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作用研究
2022-02-15张特
张 特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哈尔滨 150000)
老年人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老年抑郁症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其中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度洛西汀、帕罗西汀为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但是两者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65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对比分析两者的疗效及对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帕罗组(32例)和度洛组(33例)。度洛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89±8.79)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5.62±2.35)个月。帕罗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9.98±8.92)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5.01±1.98)个月。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发抑郁症患者;年龄≥60岁;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合并严重自杀倾向者;合并躯体疾病者;近期服用其他影响神经系统药物者或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者。
1.3 方法
度洛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 mg×24片,国药准字H20130056)初始剂量为20 mg/d,1次/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在2周内调整剂量至40~60 mg/d,最大剂量≤60 mg/d,持续治疗3个月。
帕罗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盐酸帕罗西汀片(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 mg×12片,国药准字H20040533)初始剂量为10 mg/d,1次/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在2周内调整剂量至20~40 mg/d,最大剂量≤40 mg/d,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抑郁与焦虑症状评估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总分均为56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评分变化[1]。
1.4.2 主观睡眠质量评估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改善效果,总分为0~21分,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3个月后的评分[2]。
1.4.3 不良反应监测
治疗期间,患者每月来院复查,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较
度洛组治疗3个月后HAMD和HAMA评分显著低于帕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 of two groups
2.2 两组主观睡眠质量比较
度洛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显著高于帕罗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主观睡眠质量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subjectivity sleep quality of two groups
2.3 两组不良反应监测
治疗期间,帕罗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3例,神经系统异常1例,口干1例,嗜睡1例;度洛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3例,神经系统异常2例,口干1例,嗜睡1例;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无严重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21.21%,7/33;18.75%,6/32),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常见类型,危害较大,除抑郁症状外,还可引发失眠、疲乏无力、慢性疼痛等躯体症状,其中失眠、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较为显著,需探索一种安全、可靠的抗抑郁药物,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帕罗西汀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等优点,对各种抑郁症治疗效果均较高,同时可改善伴发的焦虑、惊恐障碍、强迫症等症状。度洛西汀为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新型抗抑郁药物。有研究显示,度洛西汀对各类抑郁症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关文献报道,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均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效果,治疗后患者的HAM评分可降低至10~25分,HAMA可降低至9~24分[3]。本次研究发现,治疗3个月后,度洛组的HAMD(19.26±5.67分)和HAMA(18.69±4.56分)评分显著低于帕罗组(29.69±4.69分、28.13±5.16分)(P<0.05),说明两种药物对抑郁及焦虑症状改善效果均较好。本次研究还发现,度洛组治疗4周后(16.87±3.08分)、治疗3个月后 PSQI评分(18.47±2.17分)显著高于帕罗组(14.05±2.98分、15.18±3.89分)(P<0.05),提示度洛西汀可更快、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预后效果更佳。在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21%,7/33;18.75%,6/32)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