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溯源与前沿演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知识谱系分析

2022-02-15唐彦章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唐彦章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1],再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深刻的时代命题。通过广大学者的接续努力,学术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学理维度、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丰富成果,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与实践途径。但当下少有学者对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更少有通过文献计量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梳理。因此,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在海量文献资源中快速识别文献标的,通过可视化图谱对当今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分析溯源、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对本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为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动态,采用主题相似法,在中国知网中将主题搜索设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了提高数据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将“CSSCI”作为文献来源类别进行检索,剔除与研究无关的征文启事、会议通知和新闻等,共得到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有效文献1213篇。

在分析工具的选择上,本文使用的CiteSpace5.8.R3软件是一款应用JAVA语言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用以明晰某一方向的研究回顾和进展。为了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框架,设定Time slicing为2014年至2021年,Year Per Slice设置为1,进行耦合网络、共被引、主题领域共现、聚类的可视化知识谱系分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动态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科研合作网络的分析,描绘出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和演进变化。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对标的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分析;而针对不同研究之间中心节点的聚类分析,可以划分、明晰该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则是基于在此项研究中不同作者、机构合作关系的分析。

(一)主题、领域共现网络分析

1.关键词共现关系

论文关键词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关键词共现代表了其出现频率的高低分布,进而展示了目前本领域研究动向。在图1中不同大小的字号代表包括次数的多少,词间连线代表了词与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线条的粗细代表了关系的疏密。中心度是对节点在图谱中连接程度的量化指标,高中心度代表其为研究网络中的主要节点并出现在不同研究主题中,图中共有网络节点367个,连接线430条,网络密度为0.0064。由表1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也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这说明本领域的核心问题与关联面突出,相关性强。关键词的共现体现了本领域研究热点动向,目前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热点还是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概念建构、在各种环境下的铸牢路径问题。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各种视角、不同对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被广大学者持续关注。

表1 高频和高中心度关键词统计表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

2.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在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区分为一子群,并按照类别进行的概括。开展聚类分析,有利于探究本研究领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子群。通过软件的log-likelihoodratio算法得到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中国共产党等8个类别标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签号为#0,代表着本领域研究高度集中,紧密围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周围。在聚类分析后,我们可通过图1和图2进行人工分析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丰富内涵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探究离不开对何为#1中华民族、何为#3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为#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概念研究。对于内涵的研究主要涉及情感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关键词。从认同视角出发,不少学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认定为了群体认同,[3]即对中华民族整个群体的认同。

(2)关于领域对象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往被认为是属于#5政治学、#11民族学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常常采用政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涉及到基层治理、边疆治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等关键词。

(3)关于价值意蕴的研究。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众多学者围绕#7价值内涵展开讨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育我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逻辑,[4]对于培育我国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价值意蕴的研究主要涉及国家认同意识、公民主体意识、中华民族复兴等关键词。

(4)关于铸牢路径的研究。开展问题研究最终要指导实践,#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铸牢路径始终是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学者铸牢路径的研究较为广泛,涵盖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类关键词,边疆牧区、民族院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等多个对象类关键词。

图2 关键词聚类网络

3.论文发表期刊统计

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载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文章主要发表在民族院校学报以及民族学类期刊。通过对本文所选择的1213篇文章进行分析,得出排名靠前的论文主要发表期刊(如表2所示)。

文献来源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研究的所在领域。由表中看出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的文章数量最多,有87篇,其次是贵州民族研究和黑龙江民族丛刊分别有80、77篇。这些发文量靠前的期刊共发文722篇,占比全部CSSCI期刊的59.5%。总体来看期刊分布较为集中,可以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匹配的投稿建议并提供较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此外,高校学报占有相当一部分,且基本为民族类高校。设立民族院校是开展民族事务工作的重要一环,其地理位置基本都位于民族、边疆地区,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民族高校办学定位清晰,体现民族优势。另一方面民族学目前仍属于小众和地域性的研究,相信未来的民族共同体研究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2 论文主要发表期刊

(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1.研究学者合作分析

通过对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如图3所示共有节点230个、连线74条、整体合作密度0.0028(如图3所示)。可见学者整体合作密度较小,且大多发生在自身机构内部,缺乏学科、机构间多作者的合作。这说明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的相关合作还需要加强。由表4可知被引数量较多的5篇论文中,有4篇是通过科研合作产出的。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研究的作者若开展广泛的合作,更有利于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

