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和技术特点
——以张朝的《努玛阿美》为例
2022-02-15丛丽丽
文/丛丽丽
纵观近百年的发展史,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从贫瘠到繁荣,直到今天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形成了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作品等。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我国几代音乐家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作。说到当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作曲家张朝占有重要一席。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少数民族作曲家,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语汇直接创作和勾勒了大量的反映民族精神、民族风貌的钢琴作品。他在多年的创作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努玛阿美》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特征
(一)创作背景
张朝最早的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土风”,所以他将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钢琴作品收录在《土风集》中,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音乐审美。其中,创作于2017年的钢琴作品《努玛阿美》就是他近年来的又一部力作。《努玛阿美》展现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性格和文化传统,张朝生长于云南,其创作深受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那里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成为了张朝的创作源泉。云南哈尼族的语言“努玛阿美”为哈尼语,意为“太阳之原”,是哈尼人寄托美好愿望的地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努玛阿美》有着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和音响效果,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对家乡深沉的思恋和美好的畅想,以及对自己童年时光的回忆。张潮一直尝试将大自然的气质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在《努玛阿美》中,张朝把这种理念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二)创作特征
《努玛阿美》是独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哈尼族、彝族的音乐元素,作曲家主题动机入手,把灵活多变的曲式进行加工,再将不同色彩的和声有机的组合,形成了多彩斑斓的美丽图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也可以看见热烈、奔放的气氛。画中有云南的山水风光,也有置身于苦难的历史中感同身受的悲壮和感叹。作曲家强调意境的体现,所以在运用和弦的时候注重旋律的突出,在音乐的整体设计上又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努玛阿美》不仅有动听的旋律,更有一定的哲理蕴藏其中,这部作品的慢板和快板是相互依存的。慢板的结构为复二部曲式,开始的速度相对自由且柔和,层层递进地将第一部分推向高潮,音乐的旋律有平静,也有波澜,很好的抒发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快板的回旋曲式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快板中我们可以看到复杂的节奏,多变的节拍,这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表现出了灵动、热情的民族化音乐风格,这种丰富的色彩变化也正是作曲家张朝发自内心的对童年情景的美好回忆。慢板到快板的过度极其自然,塑造出的快乐是在伤感之后获得的人生感悟,这种快乐是很有力量感的,最后的调性趋于模糊,给整部作品带来了一些神秘感,是作曲家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张潮的创作将现代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完美的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其鲜明的音乐特征,使这部作品成为了极具民族风味的中国钢琴作品。
二、《努玛阿美》的中国音乐理念
(一)注重民族乐器音色的体现
张潮十分偏爱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听见弹拨乐、吹打乐的的音色。既要体现出钢琴的演奏技艺,又要有对民族元素深刻的理解,如何能让钢琴这个西方乐器弹奏出中国民乐的声音,一直是他在探索的问题。张潮在创作的过程中,借鉴中国民族乐器特殊的演奏方法,巧妙地与钢琴的演奏方法相结合,让美妙的东方旋律更具有艺术性和民族性。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器音色具有很深的民族记忆,乐器独特的音乐效果会给听众带来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这样不仅让听众记住了作品中优美的旋律,同时对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
在《努玛阿美》中,我们可以听见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三弦的弹拨声、竹笛的吹奏声,而这些弹拨乐器和吹奏乐器的音色都是用钢琴模仿出来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处,左手低声部使用两种不同音符的结合来展现云南少数民族中彝族的弹拨乐器三弦,其声音轻盈脆亮,且具有张力,钢琴弹奏出了很好的音乐效果。右手的旋律声部就像云南少数民族中哈尼族吹奏乐器竹笛,线条悠长、委婉,具有歌唱性,很好的表现出了竹笛的音色特征。
(二)强调本民族的人文与自然的重要性
