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
2022-02-15兰世捷冯万宇沈思思于晨龙
李 丹,陈 亮,兰世捷,冯万宇,苗 艳,沈思思,张 蕾,于晨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616000)
犊牛腹泻在犊牛的饲养过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全年任何一个季节均可发生,但是以春初、秋初等气温多变的时节较为常见。犊牛腹泻不仅会影响到犊牛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其死亡,给养殖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损失。
1 临床症状
犊牛发病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受自主控制性腹泻。粪便的颜色多数呈现为黄色或者黄白色,有些因混有血液也会呈现为褐色,排出的粪便较为稀薄或者呈水样性,粪便会中伴有气泡,有些粪便还会夹杂一些黏液以及脱落的黏膜甚至是血丝。同时会伴有较重的异味,甚至会散发出腥臭气味。随着病情进展,脱水状况会日益加重,导致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粗糙,站立困难。这种情况下,若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病牛最终可能会在1~4 d内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2 发病原因
2.1 病原微生物因素
2.1.1 犊牛细菌性腹泻 犊牛腹泻一个常见因素之一是细菌感染,其中较为常见的犊牛腹泻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和沙门氏菌等,在犊牛腹泻中占比可高达 70 %[1]。致病性细菌在感染犊牛后会在犊牛肠道内大量繁殖,破坏肠道内原有正常菌群的平衡性,导致菌群失调,引发犊牛胃肠功能紊乱,造成犊牛腹泻[2]。同时致病性细菌所产生的毒素也是造成犊牛腹泻的因素之一,根据致病特点大肠杆菌一般可分为六大类,其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犊牛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其进入肠道后首选通过菌毛黏附素非特异性的结合上肠道黏膜细胞上,然后再通过特异性菌毛与黏膜细胞进行锁定,从而进行定植,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肠毒素可刺激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液体,从而产生腹泻[3]。沙门氏菌同样也拥有着大量的毒力基因,其中部分毒力基因决定了其可对肠道黏膜细胞进行特异性吸附及侵袭,刺激肠液分泌,从而产生腹泻[4]。
大肠杆菌是细菌性犊牛腹泻病主要病原,检出率高于沙门氏菌,并且不同区域检出率存在明显不同。王小立(2022)对河北多地采集的 135分犊牛腹泻样品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高达 60.21 %,沙门氏菌检出率仅为2.22 %[5]。王姣姣(2016)对东北地区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总的分离率为 48 %,其中吉林省为 61 %,黑龙江省为 29 %,辽宁省为 54 %,各地区检出率存在差异[6]。
2.1.2 犊牛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犊牛腹泻在犊牛腹泻中也较为常见,常见引起犊牛腹泻的病毒有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 2种。病毒进入小肠后损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致使肠道细胞的损伤速度快于肠道细胞的更新速度,从而造成肠道黏膜炎症、甚至肠道的糜烂溃疡以及肠道坏死等症状,引发犊牛腹泻。同时,犊牛在感染病毒后,因机体损伤,抵抗力下降,极易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加剧腹泻的程度。在研究调查报告中显示病毒性犊牛腹泻发病率小于细菌性犊牛腹泻,病毒阳性率一般在 30 % 以下。常继涛(2007-2009)对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北京、安徽等地进牛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牛轮状病毒平均阳性率为10.4 %[7]。张琪对四川、河南、内蒙古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4个省区110份犊牛腹泻样品进行冠状病毒检测,得到阳性检率为26.36 %[8]。犊牛腹泻病原感染除单一感染外,还存在混合性感染,多数以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形式存在,双病毒感染情况较少。
2.1.3 犊牛寄生虫性腹泻 寄生虫性犊牛腹泻通常是由于饲养环境不佳而引起的,其中隐孢子虫和球虫在寄生虫性犊牛腹泻中较为常见。一般来说,隐孢子虫比较容易感染 30日龄内的新生犊牛,3周龄以上的犊牛发生寄生虫性腹泻感染常球虫的机率较高[9]。寄生虫造成犊牛腹泻的原因是因为寄生虫感染犊牛后会使犊牛小肠绒毛膜遭受破坏,可导致犊牛的肠道出现炎症症状和结构性损伤,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进而引发犊牛腹泻。隐孢子虫在寄生虫性犊牛腹泻中较为常见,其阳性检出率一般在25 % 左右[10-11]。
2.2 非病原微生物因素
2.2.1 饲养管理因素 妊娠期母牛的营养健康状况对犊牛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缺乏会造成胎牛营养不良,尤其在母牛妊娠中后期,如果维生素、蛋白质类物质添加不足,会造成新生犊牛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犊牛极易患上腹泻类疾病,甚至死亡。母牛的营养不良也同样会影响到牛乳的产量和质量,当牛乳产量不足或质量不佳时,会造成犊牛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下降,进而影响到犊牛免疫功能,增加犊牛发生腹泻的几率。因此,为妊娠母牛提供平衡充足营养物质,进行科学营养管理也是防治犊牛腹泻的关键手段。另外,犊牛在出生后主要通过吮吸初乳从中获得母源抗体,如果因管理不当,新生犊牛不能及时吮吸初乳或者吮吸不足,会造成犊牛无法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来对抗病原微生物侵袭,进而引发腹泻性疾病。同时,犊牛月龄较小,胃肠道消化功能较弱,如果饲养员在喂养的时间以及喂养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控制,或是在进行饲料喂养过程中给犊牛饲喂了一些难以消化的饲料,都会导致犊牛消化不良,引发腹泻。
