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南派藏医药特色的藏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2-15尹鸿翔泽翁拥忠赖先荣王毓杰杜蕾蕾邝婷婷岗焕晨雷
尹鸿翔 泽翁拥忠 赖先荣 王毓杰 王 张 杜蕾蕾 邝婷婷 岗焕晨雷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藏医药有2300 余年的历史,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公元12—15 世纪,产生了以雄巴·郎甲扎绒为代表的北派藏医药和以舒卡·朗尼多吉为代表的南派藏医药。后世经过多位藏医药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到司都·确吉迥列,南北派藏医药学逐渐合二为一,而南派藏医药一度成为藏医药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1]。2006 年“南派藏医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派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上把以康巴地区为中心的藏医药流派称为南派藏医药。四川省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也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区域,成为了“南派藏医药”的重要发祥地。通常认为,南派藏医药擅长药物学,而北派藏医药擅长病理生理学[1]。南派藏医药因其独具特色的药物味道、功用、药效本质、释名等实践内容和以讲、辨、著为形式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整理、传承创新南派藏医药文化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经验,亟需建立从事南派藏医药研究生产和文化传承的人才梯队。
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较早开办藏药学本科高等教育的院校,目前也是全国6 所“双一流”建设中医药大学中惟一开办藏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培养“南派藏医药”人才梯队中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学校在建设国家“双一流”高校背景下积极开展了创新型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模式的探索工作,适应南派藏医药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的需要,力求突破大多以继承为主的国内现有的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和壮大了急需和紧缺的南派藏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服务了我国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1 人才培养历程
自2000 年藏药学专业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藏藏医大学、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藏药学本科专业。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相关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1994 年便开始招收藏医专科专业,2003 年批准招收5 年制藏医学本科专业,2007 年正式开办藏药学本科专业,2010 年藏药学专业纳入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 年,随着成都中医药大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药学一流学科),藏药学专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20 年,藏药学本科专业正式被纳入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志着藏药学本科专业建设开启了新的里程碑。藏药学专业目前已连续培养了10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遍及我国西部地区各中藏医院、中藏药企业、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稳定优秀的生源,截至2019年已经培养民族医药硕士研究生52 人,博士研究生9人,博士后4 人,民族医学留学生1 人(韩国)。由于在人才培养上的成绩,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被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授予了“四川省民族医药工作先进集体”。
2 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南派藏医药的一大特点是药物原料辨认和配制独特疗效的药品[1]。进入现代高等院校教育后,这一流派特色被概括为药物的“认、种、制、用”等4 大技能。为加强南派藏医药这一专业特色,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教育理念来凝练和发扬这一特色的学科精髓,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藏药人才培养以继承和创新为主,并积极探索藏药专业与藏药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针对国内现有藏药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学校以“现代藏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制定了“能力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校企结合、学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与10 多家藏医药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书,提出藏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333”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产业创新意识。“333”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为学生夯实化学、生物学、藏医药学“3 个基础”;提供科学研究经历、企业实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3 种实践经历”;培养藏医药领域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3 种能力”,从而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藏药创新人才的实质性合作模式。见图1、图2。
图1 应用创新型藏药人才的“333”教育模式示意图
图2 应用创新型藏药人才培养流程
赖先荣等[2]对开设了藏药学本科专业的各个高校在生源选择、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藏药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偏传统”和“偏现代”2 种模式。其中,西藏和青海的高校属于前者,而成都中医药大学属于后者,着重培养能推动南派藏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型人才。