图3 作者合作网络

2.研究机构合作分布

表5说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是目前在本领域发表核心论文最多的机构,达到了49篇。发文量前十的机构中,民族院校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占有6席,表现突出,说明我国民族院校突出的民族学优势学科与民族相关的科研特点。民族高校是我国开展民族研究的重要院所,同时这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学界作为与民族学、政治学相关的研究命题。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来看,京津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研究基地,在本领域研究中的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实力较强。[7]

表3 作者核心发文量统计表

表4 高被引论文统计表

根据图4,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产生了225个单位、彼此间共有101条连线。相比于单位数量,连线密度较低。这也说明虽然致力于本领域研究的机构很多,但是机构间的交流合作相较稀少。中央民族大学在图中表现显著,其与南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均有过合作。由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术机构的合作只有一次,机构与机构间的关系不够紧密。这样的弱合作关系不利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形成整个的研究共同体。

图4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趋向与特点

通过文献回顾尤其是在关键词共现中可以发现,在短短的八年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丰富成果。各领域的学者从理论渊源、历史沿革、重大意义和完成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这些成果对推动我国民族研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综合可视化图谱,可对本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表5 主要研究机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趋向

将发文量趋势和关键词时区结合起来分析,既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基本形势,还能够呈现这一主题在不同时区的热点视域。

1.2014年-2016年间属于本研究的初步扩展阶段,重在理论探索研究。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学界对这一领域有了明显的关注。[8]看似繁多的关键词之间共同构成了对本领域相关的建构,如“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的结构分析、而“多元一体”和“共同体”则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词的结构分析。作为理论探索的初期,这三年间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中华历史过程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身份认同。

2.2017年-2019年间是本研究的快速跃升阶段,重在实践探索研究。这一期间发文量有了显著增加,关键词中动词和动词短语出现较多。究其原因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体现本研究对于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在这期间学界掀起了铸牢、培育等方面的研究热潮,其中“民族团结进步”“交流交往交融”的具体实践研究格外突出。而在理论探索方面,这三年间从“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等不同主体、“人类学”“民族教育”“民族理论”等不同视角开展研究的文章逐渐增多。

1.8 干保本制作 在体视镜下找到目标菌,将生长有子实体的木块用小刀切割下来,切割面积约为3 cm×3 cm。将切割下来的小木块放在信封纸上晾干,晾干后装入信封中,并在封口上注明编号及保存日期,在阴凉干燥处进行长期保存。

3.2020年-2021年间是本研究的急剧上升阶段,重在潜在价值研究。关键词集中在了“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凝聚体系研究上,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同年10月再次指出新时代民族工作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9]在政策导向下的本领域研究开始进入微观细描的初级阶段,研究更加精细并呈扇形发散,但是落脚点依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础性问题本身。

图5 发文量趋势

综上,在本领域的政策导向和牵引效果突出,急剧上升的趋势代表人文社科研究对于国家方针的积极响应,我国学者对于国家政治热点的快速关注。从关键词时区中可看出跨学科研究数量持续增加,从教育、人类、民族、文化等领域提出各自的思考。同时也说明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体系还在建构之中,各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完善,尤其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般概念的建构以及具体的创新实施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关注问题。

图6 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特点

通过划分时区的分析可以直观展现本主题研究在各时间段的趋势。而对于每一时期代表文献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八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本呈现以下特点。

1.宏观视域研究较多

经过对七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学术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方面,如历史起源、政策解读等都有一系列的收获。郎维伟等通过对五个认同的建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进行了确认。[10]严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和意识的视角,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建设路径。[11]青觉等从共同体的基础内涵出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要素和实践进行了仔细的阐述。[12]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也开始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朱杰将新媒体的使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13]胡平把个体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结合起来。[14]林钧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看法。[15]但是相较于整体发文量而言,微观方面研究仍然稀少。在未来从多种视域、方法开展的微观研究将成为一大创新。