2.2.2 环境管理因素 饲养环境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犊牛腹泻病的发生,如养殖场对饲养环境的卫生不够重视,不能对饲养动物所有的器皿进行及时定期的清洁、消毒、杀菌,造成饲养环境病原体数量大量激增,导致犊牛感染病原体引发腹泻的风险日益增加。通风效果好坏以及圈舍保暖效果好坏都将影响着犊牛腹泻病发生的概率,通风效果差,保暖效果差,也是诱发犊牛腹泻的条件之一。
2.2.3 应激因素 此类因素通常为长途运输,天气骤变等,或未及时采取防热措施、防风措施、防寒措施、防雨措施,这类突发的饲养环境改变会引起犊牛身体调节不及时,引起犊牛身体应激,造成犊牛腹泻。如果在犊牛断奶期间,突然更换饲料,同样会引起犊牛肠胃对新饲料不适应,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引发腹泻。在犊牛饲养过程应尽可能的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切忌突然改变饲养条件。
3 诊断
造成犊牛腹泻的原因很多,从病原微生物方面可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对不同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犊牛腹泻进行准确诊断,再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治疗犊牛腹泻病的关键。
大肠杆菌引发的犊牛腹泻,多在犊牛出生后7 d内发病,排泄出的粪便多为发黄或发白,并伴有特异性臭味。沙门氏菌引发的犊牛腹泻,常见犊牛出生后的7~30 d内,腹泻时排泄物中会伴有血液并具有恶臭性气味。魏氏梭菌引发的犊牛腹泻,常见犊牛出生后的10 d左右,前期表现为腹痛肿胀,有踢腹动作,后期表现为腹泻,该病发病迅速,可造成猝死。轮状病毒引发的犊牛腹泻,常见于出生后 7 d内的犊牛,一般引发犊牛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由于此病毒经常混合感染,临床发病症状通常并不典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犊牛腹泻,常见于出生后 2~3月龄的犊牛,该病除引发腹泻症状外还会伴有呼吸道疾病及肺部感染。
临床上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等几方面对犊牛腹泻病的病因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引发该病的病因较多,容易造成误诊,所以可采用实验室诊断手段对该病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致病菌分离鉴定和病毒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针对细菌性腹泻可通过鉴别性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试验,致病性为阳性即可确诊。针对病毒性腹泻可选用特定引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验,试验结果阳性即可确诊。有时在诊断过程中会发现有些犊牛腹泻病是由病毒及细菌混合感染所致。寄生虫性腹泻可采用镜检法,收集患牛腹泻物,采用直接涂片法、浓集法或特殊染色法进行观察诊断。
4 治疗
4.1 止泻
犊牛发生腹泻时首先应对病牛采取绥泻治疗,不可直接进行止泻,缓泻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排空患病牛胃肠道中的内容物,促进致病菌排出,防止有毒物质潴留加剧炎症及中毒反应。在缓泻治疗时可选用蒙脱石散进行口服,其可起到保护肠黏膜和吸附有毒物质,减少腹泻的作用。
4.2 补液
犊牛在腹泻过程会出现能量不足,体力下降,脱水,电解质失衡及代谢性中毒等症状,这些症状也是犊牛腹泻致死的直接原因,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对犊牛进行补液也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一步,补液方式可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2种。
4.3 抗菌消炎
在犊牛腹泻治疗过程中可选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抗菌消炎,用药物杀灭病原体可以加速犊牛的康复,减少病原体的排放,有助于传染性犊牛腹泻的防控。一般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在药物的具体选择上可通过药敏试验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
4.4 驱虫
对于寄生虫性腹泻首选还是要使用抗寄生虫药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先确定犊牛体内的寄生虫类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驱虫药。
4.5 消食
营养性犊牛腹泻,需要在饮食方面特别注意,可以适当地减少进食,并使用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酵母片、胃蛋白酶、乳酶生等。
4.6 中草药治疗
有研究表明黄连、乌梅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可以在治疗细菌性犊牛腹泻时适当选择,同时可以配与金银花、黄芩为辅药,起到清热解毒作用。
5 小结
犊牛腹泻是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犊牛生长发育,甚至会引发犊牛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犊牛腹泻致病原因复杂,要想预防该病就必须从营养供给、饲养管理和预防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加强重视。科学配比饲料,重视母牛营养,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降低感染病原体几率,可有效预防犊牛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