在招生规模稳定的前提下,藏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积极锻炼和提升,成效显著,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大赛的各级奖项,如《生之源藏茶发展有限公司》获第九届“挑战杯”四川省一等奖,《基于地质调查与化学成分分析的藏药“渣驯”溯源研究》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四川省金奖。这些成绩标志着成中医的藏药学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培养高层次研究型民族医药人才的特色模式——以藏医、藏药并举,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3 建设措施创新
3.1 师资队伍建设 配合“藏药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整合校内院内现有课程和教师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3.1.1 内部教师素质提升与人才引进 依托学校的“杏林学者”计划,四川省政府的“天府万人计划”等创新人才项目,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大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海外访学、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实现学历提升。目前,藏药学教学团队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0%以上,职称结构日趋完善,正教授-副教授-讲师配比形成“雁形阵列”。另外,积极引进国内外藏医药专业的师资博士后、大力培养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3.1.2 外聘教师引进与管理 针对国内民族医药兄弟院校和知名民族医药企业,聘请优秀藏医药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为学院兼职教授,通过访问讲学、短期工作、合作科研、兼职硕博导师等多种形式联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在生活和教学上保证外聘教师工作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实施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基本形成了一支立足四川、影响西部、面向全国、视野广阔的师资力量。
3.2 教学体系建设
3.2.1 教材建设 藏药学本科专业教材编写以把握“够用为度,把握节奏”的方针,在专业基础课编写阶段强调打牢基础,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的培养;在专业课阶段加强藏药专业教材与对口实验课教材的编写与整理。教材编写思想上,首先梳理和建构传统理论框架,同时补充藏医药当代研究进展,适当引入现代新兴教学理念,如PBL 教学法、翻转课堂等[3]。考虑到学生的民族构成较为多样,语言背景丰富,教材的语言选择上,化学、药学类等现代专业课教材以汉语为主,医学类等传统专业课教材以藏汉双语教材为主。通过上述举措,使得新编教材既体现传统民族特色,又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真正成为培养现代创新应用型藏药学人才的重要依托。
另外,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材出版资源,比如通过规划教材、创新教材、校本教材、国家出版基金等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完成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目前,成中医藏药学专业已经完成编写《藏医学基础》《临床藏药学》《藏药炮制学》《藏药化学》《藏药鉴定学》《民族药物学》《藏药药理学》《藏药制剂分析》等藏医药特色教材,编写《藏羌彝民族医药图鉴》《藏医药精粹大系》《藏医药读本》等普及参考教材,丰富了教材资源。同时,结合南派藏医药的专业特色,完成藏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
3.2.2 教学实验实训体系建设 为了强化南派藏医药“认、种、制、用”4 大技能,搭建与之匹配的藏药学教学实验实训体系便成为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成中医近年来通过多种渠道,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与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汲取南派藏医药传承单位、兄弟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优秀经验,建成以下教学示教与实验平台:
3.2.2.1 传统藏药示教与实践平台建设(1)藏医人体学曼唐教学实验室:依托四川省南派藏医药核心传承机构甘孜州藏医院和阿坝州藏医院的支持,参考西藏藏医学院的经验、制作表现藏医人体学精华的“曼唐”系列挂图,“树喻”图板教具,展现藏医人体学科学内涵。(2)传统藏药实验室:基于多媒体、录像等示教手段,开设南派藏医药具有代表性的藏成药品种的演示课程,比如佐塔的“水银洗炼法”、七十味珍珠丸制作法、“坐珠达西”配制法等[1];引进包衣锅、粉碎机、烘干机等制剂设备,开设藏药材传统炮制、藏药传统丸剂、散剂的制剂实验课程。(3)建立院级藏医药文献资料室:购置《四部医典》《月王药诊》《蓝琉璃》等南派藏医药代表性著作500余册[4],供藏医药专业师生借阅。
3.2.2.2 现代藏药示教与实践平台建设(1)现代藏药鉴定学实验室:依托四川省民族药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腊叶标本、药材标本、图片信息的整理工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如藏医药物学、藏药鉴定学、民族药物学的教学工作提供教具支持。(2)现代藏药化学实验室:开设藏药天然成分提取、分离、鉴别课程,引入HPLC 等分析仪器,开展药材、炮制品、经典成方制剂含量测定实验。(3)现代藏药制剂实验室:开设藏药现代制剂工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剂型在藏药现代制剂中的应用。
3.2.2.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整合省内外资源,争取大型藏医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建设藏药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和奇正藏药集团、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金珠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四川科创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宇妥藏药等国内一流知名藏药企业达成协议,共建藏药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同时,立足四川藏区位于南派藏医药文化发源地和分布核心区的地理资源优势,建设高原藏药产地野外实习基地。自第一届藏药学本科专业开始,连续成功组织了10 届藏药学本科专业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藏药产地实习(必修课),已建成以“康定高山植物园-甘孜州藏医院”和“马尔康梦笔山-阿坝州藏医院”为代表的产地实习基地2 个,显著的提升了学生的认药采药技能和对专业的认可度。
