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教育效能的提升
—以宁波博物馆为例
2022-02-15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艾 丽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物馆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同时可实现多项功能,社会教育功能便是其中之一。社会教育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一路向好,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愈来愈大,但是其在进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宁波博物馆为个案,阐述当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内涵,介绍宁波博物馆的概况及其社会教育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服务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包括合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外合作,拓展社会教育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展览内容及形式等。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资源的社会机构,有着不可复制的教育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开始慢慢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逐渐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及成人教育不可或缺的课堂之一,其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博物馆为社会公共教育体系提供了极大补充。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着重表现在宣传教育、解说、提升观众素质这几个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博物馆这一文化载体接受教育,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宣传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平台,通过陈列各种藏品使公众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社会大众不论是年龄、文化水平,还是职业、审美趣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为满足社会大众对知识文化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博物馆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宣传教育方式。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民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量,还能让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展览功效,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解说功能
从信息传播的层面来看,博物馆是社会大众与文化信息之间的纽带,可很好地向广大受众传播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解说功能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实现该项功能时,为保证讲解的准确、到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可对广大受众进行划分,设计有针对性的解说方案,对解说内容的深度、解说速率、解说次数等进行有效把控,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解说功能的实现,要求解说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并拥有专业的解说能力,可基于不同解说主题采取恰当的解说策略,最大限度地集中受众的注意力,实现信息传播[1]。
素质教育功能
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发展中,博物馆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承载和传播历史文化的文化机构,博物馆珍藏的所有物件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它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较为真实客观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帮助公众感知历史文化,领略时代精神,而且在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启迪公众的智慧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遗产,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教育资源。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能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弘扬道德,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此外,博物馆与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共同为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助力,一方面可使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渠道得到有效拓宽,并为其提供多样丰富的教育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使博物馆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极大发挥。
宁波博物馆概况
宁波素有“文教之邦”的美誉。在我国古代,四明、姚江、浙东学派影响深远;近代,宁波举女学,兴学堂;到了现代,宁波教育更是走在全国教育的前列。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之一,是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30325平方米,2008年12月5日正式开馆。宁波博物馆是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教授的代表作,建筑设计秉持“新乡土主义”理念,同时融合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以及现代建筑形式等要素,在传递凝重的历史信息的同时极富现代感,充分体现了建筑本身也是一件特殊的“文物”和“展品”的理念。宁波博物馆展览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宁波史迹陈列、宁波民俗风物展以及秦秉年捐赠的明清竹刻珍品展等。馆内藏品多样丰富,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万余件文物,是宁波城市历史文脉与艺术特色的重要体现。
开馆以来,宁波博物馆秉承“百姓博物馆”“大资源观”理念,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满足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全国4A级旅游景区,同时牵头搭建起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专业平台,如今已经成为宁波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
宁波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表现形式
宁波博物馆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年年有创新”为目标,积极开展特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层、有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不断建设发展品牌活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与支持。
开展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
在青少年教育中,博物馆可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成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学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调动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积极性,博物馆有必要根据青少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各式各样兼具知识性、互动性以及趣味性的探索体验活动。自2009年起,宁波博物馆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推出了大量多样丰富的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宁波博物馆陆续推出“我是小小考古家”“传统节日习俗”“纸塑画制作”“品味茶艺”“手工泥塑”“非遗手工坊”等探索体验活动,显著提升了博物馆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并很好地培养了青少年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组织各种夏令营培训活动
为了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宁波博物馆组织了“小小讲解员”夏令营培训活动。举办暑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旨在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接触了解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数十天的专业培训,能够自主完成对某个展览的讲解。2013年,宁波博物馆组织了首期“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30名小学生全部通过了考核,成为宁波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里,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培训,也有实际讲解经验的指导。培训老师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很快熟悉了重点文物的讲解内容,通过示范、相互点评等方式让孩子们掌握了规范的接待礼仪,包括正确的站姿、标准的态势语,并就如何组织、引导观众参观,如何解答游客提问等实际讲解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辅导。
