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2-02-15辛本禄刘莉莉

学习与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辛本禄,刘莉莉

(吉林大学 a.商学院;b.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12)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进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阶段”,乡村作为国内大循环的地域主体之一,具有巨大的内需发展潜力,而探索一条源于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激发其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根植于乡村自有资源,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挖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也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综合性产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发展乡村旅游列为一项重点工作,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对乡村旅游的支持方案,乡村旅游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是因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还能有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1]。在乡村发展实践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繁荣对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突破口[2]。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旅游将继续发挥其特有优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因此,探究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并明晰这一机制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具体实施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

城乡要素双向嵌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3]。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农村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大多呈现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使各种要素向城市聚集,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对于回归乡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并成为要素回流至乡村的重要载体。

首先,乡村旅游打开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通道。乡村旅游作为联结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端口,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城市居民、中小企业等的涌入为乡村带来了资金、技术与文化;另一方面农产品、工艺品、农耕文明也逐渐向城市渗透,乡村旅游为城乡带来了要素的交换与文化的碰撞。其次,乡村旅游创建了城乡平等对话的平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位悬殊,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城乡互动的频率,在不断推进和完善乡村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商业运营体系、服务管理体系的同时把城市纳入了乡村产业体系当中,将城市与乡村打造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城乡间的平等对话与要素交流。再次,乡村旅游提升了城乡互动效率。乡村旅游立足于乡村自身特色资源,能有效将农村土地、劳动力、乡土文化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在有效破除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身份边界的同时吸引更多城市生产生活要素流向乡村,真正实现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共生。

(二)乡村旅游带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为农业从单一种植业结构,逐步进化调整为大农业结构,进而上升到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诸多因素推动完成,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极具关联性的综合产业,突破了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导向向市场和消费导向转型,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有效助力农业资源跳脱传统只用于粮食生产的局限,还能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实现对“三农”价值的再造与延伸,是带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休闲体验需求日益旺盛,城市局促的人居环境促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空间区域,而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对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乡村旅游便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乡村产业结构契合的重要契机。这是因为乡村旅游不仅能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充分挖掘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而且能带动餐饮、住宿、商业、娱乐、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在乡村的发展。此外,还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健康、医疗、教育等一批新产业和新业态,在丰富和协调乡村产业结构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回归自然、乡村体验、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

(三)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乡村的主体价值与能力

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行自觉复兴和转型,深度挖掘乡村内生潜力[3],这是因为乡村内部的主体性是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4]。

首先,乡村旅游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原有空间秩序和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开展的,不仅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还能与输入要素进行融合实现新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涌入,巨大的消费潜力给乡村经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主体逐渐被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所取代。其次,乡村旅游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人才、技术、信息等的流入尤其是互联网以及数字化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市场对农民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农民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自己打造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生代服务者,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服务。再次,乡村旅游有利于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乡村旅游的开发能有效地将农村闲置资源进行高效转化,使乡村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通过将乡村闲散的土地集约开发成为体验农场、将闲置的乡村房屋开发成为特色民宿、将乡村文化通过旅游活动实现传播与传承,不仅可以挖掘农村要素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满足游客的观光体验需求,也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可以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三、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一)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螺旋上升、层次不断推进的过程。本文基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建立了“驱动—状态—响应—目标”模型,即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驱动乡村产业定位、空间规划、人文素养、治理主体、经济效益等各项发展状态进行调整,达成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响应,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些响应的结果不仅能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还能通过乡村振兴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激发新一轮状态的调整。在这种循环往复推进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也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如图)。

(二)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作用过程

1.乡村旅游驱动乡村产业定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乡村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比重严重失衡、关联度不强、功能单一等特点。不仅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抑制了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跨越了传统的行业边界,不仅拓宽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能提高要素组合和配置效率,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乡村产业向高效、高质量、高回报发展,加速乡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乡村旅游是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综合产业,其发展必将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出现与集聚,从而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健康医疗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休闲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形态,随着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与高质量化必然促进乡村产业向多元化和高品质方向发展。其次,乡村旅游为农村产业注入更多的服务元素。乡村旅游是在农村现有产业基础上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由于旅游固有的服务属性,一二产业的关注焦点也逐渐从传统的生产转向了现代服务业。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业的焦点不再只是农业生产,而是通过农旅融合将农业开发成为具备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的产品形态,从而实现纵向产业链条延伸、横向农业功能拓展。再次,乡村旅游在带来巨大消费市场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使得乡村产业被重新审视,为促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必经之路。