3.2.3 课程资源建设 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一流的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建设藏医学基础、临床藏药学、藏药炮制学等国内一流的精品课程资源,正在积极筹建藏药化学、藏药鉴定学、民族药物学等国内一流的虚拟仿真“金课”资源。民族药物学已经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3.2.4 教学改革研究及成果 为了更好地支撑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实现“藏药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藏药学教学团队主动引入藏医药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参与藏药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一方面,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继续实施“校企结合,学研互动,培养应用创新型藏药特色优势人才”的办学思想,科研反哺教学、校企结合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增进交流合作,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吸引本科学生承担科研助理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教学活动,比如院长基金科研计划、大学生学术讲座、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对学生专业思想进行引导和帮扶。同时,搭建参与学生工作的平台,学生早期介入校企合作科研课题,促进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基于上述探索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藏药学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多项教学改革课题,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见表1。承担的多项藏药专业教学改革课题,见表2。
表1 成都中医药大学藏药学专业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奖项
表2 成都中医药大学藏药学专业承担的教学改革课题
3.3 特色专业文化建设 藏药学专业的招生范围涉及我国西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此生源的民族构成丰富,据历年统计包括藏、汉、彝、羌、苗、侗、京、回、傣、土家、傈僳、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族等民族,明显区别于其他兄弟院校(西藏、青海、甘肃的藏药学专业在生源民族构成上相对单一,以藏族为主)。丰富的民族成分意味着生源的民族文化背景更加多样化,如何让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认同南派藏医药文化进而热爱专业学习也是建设一流教学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学校和学院积极实施藏医药文化建设工程,深入挖掘南派藏医药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基于学院重点研究方向“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的沉淀和基础,寻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学校—学院两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性开展了藏族特色服饰展演、藏历新年联欢会、民族新生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年度例行文体活动以及日常的“锅庄”健身广场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校院两级文化体育活动体系,潜移默化地强化了藏药学专业各族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学院对藏药学本科专业实行了班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出任各个班级的专业班导师,借助游学访问、专题讲座、科研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认同感,推动藏药学专业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医院校藏药学专业学生管理模式。
另外,借助各种媒介手段多方面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学院网站、广播、微信公众号、院报为主体的宣传舆论阵地,创造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藏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以此推动学院和谐发展,促进院内各民族的学生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从而构建一个民族和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4 小结
民族医药是祖国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与产业的迅猛发展,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各地高校纷纷成立了与民族医药相关的本专科专业。目前,西藏藏医药大学、青海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分别设有藏医药专业,内蒙古民族大学开有蒙医药专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新设有壮医药学院和瑶医药学院、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开有维医药专业,西南民族大学已开设彝药学本科专业,贵州中医药大学在中药专业下设有苗药方向,这对传统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初步的人才保障,但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化发扬和现代化产业开发,民族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突破常规、实现创新。
四川省康巴藏区是“南派藏医药”的主要发祥地,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惟一开办藏药学本科高等教育的院校,也是全国6所“双一流”建设中医药大学中惟一开办藏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传承、发展和创新“南派藏医药”事业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为进一步突出藏药学本科专业的“南派藏医药”特色,变革以继承为主的现有藏药人才传统培养方式,着力解决国内现有藏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5]。学校积极开展以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民族医学博士点及民族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藏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为支撑,同时与藏医药企业互动合作,突出藏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就业需要。
藏药学本科专业在过去14 年的办学历程中,通过校企结合、学研互动,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人才教育模式、建设措施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南派藏医药”人才队伍,服务于高原藏区的藏医药文化传承与藏药产业发展,也为如何更好地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的途径培养民族医药人才队伍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