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

2022-02-15熊炜智任重宇

四川体育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李 健,袁 佳,熊炜智,任重宇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

李 健1,2,袁 佳1,熊炜智3,任重宇2

1.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四川 成都,610091;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1120;3.重庆市中央公园小学校,重庆,400715。

2020年初,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体化发展理念”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是建设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词,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对推动川渝两省(市)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分析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可行性、面临瓶颈和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自然进程和国家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必然产物。现实面临着外部环境制约,内部环境限制以及缺乏体制创新等众多瓶颈。为实现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川渝两地要将体育产业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建议:共建体育产业园,大力招商引资实现体育产业共建共享;创新制度模式,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助力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四个市场”,打造川渝体育国际名片;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助飞川渝体育事业发展。

体育产业;体育发展战略;双城经济圈;区域一体化;融合创新发展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引领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的成渝地区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1]。在这一背景下,为加快川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满足两地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2020年4月28日,四川省体育局和重庆市体育局联合召开云视频会议,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人才、体育旅游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川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川渝人民,更好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2]。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历史背景下,本文从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可行性分析、面临瓶颈等方面,探讨推进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1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该纲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早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2014]46号)就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背景下,借助国家重要战略抉择、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战略布局,结合川渝两省(市)现有的体育资源和良好的经济基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川渝体育产业。俨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势必将会为川渝两地带来新发展的机遇和政策红利。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愿景是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主导和两地体育职能部门协商下打破行政地域壁垒,形成区域协同、行业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区域融合的发展模式。由此看来,可以是邻近地方共同打造的体育产业示范区,扩大成渝城市群的影响力;也可以是联合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川渝体育名片;更加可以是开展的体育和旅游结合的项目,打造川渝体育文化品牌。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本质内涵上是促进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内自由流动,产生动因是获取体育市场结构性失灵所引起的潜在利润,根本属性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4]。

2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制度基础,引领战略布局

2007年6月7日,成渝就被批准设立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要求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两市城乡经济协会协调发展。成渝的发展早已离不开彼此,既是国家大政方针所要求,又是两地人民愿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在中国划分的四大地区中,成渝地区又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成渝城市群的战略意义重大。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上一直以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布,成渝经济区开始规划;2016年颁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成渝地域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的鼎力支持。制度的纲领性指导是顶层设计,川渝的发展是国家发展所需。川渝需紧扣政策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和发展体育产业,共同搭建“川渝体育产业圈”。

2.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川渝两地生产总值合计超过8万亿元,其中成渝两座城市GDP排名均进入全国前10,分别位列全国第5名和第7名。从2014年来看,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2021年这一占比已经达到了6.5%,在西部地区占比达30.8%[5]。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都具备成为影响全国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禀赋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建设。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川渝体育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发展前景,即将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2.3 区位优势,川渝资源丰富

川渝自古一家亲,山水相连、血脉相连、人文相近,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密切经济联系。两地民众生活和饮食习惯接近,在构建“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上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

截至2022年6月,川渝现有高速通道已建成16条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实现成渝两地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开通13条以上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城际公交;航运有长江上游支流航运市场,川渝两地可谓是海陆空条条大路互联互通。笔者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了解到,两省市之间将公共建设成都—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合力推动交通强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试点工程先行先试、试出成效,提速构建多层次“1小时”交通圈,支撑打造1小时经济圈和诠释成渝“1小时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体系、交通治理体系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取得实效。畅通无阻的川渝交通就像是血管一般,为两地体育产业发展送着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两地的体育事业发展充满朝气与活力。

除此之外,川渝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体育资源等十分丰富。重庆以山城、桥都、雾都为别名,是全国著名的“抖音网红旅游城市”,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位列全国新一线城市。成都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历史悠久,气候宜人,名胜古迹众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同是国家新一线城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完成值得期待,截止到2022年7月6日,据统计数据显示,两地共有2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川15个,渝11个);世界遗产共8个;6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48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两地共生活着52个少数民族,1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县)使其民族文化资源特色更加丰厚[6]。两地体育资源丰富,竞技体育在西部名列前茅。2017年全国第13届运动会上,川渝共取得13枚金牌,获得奖牌总数占西部地区总数的64.6%;在2021年的第14届陕西全运会上川渝也取得了10枚金牌,延续着辉煌的同时也展现了西部地区的体育竞技实力。此外,一大批高校开设有体育学院,为川渝两地培养出优秀的各类体育人才,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全国八大体院之一)和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六所部署师范大学之一)均已形成体育专业本硕博的完整体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两地还拥有各类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重庆国际马拉松、成都国际马拉松、全国室内跳伞(风洞)锦标赛、国际攀岩世界杯攀岩赛、ATP250成都公开赛、铁人三项世界杯、乒乓球世界杯等等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两地群众体育基础扎实,日益联系紧密。疫情期间联合开展了成渝首个体育融合项目“2020佳贝艾特中国成渝双城万人瑜伽大会创吉尼斯纪录活动暨百万人民线上瑜伽大赛”热烈而火爆,吸引来自川渝地区的瑜伽爱好者第一时间抢报。

