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升级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2-15宋晓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物流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流通长三角江苏省

宋晓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0 引 言

2019 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改革与升级在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以及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些年,江苏省以区域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找准自身定位,突出特色优势,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仍存在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如何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与损耗、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优化升级农产品的流通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江苏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水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优化升级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及促进农村稳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推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现代农产品的流通。

1 课题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农产品流通效率问题研究。王杉(2008)对连锁超市进行调研,应用数据包络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代体系流通管理模式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王初建(2010)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物流配送体系、信息化程度、产出规模等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高金霞(2016)认为优化和重构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自营仓配中心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韩啸(2014)提出供应链环节上的企业应该相互合作、资源共享,这是龙头企业主导的流通模式发展的重点;马增俊(2015)认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农产品的主要渠道依旧会是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党永斌(2016)认为在电商主导的流通模式中,互联网是生鲜电商与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连接点;赵敏(2018)在研究中提出了农产品四种主要的流通方式:贩运型、生产加工型、市场带动型和联合采购型[1]。

1.1.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Charles R.Hurburgh 和 Maitri Thakur(2009)认为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能够保障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Narasimhan,R.(2009)提出小农生产方式受到了超市经营模式发展的冲击,农产品流通模式可因地制宜进行组合、优化以适应市场竞争;M. A. Sellitto 等(2017)对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进行研究,发现减少和消除中间商,或者优化供应链,能够增加生产收入,能从生产流程方面保障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各种模式是可以优势互补、并存发展的[2]。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并不均衡,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的流通模式,绝不可以搞“一刀切”[3]。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早于国内,在技术、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能为江苏省农产品流通发展模式升级、应用和机制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2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江苏省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分析

2.1.1 农产品产销结构稳定

江苏省在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99 631.5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 296.3亿元,增长了1.3%;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3 607元,比上年增长了 5.8%[4]。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 706.2万吨,比上年增产45.9万吨,增长了1.3%;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538.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了9.4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 为1.2万公顷,减少了0.5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28.3万公顷,增加了2.0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为142.4万公顷,减少了0.1万公顷;猪牛羊禽肉产量为270.8万吨,比往年下降了15.9%;禽蛋产量为212.3万吨,牛奶总产量为62.4 万吨,较2018年有显著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为484.8 万吨(不含远洋捕捞),下降了 1.7%[5]。

2.1.2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冷链物流呈发展态势

2019年新增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具有高效设施的农业面积占比达20.3%;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6%。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 114.0万千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9.1%。2020年,农业生产冷链流通率比例明显提升,果蔬、肉类以及水产品冷链的流通率将分别达到20%,40%,55%。

2.1.3 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集群发展,相继有4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挂牌,启动1 250万亩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此外,被认定为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有412个,在农产品品牌打造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新突破。

2.2 长三角地区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分析

通过对上海市、江苏省的13市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和宁波市的调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2.2.1 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以农产品规模化产地为例,企业在农产品采购、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流通环节,采用自营物流,有利于节约成本,并减少流通环节,使生产更加高效;根据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例如南通市和连云港市的海产品、高邮的咸鸭蛋;苏南、苏中地区农产品种植规模化程度不够,常常需要采用“农户+产地+合作社”模式共同参与到流通环节中,整合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所以在流通环节常常采用自营物流和三方物流的模式,在配送时效、仓储成本等方面的表现不够理想。

2.2.2 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农产品跳过中间环节,直接从农户、种植基地或者合作社进入超市,消费者根据需求到就近的超市选购农产品。超市为维护企业信誉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把关,所以对农产品供应商有较高的选择标准。江苏省的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度高,农产品储配体系完善,比较适合连锁超市流通模式。

2.2.3 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典型,是需要大批量采购与分销的流通模式。批发商连接产地和销售地,将产地采购的农产品,发到销售地的分销商手中,通过层层分销到达零售终端消费者。批发商组成的批发市场常见于农产品规模产地,能快速实现当地农产品分销,而对于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来说,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十分大,对批发市场的依赖度也是非常大的,需要建设规模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大型批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2.2.4 电商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随着江苏省物流基础建设日趋完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需求和品牌需求。江苏省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一品一村一店”,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转换为线上销售模式,加强电商平台农产品质量的甄选及冷链物流的投入,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3 问题分析

2.3.1 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度不够,农产品供应链弹性不足

苏南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需求较大,苏中和苏北作为粮仓,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地精品农产品没有达到规模效应,新冠疫情期间,出现产地农产品滞销,销地农产品价格上涨,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风险预警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弹性不足,难以抵挡突发事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3.2 农产品电商发展欠缺驱动力

受制于农村物流发展落后,农产品电商发展速度有待提高,加大对农产品电商从业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网络营销技能。此外,省内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数量需求持续增加,实现产地集群效应,加强仓库管理和库存成本控制,降低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打造省内农产品供应链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产业资源整合,发挥电商平台集聚的技术优势,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3.3 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不足,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欠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需加快步伐,随着省内消费群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食品监控检查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阻碍了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优化升级

