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
2022-02-15鲁方方左珊珊付娟王亚丹闫佳敏
鲁方方 左珊珊 付娟 王亚丹 闫佳敏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属于一种不明原因诱发的眼底病变,患者表现为视网膜前纤维慢性进行性增生,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严重影响患者视力[1]。黄斑前膜剥除术是目前治疗IMEM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发病突然及对手术的不了解,导致患者对疾病预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信心及治疗积极性[2]。疾病不确定感是指个体由于缺乏疾病知识,导致其对病情发展及预后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信心[3]。应对方式是指患者面对疾病时采取的态度及行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影响患者治疗信心[4]。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及困难等应激事件时表现出的良好心理适应性[5]。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逆境及困难,减轻患者心理压力[6]。本研究探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86例,纳入条件:患者入组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FFA)确诊;符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手术指征;神志清楚,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配合。排除条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合并其他眼科疾病;入组前受过重大精神创伤。其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20~68岁,平均41.89±3.41岁;婚姻状况:已婚58例,未婚/离异28例;学历:小学8例,初中28例,高中/中专32例,大专或以上18例。家庭月收入:<5000元/月 32例,≥5000元/月 54例;发病部位:左眼 46例,右眼40例;术前视力0.2~0.5,平均0.34±0.08;术后第7 天视力 0.3~0.5,平均0.41±0.12。
1.2 调查内容
(1)基础资料调查 :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保情况、患眼情况、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术前视力、术后第7天视力。
(2)心理弹性:应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7]进行评价,量表包括乐观(4个条目)、力量(8个条目)、坚韧与控制(13个条目)3个维度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总评分25~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 ’s α系数为0.845,信度系数为0.798,提示量表信效度良好。
(3)疾病不确定感: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8]对患者进行评价,量表内容包括不明确性、疾病信息缺乏、疾病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量表总分为33~132分,评分越高说明疾病不确定感越明显。该量表Cronbach ’s α系数为0.872,信度系数为0.801,提示量表信效度良好。
(4)应对方式: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CMQ)[9]进行评价,问卷包括面对应对(8个条目)、回避应对(7个条目)、屈服应对(5个条目)共3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维度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倾向于采取该维度应对,该量表Cronbach ’s α系数为0.906,信度系数为0.842,提示量表信效度良好。
1.3 调查方法
患者术后第7天由2名经统一培训的责任护士以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在问卷调查开展前由责任护士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目的及相关量表填写方法与注意事项,患者现场完成问卷后由责任护士当场回收,本次共发出问卷90份,有效回收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5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双人数据录入法,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AMOS 22.0构建模型分析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分析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分为91.48±8.10分,CD-RISC总 评 分 为48.96±3.78分,面对应对评分20.12±4.78分,回避评分19.02±4.23分,屈服评分8.12±1.23分,见表1。
表1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评分(分)
2.2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及相关维度(包括疾病信息缺乏及不可预测性)与面对应对及心理弹性总评分及乐观呈负相关(P<0.05),而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回避应对、屈服应对呈正相关(P<0.05),心理弹性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面对维度呈正相关(P<0.05),而心理弹性总评分及各维度与回避、屈服呈负相关(P<0.05)。
2.3 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流程,进一步探讨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a×b)为0.446,直接效应(c’)为0.432,总效应=(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878,中介效应率=中介效应/总效应×100%=0.508,表明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应对方式的效应中有50.80%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起到作用的,见图1,表2。
图1 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
表2 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
3 讨论
3.1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分析
心理弹性属于个人内在情绪调节机能,能激发个体面对外界应激时的适应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不良情绪[10]。本研究结果显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CD-RISC总评分48.96±3.78分,说明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偏低。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对象入组时视力偏低,导致患者对疾病预后不确定,加之本研究入组患者高中或以下学历占比较大,患者普遍学历偏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限,使其面对疾病时心理负担较重,导致其情绪反应较强烈[4,11]。提示护士应重视心理弹性对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保护调节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强化患者心理弹性评估,从而加强患者心理干预,以提升患者应对疾病时的心理适应性[12]。
3.2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
IMEM会导致患者视力水平普遍偏低,从而导致患者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偏低,加之IMEM患者行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恢复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化差异,影响患者康复信心,使患者对预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感[13]。本研究结果显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分为91.48±8.10分,说明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对疾病康复信心不足。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分及相关维度(包括疾病信息缺乏及不可预测性)与心理弹性总评分及乐观维度呈负相关,说明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这提示医护人员在积极改善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躯体症状的同时应重视患者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以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4]。
3.3 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分析的关系
研究指出[14],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可促进患者情绪调节,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而面对应对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个人成长,增强患者面对逆境时的信心及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面对应对评分20.12±4.78分,回避评分19.02±4.23分,屈服评分8.12±1.23分,说明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以回避的方式应对疾病。经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心理弹性总评分及各维度与面对维度呈正相关,而心理弹性总评分及各维度与回避、屈服呈负相关,表明心理弹性水平可影响患者应对疾病时的态度。这提示医护人员需全面评估患者需求,为患者积极开展应对及适应性策略的心理干预,使患者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促使患者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12]。
3.4 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黄斑前膜剥除术对患者而言属于较大的应激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若采取积极的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则能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及康复信心,具体表现为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寻求家属与亲友的社会支持等,这些表现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并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改善或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5-17]。因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患者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正确的认知疾病,强化治疗的勇气,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4 小结
由于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护理人员应针对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心理弹性进行干预,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然而本研究所选样本数量较少,且均为本院眼科提供的病例,样本来源单一,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在日后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