3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瓶颈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政策和具体工作的逐步推进,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瓶颈阻碍。

3.1 外部环境制约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受限于各自区域保护政策以及体育市场的差异化。不同地区存在各自发展的特点,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等,地区的差异性也造成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失衡现象的存在[7]。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就是要不断地和各种内外部限制因素进行斗争,最后消除壁垒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互利的过程。外部环境制约因素:(1)体育产业规模较小。体育产业规模较小会导致经营分散,经济效益低。川渝两地体育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增加体育产业经济总量,形成更加合理的发展态势。既要在巩固原来优势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上,又要进一步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加大力度扩大体育产业优势项目的规模,补足短板产业的发展。(2)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过低,体育产品附加值低,社会反响较差。川渝两地融合发展要大力开发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市场化程度。体育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竞技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很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进而决定了体育产业可以带动和推动相关社会活动的不断发展。这种高度的关联带动功能使得竞技体育在体育产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8]。根据虎扑官网报道,腾讯和NBA就(2020-2025)五年新周期的数字媒体版权签约金额达到5年15亿美元。因此腾讯亏本了吗?显然不会,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NBA赛事观众,腾讯在其赛季期间,每天都有上千万的收入,这还不包括NBA的赛事周边产品销售额。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川渝合作挖掘。(3)行政区划政策壁垒。政府的行政壁垒,指政府以行政边界为利益边界,采用行政手段分割市场利益边界所形成的束缚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人为制度和政策障碍[9]。川渝的行政壁垒会导致体育资源和相关要素在两个地区不能够自由的流动,严重阻碍“川渝体育产业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4)缺乏体育人才队伍。所谓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好专业的事情。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队伍的智力作为支撑。现在的体育相关部门和管理阶层大多数是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专业技能突出,但缺乏专业的体育产业经营知识,对市场经济规律、商业运作模式都不甚了解,缺乏体育产品的包装和宣传营销知识,导致体育产业市场化整体程度不高。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没有敏锐的体育市场嗅觉、缺乏体育产业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只会一步步落后慢慢失去原有市场,失去竞争力。

3.2 内部环境限制

(1)发展理念差异。发展理念是对发展的本质与意义最基本的看法和领悟,结合川渝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来看,川渝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各有侧重。从2018年四川省发布的四川体育发展“123456”战略部署可以窥探一二,其发展的总目标是“102030”—10年达到承办全运会的条件;20年达到承办亚运会的条件;30年达到承办奥运会的条件。面向人民,面向世界,打造四川体育国际形象。而重庆《重庆市体育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一核、两带、多基地、重点发展,保障措施”表明其努力释放体育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重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服务需求,打造全国著名的体育健身休闲之都、西部体育产业强都。川渝在后续的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要坚持求同存异,融合创新发展的原则。(2)体育产业结构失衡。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应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态势。《重庆市体育发展规划2016—2025》规划中指出,重庆体制业缺乏自主品牌,体育中介服务起步较晚,主要集中生产在鞋服等低附加值的生产代工行业,体育服务业滞后。2021年四川省体育局发布的2020年体育产业统计公告中显示,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734.02亿元,其中排名前三的产业是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以及体育管理服务,分别增加了648.02亿、511.02亿和26.47亿,其余有统计的10项体育产业总产出稍低,增加值最低为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经济与代理、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四川省体育产业结构亟需优化[10]。2021年12月6日,重庆市体育局和重庆市统计局联合发布2020年重庆体育产业规模以及增加值的数据公告:公告中显示重庆市体育产业总产值541.33亿元,排名前三是体制业、体租业以及体育教育与培训,分别占总产值的37.3%、13.8%和11.7%,最低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产业只占到总产出的0.5%[11]。由以上最新发布的两省(市)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对比来看,川渝两地的体育产业发展各有侧重,但其体育产业结构都存在失衡现象。

3.3 缺乏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

创新才能驱动发展,始终要坚持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引领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观。川渝两地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全局观来共同建设“川渝体育产业经济圈”,破除各自原有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瓶颈,相关建议措施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区域合作组织,成立体育产业联盟,推动川渝体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统一制度、政策、规划,总览全局使川渝体育产业的各生产要素、体育资源等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在最高层次上实现融合发展的道路。

