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2022-02-15金珊珊魏媛媛朱成慧赵艳香
金珊珊 郑 彤 魏媛媛 朱成慧 赵艳香 李 霞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称之为“冻结肩”“五十肩”等,认为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外伤劳损等所致阴阳失调与气血不畅、不通则痛,筋失所养、不荣则痛而发病。对于肩周炎的治疗,西医临床常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且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针刺治疗此病症,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中肩周炎的治法有多种,但是如何见效快,且操作中减轻患者的抵触及痛苦一直是众位医家所探寻的。笔者采用眼针配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滨海新区大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各卫生站共计200例肩周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试验组脱失3例,对照组脱失4例。试验组中男36例,女6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0岁,平均(51.27±4.85)岁;病程最短4 d,最长72 d,平均(20.48±13.53)d。对照组中男38例,女5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0岁,平均(52.21±4.14)岁;病程3~76 d,平均(19.64±11.67)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周均有压痛,各个功能位活动均有受限;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肩周炎的临床病理发展过程一般分为3个时期:①急性期:病起发生急速,疼痛剧烈,肌肉产生痉挛,日常生活活动如梳头、穿衣、举臂等受到限制,晚间疼痛更甚,压痛范围增大,为期2~3周。②慢性期;压痛感仍然广泛存在,痛感则相对减低,肩关节活动受限加重,严重可至僵硬。关节腔内呈现压力增高的态势,腔内镜检下可见冻结粘连,容积相应缩小,为期数月或1年以上。③功能恢复期:肩关节部的炎症逐渐被吸收,肌肉组织中的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恢复,营养神经功能获得改善,运动功能范围逐渐增大,甚至慢慢恢复正常,此一时期可长达1~3年。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急性期患者以及3个月以内的慢性期患者;年龄35~60岁;所有患者皆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肩关节外伤、脱位、骨折以及骨关节结核、肿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凝血机制障碍;同步接受其他肩关节相关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取正坐位,参照《中华眼针》[2],选取眼针穴区双上焦区、双肝区、双肾区。嘱患者端坐,两目平视前方,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手指压住眼球,并使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0.25 mm×13 mm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距离眼眶内缘2 mm处平刺,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0.3 cm,留针30 min。刺络放血拔罐:常规消毒后,在患者天宗、肩髃、肩髎以及阿是穴实施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见出血点后在原处施以拔罐,以每处拔罐穴位有2~4 ml血液渗出为宜,留罐10 min。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刺络放血拔罐结束后,取下血罐,并嘱病人活动患侧肩关节,每2 d 1次,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以传统针刺方法,选取肩关节三角肌周围穴为主:肩髃、肩内陵(肩髃前下1寸)、肩外陵(肩髃后下1寸)、肩前(三角肌前缘中点)、抬肩(三角肌中点)、臂臑、臑会。患者静息端坐,暴露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方向均朝向三角肌底部中点,用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主,并可激发窜动抽动感,留针30 min。疗程同试验组。
1.4.2 观察指标①评分:采用美国MichaelReese医疗中心肩关节功能评定表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该量表分为疼痛和功能2个项目,肩部疼痛评分总分为75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低;关节功能评分总分25分,分值越高,活动范围越广。②临床疗效:痊愈:肩关节疼痛完全消失,且肩关节活动完全正常;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有很大的改善;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肩关节活动存在部分障碍;无效:肩关节疼痛以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肩部疼痛评分试验组肩部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t检验,P<0.01)。2组治疗1个疗程后较治疗前肩部疼痛程度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得更明显。2组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程度均有较大缓解,但试验组肩部疼痛强度较对照组缓解更明显。见表1。
2.2 肩关节功能评分试验组肩部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非参数检验,P<0.01)。2组治疗1个疗程后较治疗前肩关节功能恢复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恢复的更明显。2组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1个疗程后肩部关节功能活动均有较大好转,但试验组好转更明显。见表2。
表2 1组患者肩部疼痛评分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例,
2.3 临床疗效试验组愈显率高达82.5%,较对照组的54.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学“肩痹”范畴,又称为“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等。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多是由于年龄增长,人体机能代谢下降,局部血运受到影响等原因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乳酸堆积等,引起肩周部疼痛。中医《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多是由于局部感受风寒,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或是由于劳倦过度、跌扑损伤,累及筋脉,瘀血阻滞;或是年老体虚,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致筋脉失养,不荣则痛[3]。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血实宜决之”“菀陈者除之”的记载,针刺放血拔罐可使皮下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体液作用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促进炎症吸收之功效[4],在临床疼痛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肩周局部穴位刺络放血拔罐,肩髃散寒止痛、通经活络,天宗疏经通络,肩髎舒筋利节,阿是穴则能够疏经止痛。因此以上穴位进行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能够起到疏通患者局部的经气,达到祛除病邪止痛的作用。
《灵枢·口问》记载:“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五十六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精”。说明眼与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5]。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针刺,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是针灸学的一部分。田维柱在彭静山眼针疗法的基础上将眼针疗法改进、充实、发扬和提高,使其日臻完善,他制定的《眼针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已通过国家鉴定。眼针在中风、疼痛、眩晕、不寐、郁证等方面的疗效显著。眼针以其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见效快、适应证广以及安全无痛等优势,深受患者的欢迎,也被越来越多针灸学者所重视并应用。
眼针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止痛消肿、安定神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和治未病的治疗作用。本病以取上焦区穴为主,因病在上,故取上焦区,此穴主治人体上部,包括自膈肌水平以上包括前胸后背及内容脏器。这些部位患病均可取上焦区穴。由于肝主筋,且肝主疏泄,有调畅气机、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因此取肝区穴以舒筋活络、活血养血以止痛。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配合肝区穴以补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肩周炎亦属于筋骨之病,而其位属于上焦,同时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人体气血循环是否充盈,有赖于肝肾是否充足,因此选取以上眼针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本研究发现眼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较单纯的传统针刺疗法疗效更为突出,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病患痛苦,选择眼针治疗则从根本上预防了炎症期由于针刺刺激过强引起的肩关节周围神经再水肿的问题。且眼针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见效快、兼有成本低等优点,解决患者“小病进社区”的治疗要求,适宜在社区及村镇中应用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