2015年,宁波博物馆夏令营活动以推广宁波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宁波老话”的基础上,确立了“宁波童谣”这一活动主题,以此组织青少年开展了童谣教学培训、学习书制作等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在富有“古早味”的童谣学习及儿童剧排练中,领略宁波老话的魅力[2]。
启动“志愿者万里行”活动
2013年,宁波博物馆的8名优秀志愿者代表前往西安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委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七次会议。自此,宁波博物馆不定期选派志愿者进行跨省学习与交流,先后走进良渚博物院、河姆渡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帮助志愿者开阔视野,提升服务质量,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不仅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亲近感,还可以使其博采众长,共同进步。
彰显流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为使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博物馆不断改革创新,革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内容,流动博物馆由此应运而生。流动博物馆通过流动展览来宣传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切实彰显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民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功能,宁波博物馆除了建设实体博物馆,还致力于建设基于博物馆志愿者载体的流动博物馆,以及搭建基于网络载体的虚拟博物馆,进一步构建集不同形式于一体的博物馆新型发展模式。其中,流动博物馆的建设侧重于主动面向全社会,为进城务工人员、偏远地区人群、失能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上门展览教育服务,让这些群体同样能享受博物馆的公益文化服务。另外,宁波博物馆志愿者承担起了流动博物馆的讲解、联络等相关工作,这些志愿者为宁波博物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服务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博物馆凭借其拥有的大量馆藏文物,具有显著的文化资源优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通过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直观了解,领略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可使自身的心灵或多或少受到感染。然而就当前博物馆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而言,博物馆组织展览活动主要是为了开展社会教育,但其对受众的诉求缺乏深度把握,展览活动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进而难以切实赢得受众的关注与参与。博物馆组织展览教育活动,切忌局限于对馆藏文物进行简单的展示,否则会导致活动形式单调、乏味,难以让受众通过展览活动接受教育熏陶。虽然大多数博物馆都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因缺乏对其的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力受到极大削弱,进而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与外部交流合作不足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一些博物馆局限于通过自身渠道,使得教育资源出现利用率不足的情况[3]。对此,博物馆应通过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交流合作,与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助力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这也是博物馆实现自身社会教育功能的一条理想途径。如今,较为常见的合作形式为馆校合作,即博物馆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但该种合作形式有赖于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否则将会使最终的合作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博物馆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交流合作也较为缺乏,使得博物馆教育活动趋于单一化,难以切实满足广大受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服务质量较低
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还取决于高品质、完善的服务。博物馆文化建设质量较低的具体表现有三点:第一,博物馆和附近博物馆的合作不足;第二,缺乏创意,只依靠传统文物展览提供服务;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内容的动态展示不足。
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效能的途径
合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要想使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效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博物馆应开展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博物馆应提高自身馆藏文物展览水平。文物展览是博物馆实现自身社会教育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博物馆应该重点研究如何从文物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升文物展览的水平。在文物展览内容层面,博物馆要展出最具代表性的、能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物精品,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开展好教育服务工作,切实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同时,博物馆应革新思想观念,加强对新理念、新模式的学习吸收,不断优化文物展览模式,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要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高水平的文物讲解可以赋予文物以生命力,让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面对一件文物,人们通常一知半解,必须通过讲解方可更好地了解博物馆展览的基本内容,领略其中的文化意蕴。因此,讲解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此才能让观众获得较为直观的认知,提升人们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外合作,拓展社会教育平台
博物馆作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社会教育功能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具有高度统一性,并相辅相成。鉴于此,博物馆应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共建教育基地,建立符合广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文化教育基地,让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拉近博物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自主走进博物馆[4]。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应与教育部门及教育机构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配合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等多种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弘扬当地悠久的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展览内容及形式
现如今,部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方式比较单一,信息化技术手段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导致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没有统一起来,限制了观众对当地历史文化和文物的历史价值的探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博物馆要及时更新管理观念,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呈现数字化内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博物馆内容展示不完全的缺陷,增强观众的服务体验,解决博物馆展览内容与形式单一的问题。博物馆应借助数字化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通过较为直观的影像和音频内容吸引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提升博物馆文化建设的质量,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