4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路,要紧密结合两省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各自特点推进,持续深入洽谈协商以规划文件为纲领、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更加高质量和高标准来建设两地优势领域,打造出一个对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川渝体育产业经济圈”。

4.1 共建体育产业基地,积极招商引资实现体育产业共建共享

体育产业基地是以生产制造、科技创新为产业园区,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产业区,其具有健身休闲、体旅融合的特质。体育产业基地的政策和配套设施完善、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对于拉动社会投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力。“环太湖体育圈”是全国率先开展且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的体育产业圈标杆。其内容丰富且布局合理,涉及赛事(国际赛事和大众赛事等)、城市功能(贸易金融、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旅游度假区(影视城、水上乐园、赛马场等)等等的成熟体育综合体,不断辐射周边形成环太湖体育圈。2019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结果出炉,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被命名为“武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川渝可以此为契机在两地邻近的区域划出一块地,共同建设川渝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引领作用。搭建体育产业基地可为川渝两地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同时鼓励两地各类体育企业落户体育产业基地;大力支持在体育产业基地内开展业务的企业,可同时享受两地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及体育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创业团队入驻基地。在此基础上成立川渝体育产业联盟,实现体育事业共建共享。

4.2 创新制度模式,搭建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助力一体化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破地区、行业壁垒,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12]。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就要全面简政放权、改革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模式,以创新融合发展的制度模式消除两地的体育市场保护政策、体育行业壁垒。(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体育局和重庆市体育局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会议由川渝体育职能部们轮流召开,共同研究和统筹协商两地大型体育项目和体育产业发展具体事项。(2)签署合作协议框架。双方已经签署《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协议在五个大的方面已经确定了总体合作的方向以及后续开展的事宜。笔者期待成渝后续工作的推进,能够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方面、多领域、深层次签署更多更好的合作协议,以制度引领“川渝体育产业经济圈”的发展。(3)成立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两地体育局局长任主管小组组长,两地分管体育产业部门的领导任主办小组长。在领导小组成立的基础上,就双边在共同建设“川渝体育产业经济圈”的相关工作事项进行统筹协商和政策跟进,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4)搭建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川渝体育局牵头联合体育广告公司共同打造信息资源共享的各类平台,破除信息壁垒,让两地的民众和有关部门都能够查阅相关信息。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两地体育场馆“一卡通”,群众体育赛事两地名额共享等等。

4.3 重点发展“四个市场”,打造川渝体育国际名片

为便于川渝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崛起,在制定两地发展规划和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时,重点发展原有优势的“四个市场”-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旅游业、健身休闲业。(1)共同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优先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如成都主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都和重庆都入选了2023年亚足联男足亚洲杯的举办城市,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倒逼区域合作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两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一体化进程。(2)共同开发体育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川渝体制业主要都是鞋服的低附加值产品制造,两地要交流经验优势互补,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共同打造体育高新科技产业园,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的体育设备器材领域。努力实现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连锁店市场化进行销售。(3)联合两地政府部门,重点挖掘两地的旅游资源。川、渝民族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的民族特征多而不杂,深厚的文化内涵则显而不露,多元的价值功能物有所值。巴蜀少数民族的山寨、部落景点与民族产品;如彝族、羌族的寨子,藏族的藏蓬、寺庙、石碑、歌谣、诗词歌赋以及各项目和民族服装、健身器材等[13]。川渝可成立川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打造川渝“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塑造“成渝双城都市休闲旅游圈”名片。例如,成都将成都双遗马拉松比赛路线设立在“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之间,体旅完美结合。重庆的万盛体育旅游综合体项目,涉及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国际跑步节、国际钓鱼比赛等等。赛事举办期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一边欣赏山水景色,一边休闲健身娱乐。(4)携手发展区域群众体育,着重开发健身休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日益增强。大力支持社会资金进入培训机构和健身场馆等市场,培育群众体育消费市场;积极创建川渝体育俱乐部,联合办赛促进体育文化交流;混合所有制模式运营体育场馆,大型赛事和群众赛事相结合,定期免费开放供市民使用。川渝融合发展两地群众体育,实现区域内共享赛事一体化红利、体育资源一体化使用。

