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例
2022-12-02侯鸿辉罗亚和马小芳
侯鸿辉,罗亚和,王 仙,马小芳,陈 霞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例
侯鸿辉1,罗亚和2,王 仙1,马小芳1,陈 霞3
1.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610000;2.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00;3.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四川 成都,610000。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构建和推进路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明晰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意义;(2)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3)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实践:①是“学、练、赛“一体化推进即”学、练、赛“在课堂的统一、“校、区、市”各级比赛的统一;②是“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推进即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学校与家庭的统一;③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即家校协同育人、强化信息交流。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于当下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课内外;一体化;学、练、赛;家校协同;实践;构建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意义
1.1 回应现实政策法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200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016年国务院发文指出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提质增效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4]。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各水平段教学内容纵向衔接的要求[5]。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不仅包含数量上的优势,也包含质量上的提高,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理念,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聚焦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也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实践明确了方向。
1.2 探寻教学改革路径
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趋势中,体育课程衔接性问题却是改革之路中的“拦路虎”,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培养目标“各管一段”现象、教学内容“从头再来”[6],“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可操作性不强”[7]等问题,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解决方案:“实施过程要注重寓教于乐和学习情境的创设”[8]、“课程划分: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生命教育类”[9]、“聚焦乐、动、会的体育课堂”[10]、“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11]、“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12]……这些探索,是学者们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大体育观,从而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很丰富,但针对实践研究的成果还尚待完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硬件条件、经费投入等因素,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分析其教学内容、目标、推进路径,对于当下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学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整合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面的发展需要,形成地方特色。学生的运动需求是多方面的,即生存需求、生活需求、传承需求、审美需求、竞争需求、挑战需求[13]。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需要学校课程的多样性来满足:生存、挑战需求的满足需要户外拓展元素的课程,生活需求的满足需要休闲娱乐元素的课程,传承需求的满足需要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的课程,审美需求需要韵律节奏元素的课程,竞争需求需要对抗元素的课程。例如,针对学生“传承需要”,将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后在校园中进行传承与推行,是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落实文化自信的最佳组合。
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体系构建
2.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表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是基于学校课堂理念“生长课堂、生命在场、个性鲜明、互动对话、主动发展”以及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阳光自信、乐学善思、视野开阔、责任担当的狮山学子”而进行设计的体育课程,包括体育健康知识类课程、体育技能类课程、特色校本类课程、拓展类课程4种课程,内在遵循的逻辑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三大教学组织形式:(1)主干课程多样化。主干课程教学主要以体育健康知识类课程、体育技能类课程,教学对象都是按照固定班级进行,在班级人数、体育器材、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评价都有相似性,所以在常规课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多样性”、教学方法“多样性”、评价标准“多样性”。(2)教师走班常态化。目前学校正在实施的“走班制”是“教师走班制”,即班级固定,根据教师特长进行走班,比如我校二年级就有跳绳老师、足球老师进行走班,三年级有篮球老师走班。(3)选修课程系统化。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校开设的特色体育校本课程,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对运动项目纵向提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课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运动项目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到组合动作的运用再到各级别的比赛。
2.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表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如何让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清楚“教会”的内涵,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直观的目标体系,以体育核心素养中运动技能指标与《新课标》(2022年版)为依据,结合学校“阳光自信、乐学善思、视野开阔、责任担当”的育人目标,制定体育学习目标的标准是体育核心素养中运动技能的6个指标,从而建立起基于核心素养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推进路径
3.1 “学、练、赛”一体化推进
3.1.1 “学、练、赛”在课堂中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常练”,突出“课堂教什么内容,学生就练习什么内容”。课堂教学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教材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新课标》(2022年版)目标解决了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怎么教、怎么练、怎么赛的问题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教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法体现趣味性,课堂中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课后的锻炼也要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坚持下去。例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篮球特色校本课程,在篮球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学、练、赛”进行整合,落实在每节课中,学生学习篮球技术,不再“浅尝辄止”,而是“系统训练”,以水平二“投运传组合技术运用的3对3对抗性比赛”大单元为例。本单元教学过程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知识与技能、战术运动、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观赏与评价,共计18课时。
图1 投运传组合技术运用的3对3对抗性比赛大单元示意图
3.1.2 “校、区、市”各级比赛的统一
图2 一体化体育赛事体系
学校体育赛事丰富,体育文化氛围浓厚:课内比赛、校级比赛、区级比赛、省市国家级比赛,满足了学生“常赛”的期待。从社团建设规模来看,校级体育社团7个;从比赛的规模来看,体育课堂中时时有小比赛,体育赛季时学校会举办几十场次足球、篮球系列赛和趣味体育比赛。比赛是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坚持锻炼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在学校运动坚持“人人参与、学以致赛”原则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比赛,满足了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比赛需求。每年的秋季运动会,会有学生非常期待的以民族特色为主的集趣味运动会,如旱地龙舟、拔河、滚铁环、毽球……比赛采用的方式是全员参与,让平时体育成绩不拔尖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比赛中为班级争光,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2 “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推进
