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2022-02-15刘东儒中国海洋大学
刘东儒 中国海洋大学
文旅融合是保护及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旅游历史厚重感,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旅游行业稳健发展的重要途径,更为文化和旅游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文旅融合的日益深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重要契机,各地应牢牢把握住文旅融合的发展机遇,以此为依托,探寻有利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与方法,以期在推动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焕发活力,实现有效保护与世代传承,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及影响力。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多样,各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也为当地的旅游项目赋予了浓重的文化色彩,由此打造出文化底蕴深厚且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优势,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要落地于实践,躬身于实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或方案保护与弘扬人类的文化瑰宝,比如,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反过来,以非遗文化为特色助力旅游事业发展,实现双方共赢。
基本论述
文旅融合的含义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其中,“融”是要探寻其各资源要素相互渗透、流动交换的合适路径;“合”,一方面是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另一方面是要与旅游项目的形象设计相契合。由此可知,文旅融合是文化要素与旅游要素之间进行动态化、持续化、多元化交融的过程,旨在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的前提下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协同化、创新化发展,由此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甚至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基于以上概念解析可知,非遗的根本是“非物”,比如中医、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非遗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历久弥新、光彩夺目的文化,是价值难以估测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
文旅融合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当今,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为各地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据统计,高达三分之二的游客倾向于欣赏旅游项目中的文化元素,希望能够在旅游中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文化洗礼,而这也是文旅产业近年来保持如火如荼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实现传承与发展,相应地,文化旅游也非常有必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底蕴进行创新与发展。
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为例,崂山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千百年来,崂山凭借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无数才华横溢的名人驻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比如,《齐记》中高度评价了崂山,“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2]。近年来,崂山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强基础设施,补短板弱项,增精品亮点,塑崭新形象,开创了崂山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希望能够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示范窗口区建设和青岛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建设。为实现以上目标,崂山区一方面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主动融入全省“仙境海岸”和全市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五区同创”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聚焦“文旅+”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构建起“景城乡一体、山海空联动”的立体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海尔工业园、华东百利酒庄品质提升,加快崂特啤酒厂区旅游化改造,建设全国工业旅游高地。崂山区还注重发掘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流清、仰口和南北岭片区3个民宿聚集区,培育10家精品民宿,推出了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文旅产业深层次发展夯实了基础,也为宣传和弘扬崂山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
政府加强引导与支持,助力文旅产业稳健发展
文化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政府一方面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严谨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策,合理设定文旅产业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将当地底蕴深厚且极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合理地融入旅游产业中,为文旅产业稳健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业,焕发活力,实现保护与传承夯实基础[3]。
在此方面,崂山区政府做得比较到位,其高度重视挖掘并展现崂山传统文化底蕴。2022年底前,崂山区政府将高水平完成崂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区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启动相关建设工作。深度挖掘、凝练崂山传统文化符号,打造区级非遗展演中心;保护优质自然遗产,传承崂山传统文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石老人遗迹文化展示馆;挖掘利用历史名人、非遗项目等资源,开发一批高端文创产品和文旅体验场景,打造8处演艺庭院。与此同时,为鼓励文旅产业链做大做强,崂山区政府推出了一项重要政策,即“被首次认定为链主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5亿元、2亿元的文旅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6万元、2万元”。由此反映了崂山区政府对文旅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崂山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并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高效利用,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积极传承。
协调文旅产业与非遗传承的关系,发展可持续非遗文化资源
各地在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程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文旅产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非遗的特点、性质以及内容,因地制宜地打造有内涵、有深度、有前景的文旅产业,合理协调文旅产业与非遗传承之间的关系,在消除双方矛盾的前提下,推动两者协调发展,实现共赢[4]。
首先,加强对非遗项目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深度调研,在梳理非遗内容、种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评估其可能创造的效益与价值,深入挖掘并大力开发非遗资源。
其次,加强对文旅产业的全面监管。在文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文旅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了解,一旦发现文旅产业破坏了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马上勒令相关企业进行整改。
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非遗传承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推广、保护及传承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渠道。在新时代环境下,要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平台等,为人们接触和了解非遗提供便捷的渠道,促使其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非遗无与伦比的魅力。
首先,将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进行历史场景重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善于应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现代技术构建动态场景,促使用户快速深入地了解非遗。
其次,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以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相关人员可将非遗以短视频、文字播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投放,促使更多人了解非遗。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讲述非遗故事、传承人的生活状态等,形成一套完善合理的立体化宣传模式,促使非遗被更多人了解和熟悉[5]。
积极保护旅游环境,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基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市场的需求处于动态化、持续化的变化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纵观旅游产业,其重复性消费的特点较为突出,加之旅游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若想推进文旅产业稳健持续发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应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首先,改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生态环境能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并赢得游客喜爱与青睐的重要因素。如今,有些地区大力推行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却忽略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导致当地自然环境因旅游项目开发不合理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其次,改善文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离不开优质的生态环境,也高度依赖于底蕴深厚的文化环境。地方政府应在正确认识非遗价值及传承意义的前提下,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旅游环境,着力打造“非遗+文旅”的新型产品,以期在改善旅游环境的同时,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基础,促使非遗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借助文旅融合契机,打造复合型非遗人才队伍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进行传承和利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非遗人才的培养,以期在促进非遗传承的同时,培养出既精通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懂得非遗融入旅游产业路径的复合型非遗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夯实重要基础。
第一,加强专项培训,提升非遗人才的专业素养。加强对传承人的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培训,促使其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方面享有的权利及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相关人员要通过开展讲座、组织集中学习等方式,向非遗人才讲述文旅融合的内容、特点及路径,促使新时代非遗人才增进对文旅产业的认识,懂得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承要点及传承方式,促使其逐步成为既精通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懂得将非遗融入旅游产业路径的复合型非遗人才,使其环境适应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得到不断提升[6]。
第二,多措施保护非遗传承人,夯实文化传承基础。当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及传承之中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所以,需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重点关注和全面保护。比如,当地政府可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定期慰问等方式给予非遗传承人关怀,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鼓励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构建并完善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健全传承人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在选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根据传承人的数量、专长、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制定科学、合理且规范可行的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对传承人需要履行的义务、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另一方面,实施传承人激励机制,即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及国家最新政策,编制一套完善严谨且实施性强的考核机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传承人在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与其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挂钩,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促使其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
文旅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各地政府要加强引导与支持,助力文旅产业稳健发展;协调文旅产业发展与非遗传承的关系,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非遗传承形式;积极保护旅游环境,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基础;同时要借助文旅融合契机,打造复合型非遗人才队伍,以此促进非遗在旅游产业的支撑下实现高效利用和世代传承,开启文旅融合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