2.交叉学科研究较少

在对目标文献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文章主要的归类学科为民族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大部分都是从单一学科背景进行分析。近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开启了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有少部分文章从心理学、经济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等角度做了相关思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心理建构的角度探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论逻辑性,任玉丹从知信行理论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指标,为改进学校共同体教育工作提供了建议。[16]青觉等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认知、情感和人格教育对于高校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17]李曦辉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从经济融合过渡到文化融合、价值融合,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从传播学角度开展分析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李平以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时间、内容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铸牢现状,提出线上线下共建、内容形式共建的新举措。[19]苏泽宇直接将文化传播定义为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手段。[20]此外,学界也有关于一带一路等经济政策促进族际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创新思考。总体而言,目前交叉学科研究虽有一定的显现,但是研究尚未深入且发文数量不多,这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大创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成为热点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无论是从哪一个创新视角、哪一个创新的切入点开展分析,最后大多都是回归在铸牢路径上的讨论。尤其是近几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2014年的“牢固树立”,再到2017年的“铸牢”,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一绝对高度。在政策指引下,即使从不同视角开展的研究,其本质也基本是围绕铸牢的多领域研究。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学者大致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政治方面讨论,学界普遍从认同角度开展分析,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密不可分,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二是从经济方面讨论,经济问题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前提,通过调动各民族发展经济积极性,打牢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路径。三是从文化方面讨论,主要是从文化认同角度的讨论,一方面是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弘扬新时代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四是从教育方面开展讨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目前学界集中于从各种视角和理论研究民族院校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铸牢途径。此外,从社会及地区治理、法律法规方面开展的讨论也不在少数。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整体观察,2014年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2017年以后开始有指数上升的趋势。在鲜明的政策导向指引下,该领域将实现常态化的研究态势,要继续挖掘研究价值,搭建起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

(一)协同与融通:加强研究的整体性

一是要加强研究主体间的协同交流。根据合作共现网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为贫乏,单一机构和学者的“闭门造车”容易产生重复研究、方向偏移等问题,这也是导致很多机构影响力不高和核心作者群未能建立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的研究势必要构建起多元化主体协作网络。首先是加大研究力度,提供条件支持,逐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亟需广泛研究的国家战略层次;其次是建立起广泛的学术联盟,提供跨学科、跨地区、跨学校的合作交流平台,为广大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空间;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投入到具体的铸牢实践中去,开展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和民族传统节庆扶持等系列活动,获得宝贵的实践资料,各主体全方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发展。

二是要加强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通。多学科的视角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注入了活力,能够有效避免针对单一对象的静态研究。经过广泛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本领域的研究基本完全集中于民族学、政治学的单一视角,还未形成多学科协同的新局面,使得理论成果相对欠缺。因此,将来的研究应多借鉴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囊括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内省、思辨和头脑演绎的传统方法之上,增加实证研究、量化分析的多种研究方法,尽可能地丰富方法体系,开展方法创新研究。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开展定量研究,研究不同群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状和原因;采用田野调查法,取得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经验和突出问题的原始资料;通过个案研究、自然观察的方式探究影响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21]等等,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注入多角度的探究活力。

(二)阐释与比较:注重研究的科学性

一是要科学阐释重要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科学掌握基本概念内涵和基础理论是开展未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要避免对于基础概念的误用。例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究竟包括了哪些人?华夏、民族的内涵是什么?究竟源起何时?一些错误的倾向使得研究走错路、弯路。因此必须要加强反思,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遵循古代、近代、当代的研究逻辑,在历史的进程中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科学内涵、厘清多元与一体在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的辩证关系。此外,对于研究结构体系中一些关键节点,还需要学术界做出权威统一的界定和把握。在未来的研究中,把握科学性,全面构建本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至关重要。

二是要注重纵横比较研究。作为关注我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国际横向比较的创新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广泛交流的整体,随着交流、互动的密切,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因此要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开拓研究的国际视野。此外,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我们能看出,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特别是民族高校大学生或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群体较为单一。众所周知,在国家范围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相当普及的大概念。在未来的研究应该涉及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等多种纵向群体。在丰富了研究对象的同时也有群体间的比较分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更多的价值发现。

(三)丰富与创新:提高研究的具体性

一是要树立问题意识。理论研究的本质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回应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精准施策。当前,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广大学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贯穿全过程各方面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不放松,例如,研究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以打牢思想基础,做到深刻认识、自信自觉;研究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以打牢经济基础,做到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研究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以打牢社会基础,做到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研究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以打牢法治基础,做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等。

二是要完善研究框架。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通过关键词共现我们看出,在研究层面上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分析十分丰富,广大学者从历史起源到形成趋势,从理论内涵到价值意蕴都开展了深入研究。相较之下,缩小视域开展微观研究的学术成果则不多。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既要有宏观总结,又要开展微观分析,以此来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此外,要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仅仅约束于一般研究,更要着眼于教育实践。切准时代与现实脉搏,既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的发展价值,还可以提出细化的实践方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拓展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重大命题,从而构建更加全面的研究体系。

三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关键词时区图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时代性强,政治导向性显著,在每一时期都会根据当时重大事件形成针对性的研究浪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不能成为无源之水,脱离社会。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在避免重复研究的前提下主动把握时代机遇,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既要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又要兼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时代机遇,全面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研究命题,助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进一步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