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22-02-15龙琦唐晓荣吴九菊田密张金梅
龙琦 唐晓荣 吴九菊 田密 张金梅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和儿童青少年学业的加重,近视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徐喜卿等[1]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21.8%~31.7%;董彦会等[2]对我国2005—2014年7~18岁的汉族儿童青少年进行了近视调查显示,我国2005~2014年7~18岁汉族儿童和青少年整体的近视检出率在逐年增加,增速相对较缓慢,但显示7~18岁学生近视增长速度峰值年龄不断提前;包力等[3]对我国2012—2017年近视儿童青少年度数增长情况进行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平均增长度数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筛查、近视预防和健康指导应该从较小年龄开始。严重的视力异常,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视物模糊,视网膜变性,进而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还会导致儿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身心整体健康发展[4]。为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近视情况,本研究对学龄前儿童开展了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市学龄前儿童近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近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某市20所幼儿园中的5642例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135例,女2507例;3~4岁1879例,4~5岁1950例,5~6岁1813例;农村人口2064例,城镇人口3578例。本次研究入选儿童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1)视力检查:由专业医师使用手持自动验光仪对儿童依次进行屈光检查,对可疑近视和屈光度≤+2.00 D的学龄前儿童指导家属回家后使用1%的阿托品眼膏涂抹双眼,时间为3 d,然后由专业人员使用带状检影镜进行视网膜检影。
(2)问卷调查:由专人对两组儿童家属进行封闭式调查,调查患儿不良用眼习惯的种类和每日不良用眼时间。不良用眼习惯包括连续近距离用眼、眯眼视物、用手揉眼睛、连续看电子产品>30 min、躺着看电子产品、关灯看电子产品、居室照明不足等[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近视情况
5642例学龄前儿童中,筛查出120例近视儿童,检出率为2.13%。不同性别比较近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检出率升高,见表1。不同居住地比较,儿童近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及性别近视情况
表2 学龄前儿童不同地区近视情况
2.2 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和居住地的儿童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近亲近视史、不良用眼习惯种类和每日不良用眼时间的儿童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单因素分析
2.3 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儿童是否近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亲近视史、不良用眼习惯种类≥5种和每日不练用眼时间≥4 h均是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儿童青少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在社会中发病率不断提高 ,发病后近视的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学龄前儿童,通常指年龄在3~6岁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儿童在学龄前阶段是眼球和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儿童的屈光状态和之前有所不同,大多学龄前儿童的眼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向近视的方向漂移。在生活中,近视主要是因为双眼长时间的近距离操作,眼部肌肉长时间无法放松,眼部疲劳感增加而导致的,因此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近距离接触事物开始[6]。
本次调查显示,我市20所幼儿园中的5642例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发生率为2.13%,这一结果低于吴海霞等[7]调查的南京市的结果,具体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区局限性和调查人群的的覆盖面不同而导致的。在调查结果中显示,3~4岁组患病率为1.17%,4~5岁组患病率为2.15%,5~6岁组患病率为3.08%,这一结果提示学龄前儿童近视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这一结论与沈小秋[8]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用眼频率不断增多,用眼的损耗也在增加。
目前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大多也是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相关因素的分析。诸多学者一致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所导致的。本次研究发现,近视组学龄前儿童近亲高度近视史存在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在陈欣华等[9]的相关研究中也得以证实,临床中已经发现的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与性别无关,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子女患病率约为50%,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为隔代遗传,儿童父母表型正常,但是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遗传几率与性别无关;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女性患病率和致病基因携带率远高于男性,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同样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同时有连续和垂直的传代史,此外,临床中还存在多因子遗传的可能性[10]。本次研究发现,不良用眼习惯种类≥5种和每日不良用眼时间≥4 h也是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学龄前儿童近视同样是由眼睛长时间近距离活动所引发的,但是仅仅这一个问题难以形成近视[11]。儿童在过早的时间就会接触到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过的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儿童视力损害,在玩电子产品期间长期固定姿势还会影响身体发育,睡前玩电子产品还会导致儿童难以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导致儿童睡眠减少,质量下降[12]。因此,家长应该合理控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儿童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指导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和看书、玩玩具的过程中,每隔半个小时就应该休息20 min,休息时应该带领儿童进行户外活动,远眺,或指导儿童进行眼保健操,家长还应该定期带儿童节进行视力检查[13]。此外学校也应该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积极纠正用眼不良习惯,社区也应该加强对家属和儿童的用眼保健知识宣教,在发现儿童近视后,应该听从医师建议,尽早进行干预[14]。在学龄前儿童饮食中,家长应指导和督促儿童多食用蛋、奶、鱼、肉、乳制品等富含各种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适当食用一些粗粮,做到膳食均衡,促进儿童眼睛健康发育[15]。
综上所述,我市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患近视与近亲近视史、不良用眼习惯多和时间长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对儿童视力高度重视,定期对儿童进行进行视力检查,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从多方面来加强健康宣教,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综合防治,以保护儿童视力健康,促进儿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