3.2.1 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课外,包括课堂以外的所有校内体育活动,有国家规定的每天上午必须统一安排25-30min的大课间,还包括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国家统一要求的安排1h的课外体育锻炼[14]。体育课是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课外体育锻炼(大课间、阳光体育锻炼、特色校本课程等)则是有益补充。无论在体育课的教学上,还是课外训练上,都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这就要求课内外的统一,具体来说就是训练内容的相关性、训练方法的一致性,在课内外统一的前提下,体现科学性,所以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注意以下三方面的统一。
安全与便捷的统一:体育课外锻炼是学生在课外独自或者小组共同完成的锻炼,安全性和便捷性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锻炼环境的安全性、训练量的安全、内容的安全;便捷性体现在:简单易行、无需保护与帮助、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技能与体能的统一:体育课外锻炼是课堂教学的拓展,需要将课上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又要兼顾体能。新授内容的课外作业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复习技术动作使之熟练。
规定与自选的统一:体育课外锻炼需要考虑学生练习兴趣的问题,因为重复单一的身体素质练习会降低学生的练习兴趣。作业设计时需要考虑规定作业与自选的统一,规定的作业便于教师评价,而自主选择会让学生更有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业。
3.2.2 学校与家庭的统一
(1)家长“走进来”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心理资本就是依恋关系,父母的行为、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观念。家长需要“学习”,学习儿童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家长“走进来”,就是要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课堂组织、相关学科的特点、给孩子做好榜样等,疫情期间,有不少家长都跟体育老师针对孩子居家锻炼的问题进行了沟通,比如,孩子在家不愿意锻炼,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看电视,孩子在家经常和父母发生矛盾……这些问题,我们的体育老师也是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回复。家长有时在态度上不积极,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了解,甚至是产生了误解,这都不利于家校互动合作。通过家长“走进来”的方式,让家长定期了解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成绩,通过QQ、微信、钉钉等平台,让家长能全方位了解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些有想法、积极的家长,我们还可以针对孩子学习的问题达成共识:过程一起监督、学习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解决、困难一起帮助、矛盾一起化解、活动一起参与、评价一起商榷。这样就可以形成长效机制,建设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2)教师“走出去”
体育老师所教授的班级比较多,很难在第一时间熟悉所有学生,这就需要在工作做好相应的记录。家校联系本在这样条件下就应运而生了,随时记录学生的情况。有些学生会在平时的表现中出现各种问题,光靠老师一个人很难对其纠正,这就需要老师“走出去”,了解学生的在家的表现,父母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家长会主动联系老师,但还有一些家长不会主动联系老师,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主动与家长沟通,解决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几条经验:①课堂中出现的小问题,及时解决;②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在学校解决;③学生出现习惯性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跟家长沟通,并寻求解决方法。
3.3 “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
3.3.1 家校协同育人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家校协同。通过实践整理出三点经验:①学生在学校锻炼的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但离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学生回到家后父母能够陪伴其锻炼能起到提升锻炼效果的作用。②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对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的说教换成图片动画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学生在狭小的空间进行体育锻炼,就需要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合理的教学指导、高效的体育锻炼,居家环境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觉锻炼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缺乏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前提下,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
3.3.2 强化信息交流 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期间,教师很难直观看到学生的锻炼情况,教师通过学生自己的分享,对其进行了解,有些从来不分享锻炼过程的学生,老师做好记录,及时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父母所关注的问题,并在教师能力范围内提供帮助,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QQ、微信、钉钉等平台上增进家校沟通,同时也可以整合学习资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1] 人民日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5.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Z].教体厅函[2004]33号,2004.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2016]27)[EB/ol].(2016~05~06)[2018~12~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6-OS/06/content 5070778.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5]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EB/ol].( 2022-04-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6]于素梅. 从一体化谈体育课程的衔接[J]. 体育教学,2020,40(03):40~42.
[7]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 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02):78~83.
[8]李小伟,于素梅.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一体化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7):139~143.
[9]于素梅.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 体育学刊,2019,26(04):16~21.
[10]于素梅. 一体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J]. 体育学刊,2019,26(05):15~19.
[11]回 军,杨 斌,周梓珂. 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20,39(06):127~130.
[12] 查春华.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探索[J]. 四川体育科学,2014,33(06):127~131.
[13] 于素梅.运动需求理论建构[J].体育学刊,2019(06):1~7.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 2007年5月.
Practic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nd Out of Class—— Take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OU Honghui1, LUO Yahe2, WANG Xian1, et al
1.The Experimental School Attached to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2.Chengdu Education Institute Research,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3.Affiliated School of Chengdu Education Institute Research,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nd out of class in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Results: The first is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econd part is to construct the content system and target system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nd out of class, and the third part is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nd out of class. Secondly, the integration of “in-class and in-school” is promoted, that is, the unification of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the unification of school and family; Finally,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is promoted, that is,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enhanced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nd out of clas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Integration; Study、practice、competition;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Practice; Build
1007―6891(2022)06―0139―05
10.13932/j.cnki.sctykx.2022.06.27
G807.2
A
2021-07-09
2022-08-04
(1)2019年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青年课题(课题编号:NCTY19C04);(2)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分会”重点专项课题子课题(课题编号:2018xhty006);(3)锦江区2021年度教育科研课题重点专项课题(课题编号:JJ2021X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