3.1 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竞争力综合评价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之下,江苏省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助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发展。而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是经济贸易最活跃的城市,资源要素也最为雄厚,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向外围扩散,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升级。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竞争力综合评价需要建立能够反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水平的指标体系,结合农产品的现代流通特点,选取12个指标点,分别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公路通车里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财政对交通运输的投入量、各市生产总值、邮电业务总量、公路货运量、机动车拥有量[6]。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区域物流供应链建设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这两点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进行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升级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切入口。

表1 因子分析

3.2 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优化升级

选择长三角区域的上海、江苏省的13个城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共16个城市作为调研对象,收集16个城市 2019 年的12个指标点的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上海农产品流通水平的综合得分最高,可见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农产品流通综合能力强,并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此外,杭州、宁波、苏州、 南京、常州、无锡6个城市的综合得分紧随其后,杭州和南京是省会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和宁波是苏浙地区经济活跃、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农产品流通水平较高;而徐州、南通、盐城、宿迁、扬州、淮安、镇江、连云港、泰州的农产品流通水平明显处于劣势。通过分析结果,能够较为明显地发现上海处于核心地位,杭州、宁波、苏州、南京、常州、无锡为二级流通据点,其他城市为三级流通据点,对接二级流通据点,服务地方农产品流通的功能明显。通过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 (如表3所示),一级流通的中心城市有上海,二级流通分中心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徐州,三级流通分节点城市有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镇江、扬州、 南通、 泰州,和主成分分析的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排名基本一致,这也同时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表2 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农产品流通水平测评

表3 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农产品流通级别

3.2.1 一级流通中心城市

上海市 GDP 总量、批发和零售总额在长三角地区均排名第一,虽然农林牧渔经济总产值不突出,农产品生产总值较低,与二级特别是三级流通节点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但上海作为拥有2 489万多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有充足的需求,其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商业基础、高科技及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连锁超市和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主体,电商主导为辅的流通模式。

3.2.2 二级流通分中心城市

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作为二级流通节点城市,在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排名都较高,是常住人口600~1 000万的大型城市,既有对农产品消费的能力,又有庞大的农产品需求,此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方面表现也较好,表明该区域兼具农业消费拉动和农业经济产值双重特点。农产品的物流基础建设较为完善,为农产品电商平台和连锁经营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二级流通城市群也是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科创中心,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智慧供应链的发展。该地区主要发展以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其他模式为辅。

3.2.3 三级流通节点城市

南通、盐城、宿迁、扬州、淮安、镇江、连云港、泰州属于三级流通节点城市,这些城市的特点是农林渔业产值比较高,其整体的 GDP 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与一级和二级流通节点城市相比明显较低,城市人口密度相对也较低。苏北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蔬菜供给基地。苏北地区利用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产品产业链附加值,2020年江苏省有1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挂牌,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就斩获了7个,依托特色农产品品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此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优质稻米、高效渔业、特色蔬果等已成为该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并成为推进各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三级流通节点城市, 应当因地制宜,通过一级和二级流通中心城市带来的辐射效应,带动该地区一大批上下游供应链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流通中心城市做好农产品供给保障。另外,通过批发市场的模式可以整合许多零散分布的小加工作坊,采用“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具有整体的经济优势。从流通模式上,建议三级流通节点城市主要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以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为辅的农产品流通模式[7]。

4 江苏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优化升级实现机制

4.1 加强区域资源整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弹性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江苏省以高度融合来支撑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方面的资源要素整合,加快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抓住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品牌龙头企业,优化江苏农业产业链结构,加强农产品流通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序高效地保障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稳定。

4.2 打造优质农产品电商平台

抓住数字兴农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打造省内农产品供应链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产业资源整合,依托特色农产品、老字号等传统优势产业,发挥电商平台集聚的技术优势,坚持线下、线上融合发展,深化农批、农超、农社、农企、农校、农餐等各类产销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形式和渠道,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8]。

4.3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未来要实现江苏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优化升级,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产品龙头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发展。

4.4 加快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快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机制。加强产销系统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推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打造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农产品生产、 加工、流通流程可视化,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稳定有序。

5 结 论

本文研究了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升级优化的实现路径。对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调查研究,总结了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对每种流通模式的适应范围做了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包括江苏省的13个城市)的农产品流通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级别,形成以上海为据点的一级流通中心城市,以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徐州为据点的二级流通中心城市及以南通、盐城、宿迁、扬州、淮安、镇江、连云港、泰州为据点的三级流通城市,形成由中心向外辐射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找到各城市发展的定位和特色,因地制宜,结合各等级城市的特点,优化江苏省各城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后,针对实现路径,提出需要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建立长期有效的决策机制,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布局,打造省内农产品供应链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农村农产品物流产业资源整合;加强产销系统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建立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机制等。江苏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要素,不断推动各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在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方面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流通长三角江苏省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江苏省交通图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江苏省政区图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商贸流通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