打死这三个贱婢! ”李生猛然一惊,衣袖拂着琴弦,当的一声响,惊醒回来。(元《苏知县罗衫再合》)

三音节形式的“猛然间”首次出现在元代,并且出现时是短时副词。与“猛然”相比,“猛然间”的共现成分更加丰富,它可以和联合短语、小句或时间副词搭配。

(29)试看来鲜血遍污衣巾,我儿夫必道是人,猛然间魄散魂惊。若问我原因,说着几句,教他自猛心省。(元《全元曲》)

(30)伤情最苦人易老,那更西风吹暮秋。休休,猛然间小鹿儿撞我心头。(元《全元曲》)

(31)猛然间才听罢,三通鼓擂,猛可里观窥,我看那孙太守气也那不气。(元《全元曲》)

例(29)中,短时副词“猛然间”作状语,修饰联合短语“魄散魂惊”。例(30)中,“猛然间”充当句首状语,修饰小句“小鹿儿撞我心头”。例(31)中,“猛然间”与时间副词“才”共现。

明代,短时副词“猛然间”日渐成熟,使用频率递增,语义也变得丰富,其所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它不仅可以和范围副词、频率副词共现,还可以和数量结构搭配。

(32)所以北边地方不必连年荒去,只猛然间一年不收,百姓便就慌手慌脚。(明《醒世姻缘传》)

(33)“竿子跳起来,一定有个缘故,且看他看儿”看了一会,那根竿子猛然间又是一声响,响声里面就变做颗千千叶莲花,一瓣莲花上坐着一个小小……(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34)国师道:“是我贫僧在打坐,猛然间一阵信风所过,贫僧放了风头,抓住风尾,嗅了一嗅,信风上当主一物……”(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例(32)中,“猛然间”与范围副词“只”紧密共现,此时“猛然间”表示主观短时义,客观上说一年不收粮食,这个时间不算短,但说话人却主观上认为是个短暂的时间。例(33)中,“猛然间”和频率副词“又”搭配使用,“猛然间”表示变化迅速、力度重,道长甩竿子的力度是重的,变出莲花这一变化也是迅速发生的。例(34)中,“猛然间”表客观短时义,修饰数量结构“一阵信风”,因为根据上下文可知风是短时间内突然刮起来的。

清代,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已经完全成熟稳定,句法位置也较灵活,除了位于句中,还可以位于句首,但不可以出现在句末。

(35)又见黛玉摇摇摆摆的一直往外就走,更是烈火飞腾,猛然间把心一横,想道:“他这样的奸刁十恶,难道我就看他走了不成?”(清《九尾龟》)

(36)猛然间就听见吱哞哞吱哞吱哞河南小车响;一转身,看见一宗岔事。(清《小五义》)

例(35)中,“猛然间”和“把”连用,加强了句子的主观性。因为“心”是不能随意“横”的,这是说话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同时通过“把”将无形的情绪化为有形的。例(36)中,“猛然间”和时间副词“就”紧密共现,共同修饰“听见”,同时还和短时副词“一转身”对举使用。

民国时期,“猛然间”的用例迅速增长,共计82条,占古代汉语语料的58%。“猛然间”的句法特点更丰富,可以在句中充当插入语。同时,“猛然间”已不单用于表完成体的事件中,还出现了用于进行体事件中的例子。

(37)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猛然间,外间屋有人说话:“半夜三更的,你跟哪个男的在说话呀?”(民国时期《雍正剑侠图》)

(38)这时见老佛爷猛然间抱着自家的大腿,连叫:“我娘我娘,这是怎样?”(民国时期《西太后艳史演义》)

例(37)中,“猛然间”在句中充当插入语,表明屋外有人说话这件事是突然发生的,具有突发性。例(38)中,“猛然间”修饰弱持续性动词“抱”,还与动态助词“着”共现,表明老佛爷抱腿动作的持续,属于进行体事件。

简言之,我们认为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最早成词于元代,明清时期发展成熟,民国时期被广泛使用。“猛然间”首先出现于元代时,已是短时副词,此时“猛然间”的句法功能较单一,主要在句中修饰其后的谓词动词;随后,“猛然间”经历明清两代的发展演化已经成熟稳定,“猛然间”后修饰的成分变得丰富,如主谓短语、联合短语、“一V”结构以及小句等,还可以和时间副词、频率副词等共现;民国时期,“猛然间”已经完全成熟稳定,用例也大幅增加。

(二)“猛然间”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1.“间”的语义虚化与隐喻

“间”的虚化以及隐喻机制是“猛然间”词汇化的关键因素。“间”,从门从月,指月光从门缝照入屋内,泛指缝隙、空隙。如例(39),“间”指空隙,表达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没有嫌隙。

(39)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春秋《国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间”的语义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它由缝隙引申出了隔阂(嫌隙)、离间(使不和睦)、掺杂、断断续续等义。以下几例中,“间”的语义还都较实在。例(40)中,“间”表示“嫌隙”,意为大臣和君主之间有了隔阂。例(41)中,“间”表示离间、挑拨。例(42)中,“杂间色”表示掺杂了其他颜色,“间”表“掺杂、混合”。例(43)中,“间”表断断续续,说明进言的人变少了。