《努玛阿美》是作曲家一个音符一个乐句精心设计出来的,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七彩云南的绝美风光和人文气息。每一个动机,每一个和声,每一个旋律都是云南大美风光的无限遐想。在《努玛阿美》中,我们可以民间语言的影子,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作曲家的一种创新性探索。怎样能听到自然的声音?张朝在低声部使用连续的纯五度上行,旋律具有很强的推动感,这样就模仿出了大自然中流水的声音,把听众一下就带入到了潺潺的河流旁边,可以是平原亦可以是高原,有广阔的无垠的草坪,也有伸手就可触碰的白云,真是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
三、《努玛阿美》的演奏分析
张朝生于云南,在滇南哀牢山区生活了14 年,浸染于当地各民族音乐之中。他善于观察世间万物,深度思考大千自然,他认为钢琴最接近大自然。纵观哲学、诗歌、绘画,都是亲近大自然的,鉴于这样的思考,张朝开始探索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融合到西方钢琴创作。在追求民族与个性相结合的同时,让音乐作品回归本真,自然流露。
(一)音色
在《努玛阿美》中,我们可以听到人声、山谷、风、鸟鸣、水等声音,表达了作曲家对生动、灵性的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另外还有对人声歌唱的模仿、对民族器乐的模仿等。各种情景的变化,音色的处理,需要不同的触键方式进行弹奏。触键的方法直接关系到音色的表现,科学合理的触键能够更好的展示出作品中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色彩多样的表现力,达到极佳的演奏效果。
作品一开始,采用多声部的写法,以低声部持续音和高声部连续三连音作为主体,这是对四部人声歌唱的模仿。从(谱例1)中可以看出,女高、中声部以对唱的形式出现,男高、低声部以持续低音充当背景音色。弹奏时需要通过大量的指腹贴键的弹法来展现此起彼伏的音色变化,弹奏过程中要保证旋律的连贯性以,触键要有深度,以达到广阔、丰富的音色。
谱例1
谱例2 和谱例3 中是对少数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用持续的二连音、音程大小跳、断奏、跳音来表现云南笛子清脆明亮的声音,弹奏时左手低声部需要持续连贯的触键,同时要控制好手指触键的力度,保证音色的清亮和律动感(谱例2);然后是对云南少数民族彝族的弹拨乐器三弦的模仿,弹奏力度以强为主,这里以左手延长低音和右手八分音符的快速交替出现,是对三弦弹奏时的拨弦弹法的集中体现(谱例3)。
作曲家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沉的感情,作品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云南当地民族语言的味道(谱例4),这种对语言的模仿手法是独具创新的。115-116 小节的这段旋律就来源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土语,以大二度构成的音调合理的融入到旋律之中,充满了趣味性,在弹奏时手指的触键要深,确保有力而饱满的音色处理。
另外,我们还能听到各种大自然的声音,比如谱例5。这一段是对鸟类鸣叫的模仿,右手高声部是8 度分解,比喻两只鸟在清脆的对话,声音灵巧动人。弹奏时要控制好大拇指与小拇指的力度,指尖下键要有一定的速度,区分出不同音域的音色,要弹出两只鸟鸣叫时的不同音响效果。左手低声部的分解和弦的力度要更弱一些,不能影响到高声部的旋律。通过对《努玛阿美》演奏的分析,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明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含义,体会作品中人与自然构建的和谐美景。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二)力 度
力度是一部钢琴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演奏者可以通过谱面中所标记的力度表情分析出作曲家的基本创作思路,但谱面中的力度标记并不是唯一标准。《努玛阿美》的内容丰富、变化多样、波澜起伏,所以力度的范围很大,第一部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力度变化都是从很弱到很强,可见这一部分的情绪转折是很激烈的。在第一部分的高潮段落,力度变化是很强到极强,弹奏时需要用到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腰部协同发力,这样整个身体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力度的变化才能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完全释放出来,达到则一部分的顶点。而第二部分的力度变化更加突然,很多地方都是由弱直接转强,这要求手指的控制力要非常的好,手指的发力需要非常的集中,要适应力度的突然变化。对于力度的把握要多加练习,不能盲目追求谱面上的固定标记,多加思考融入自己多作品的理解,这样才能弹奏出最佳的声音效果。
(三)节奏
《努玛阿美》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丰富的,作曲家创作时,并没有局限于使用某一少数民族或者地方的节奏形式,有很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人与自然的交流。弹奏时要注意区分不同节奏的形式特点,熟悉每一部分的节奏变化和重音标记的律动感,弹奏前可以用手拍节奏做练习,尤其是标有重音记号的地方要格外注意,找到节奏的律动后再弹奏,这样有利于后面双手的合手练习。在弹奏一些大跳时,一定要看清连线、非连线以及断奏的区别,手指绷紧保持指尖触键的优势,达到干净、清晰有力的跳跃感。另外,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混合节拍,变节拍,在弹奏时一定要 规范,不能因节拍的频繁转换导致节奏不稳的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张朝的钢琴作品《努玛阿美》体现出了中国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特色和独有的民族气质,这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只有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及理念,才能把其独特的内涵挖掘出来。通过分析《努玛阿美》的创作及演奏,对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技法和演奏技巧进一步剖析,我们可以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部作品。在弹奏的过程中感受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断提升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技能和演奏水平,演奏出《努玛阿美》的底蕴内涵和东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