4.4 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反哺川渝体育事业发展。

川渝两地要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体育+”“+体育”的融合发展,坚持打造体育人才聚集高地和体育科研创新高地,共同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为川渝体育事业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1)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紧缺性人才。成都体育学院发挥学院优势,完善协作顶层设计,针对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以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高校制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模式把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川渝体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2)大力支持两省(市)高水平专业运动队的建设发展。两地要加大资金投入巩固传统优势项目,互补发展劣势项目。川渝两地可互派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020年7月24-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犀浦区国家田径训练基地首次举办了2020“多威杯”川渝双城田径对抗赛。此次的田径交流赛,迈出了川渝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坚实第一步,据悉川渝双方接下来,要在跆拳道、古典摔跤等众多项目上落实成渝经济圈的建设工作部署,以赛代练,互相交流和检验训练阶段性成果。(3)积极培养各类体育市场人才,大力支持两地高校、体育科研单位联合申报重大体育科研项目。组建川渝体育市场人才培训班,联合培养竞技体育、赛事策划、市场运作、经营开发、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两地高校林立,名校众多,拥有体育学、体育硕士招生资格高校多所,拥有体育学博士招生资格院校2所。川渝双方要大力支持高校和体育科研单位积极吸纳体育学科青年才俊助力川渝体育学科发展,助力川渝体育事业腾飞。

5 结 语

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历史机遇,以川渝两省市为双引擎驱动,结合两地的体育产业现状和体育资源特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川渝地区人民的体育服务需求,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育产业结构调整[14]。展望后疫情时代,川渝体育产业将正面危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15]。现实来看,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景广阔且进程不可逆转。

[1] 中国政府网,202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EB/OL].[2020~01~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03/content_5466363.htm.

[2] 人民网,川渝签署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支持两地体育场馆“一卡通”[EB/OL]. [2020~04~29] http://sc.people.com.cn/n2/2020/0429/c345167-33984051.html.

[3] 中国政府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 廉 涛,黄海燕,2020.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01):67~74.

[5] 四川日报,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EB/OL]. [2022-06-07] http://www.cq.gov.cn/zt/cydqscjjq/xtfz/202206/t20220607_10784798.html.

[6]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 [2020~03~03] http://www.cq.gov.cn/zt/cydqscjjq/zcwj/202205/t20220526_10755745.html.

[7] 李晓华,韦拥军.川渝体育圈与西部体育崛起[J].体育文化导刊,2008(09):25~27.

[8] 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兼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06):37~46.

[9] 新华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3~0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3/03/c_1125657740.htm.

[10] 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统计局2020年四川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 [2021~11~19] http://tyj.sc.gov.cn/sctyj/tycy/2021/11/19/506ee49af8724960b86c2f4578fdb55c.shtml.

[11] 重庆市体育局重庆市统计局2020年重庆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 [2021~11~29]. http://tyj.cq.gov.cn/zwgk_253/fdzdgknr/tjxx/202112/t20211206_10082631.html.

[12] 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1~0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3/03/c_1125657740.htm.

[13] 谢国庆,宋 凯.川、渝民族体育旅游文化特色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148~151.

[14] 江小涓.体育产业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科学,2019,39(07):3~11.

[15] 李 健,范安辉,谭建辉,等.后疫情时代我国电竞运动产业发展趋势与推进思路[J].浙江体育科学,2021,43(06):63~69.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ichuan-Chongqing Sports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engdu-Chongqing Double City Economic Circle”

LI Jian1,2, YUAN Jia1, XIONG Weizhi3, et al

1.Chengdu Paotongshu Primary School West Branch, Chengdu Sichuan, 610091, China; 2.Southw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401120, China;3.Chongqing Central Park Primary School,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020, General Secretary Xi presided over 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Centr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mmittee and pointed ou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s dual-city economic circle and form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wo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dual-city economic circle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in the new era. Singing a good “Tale of Two Cities” and building an “Economic Circle”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e large area drives and demonstrates.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logic analysis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 the basic connotation, feasibility analysis, bottleneck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sports industry.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ichuan-Chongqing sports industry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y's strategic highlands for inland opening. The reality is faced with many bottlenecks such as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ternal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lack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ichuan-Chongqing sports industry, Sichuan and Chongqing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the sports industr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Double City Economic Circle”. Recommendations: Co-build a sports industrial park, vigorously attract investment to realize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novate institutional models and build a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to facilitat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arkets”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ard for Sichuan and Chongqing sports; vigorously cultivate a composite model Sports talents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Sports industry;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Dual-city economic circle;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1007―6891(2022)06―0005―06

10.13932/j.cnki.sctykx.2022.06.02

G812.7

A

2021-01-05

2021-05-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余经费(SWU1909734);重庆市体育局科研立项(B2019005)。

袁佳(1981-),男,四川成都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冷眼看首都经济圈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