(40)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战国《韩非子》)

(41)上好诈谋间欺,臣下赋敛竞得……不可得也。(战国《管子》)

(42)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战国《荀子》)

(4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西汉《战国策》)

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间”的语义开始由实到虚。“间”从表示空间域的“……之间、中间”向时间域演变,表示“在……时间范围内”。如例(44),“间”作为方位词,位于“田”之后,表示在田野之间或田野中,属于典型的空间范畴。例(45),“三四日间”表示在三四天时间范围内,“间”附于表时间的成分后,代表时间范畴。

(44)……田间有放眇马者,相去数里,鸣声相闻。(东汉《论衡》)

(45)三四日间,加甚劣极,便制衣棺器送终之具。(东汉《风俗通义》)

“间”又进一步虚化为表示时间范畴的“一会儿、一会功夫”。在此基础上“间”还发展出了附于时间词后起强化瞬间功能的类附缀的用法,这时“间”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已经完全虚化,见例(46)—例(48)。

(46)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战国《韩非子》)

(47)须臾间,床前闻狗声异常。(六朝《搜神后记》)

(48)休休,猛然间小鹿儿撞我心头。(元《全元曲》)

例(46),“立有间”中的“间”表示一会儿,形容时间短暂,侧面说明扁鹊的医术高明,只是一会功夫就找到了病因。例(47)中,“间”附于时间名词“须臾”之后,起强化瞬间的作用,能够突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很短。例(48)中,“间”与短时副词“猛然”紧密线性共现,主要起强化瞬间的作用,用来说明“我”内心的变化发生得很迅速。

2.心理组块化

心理组块化是“猛然间”词汇化的又一重要动因。认知心理学认为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在不知不觉中会被人们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发生了组块化。董秀芳[8]也曾指出组块化过程往往是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猛然间”的词汇化过程也得益于组块化作用的影响,从元朝开始,副词“猛然”开始与具有强化瞬间功能的类附缀“间”紧密线性共现,不过尚处于萌芽期,用例还较少,如例(49)、例(50)。

(49)【混江龙】凭栏凝望,猛然间回首问梅香。(元《全元曲》)

(50)猛然间想起多娇,那愁闷,怎拦截。(元《全元曲》)

明清时期,“猛然间”的用例逐渐变多,其短时副词的地位和用法已经成熟。民国时期,“猛然间”的副词用法被继续沿用,如例(51)—例(53),在“猛然”与“间”紧密线性共现的作用下,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逐渐固化成熟。

(51)对青铜,猛然间,两鬓霜,全不似旧时模样。(明《尧山堂外纪》)

(52)姑娘猛然间见太湖山石后显露一人,于是立住脚步。(清《小五义》)

(53)他正站在那发愣咬牙,猛然间,身背后有人说话:“师大爷。”(民国时期《雍正剑侠图》)

3.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也是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词汇化的动因。早在汉唐时期,“间”就可以附着于时间名词后,起强化瞬间的作用,见例(54)、例(55)。

(54)恭祀事于先人,谦妇礼于伯仲,未尝违于顷刻间。(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55)刹那间,妄今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唐《六祖坛经》)

在时间名词后附“间”表强化功能的类推作用下,自宋代开始,一批表短时突发义的形容词或副词类“X 然”后附“间”的词语出现了[9]3-11,见例(56)—例(59)。

(56)倏然间已到蓬莱,其宫皆金银,花木楼殿。(北宋《宋朝事实》)

(57)要忽然间触动他,如被人骂,便说被人打。(南宋《朱子语类》)

(58)蓦然间笑,半朵棠梨,微露凤钗红袅。(元《蜕岩词》)

(59)只说是偶然间从此经过,借几担粮食,求几担柴草。(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于是,元代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出现,经历明清两朝发展成熟,民国时期被广泛使用,见例(60)—例(63)。

(60)……猛然间想起,落得声长吁气。(元《全元曲》)

(61)猛然间见绿叶之下,红杏二枚。(明《封神演义》)

(62)茂儿猛然间一怔,遂说道:“叔叔您回来啦。”(清《三剑侠》)

(63)猛然间,就由小山梁上蹿下一个人来。(民国时期《雍正剑侠图》)

结 语

语义上,“猛然间”具有主客观短时义、突发义、变化激烈迅猛义以及醒悟义等语义特征。时体上,“猛然间”主要用于现在完成体、进行体事件中,表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它的共现成分相对丰富,可以和多数非持续性动词共现,还可以和部分弱持续性动词搭配使用;同时,它既能跟动态助词“了”“着”共现,也能跟时间频率等副词共现。历时词汇化上,三音节短时副词“猛然间”是在双音节副词“猛然”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由“猛然”+“间”构成,最早出现于元代,经历明清才发展成熟,至民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其中,“间”的语义虚化、隐喻、心理组块化以及类推作用是“猛然间”词汇化的重要动因与机制。

猜你喜欢

音节副词语义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语言与语义
拼拼 读读 写写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