2.乡村旅游促使乡村空间规划由局部向整体转变。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保障。然而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在发展中却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是由于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以及经营模式粗放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深层缘由在于农村空间规划缺少从全域的视角将乡村景观与乡村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忽视了空间布局对于环境的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最基本的要素,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前提,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一定意义上开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村空间规划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局部向整体的转变。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突破乡村建设内容上的“板块化”割裂,实现将乡村旅游发展诉求与促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高农民居住环境质量等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乡村生态环境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全域旅游空间,在空间利用上通过整合乡村内部与外部、协调乡村景观与乡村环境,按照整体系统的思路进行整村甚至区域规划开发,可以将乡村塑造成为一个定位明确、特色凸显的旅游目的地。

3.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居民人文素养由落后向先进转变。良好的乡风不仅是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寄托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乡风文明建设,需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乡村旅游是一种致力于乡村价值再造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激活和保护乡村传统的农耕文明、民间工艺、民俗节庆等特色文化,并通过艺术表演、沉浸体验等形式使其得到弘扬与传承,从而构筑乡风文明的“软环境”。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先进文化的注入,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刺激下,一方面作为乡村的主人,可以让村民深切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主动加强学习并将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自身需求,最终将文明固化为自身的一种日常行为;另一方面,为匹配多样化和个性化游客需求,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企业等组织将为农民提供更多提升素质的教育与培训机会;此外,先进文化的引入还能改善不良的乡风习俗,通过对不良风俗的改造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实现文化创新。最后,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展示以及游客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营造友好的旅游氛围。

4.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结构单一,主要以行政机关为主,忽视了与市场、社会组织与村民的联动,这直接导致了治理主体不完善[5]。这种不完善,使得行政机关与村民之间形成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更容易产生对抗,而不是合作。而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治理方式,由于缺乏平等协商等合作机制,企业与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更加容易导致治理目标的偏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有实现整体利益诉求的均衡,利益相关者才能实现和平共处与共赢,由此,乡村振兴才能迸发无限可能。

乡村旅游是一种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产业,由多种市场主体组成,与乡村振兴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理念契合,乡村旅游推动人民群众切实参与乡村事务的治理,可以激发乡村内部活力,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并进一步保障村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在协调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中,乡村旅游支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并获得利益回报,可以积极回应政府、企业、村民等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和利益博弈。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打破了原有治理环境的封闭性,也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治理的多元关系。

5.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效益由短期向可持续转变。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一直都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由于季节、周期、市场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村民收入增长。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流动,在资本与技术向农村注入实现农业高产的同时,农产品流向城市的销售渠道也逐渐打通,农产品的消费市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同时,乡村旅游拓展了农业的多种功能,突破了传统农业季节与周期的发展瓶颈,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随着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一系列旅游产品的推出,农业附加价值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价值。此外,乡村旅游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诸多商业机遇与就业机会,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持续增收。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900万人,带动700万户村民受益,乡村旅游已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可从有形的空间布局与无形的市场配置两个角度开展实施。首先,从空间体系来看,培育乡村旅游增长极,通过发挥其极化与扩散效应形成由点及线、由线带面的空间布局,可使乡村要素合理分布。其次,从市场体系来看,通过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实现产品与需求在数量、质量、时间与结构上精准匹配,可使乡村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一)建立点、线、面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

1.培育乡村旅游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弗佩鲁曾提出“增长极理论”,他指出经济会在一两个地方率先高速发展,然后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6]。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旅游产业,选择特定的乡村旅游点作为增长极,吸引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可以快速带动乡村发展。在广大乡村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这是因为增长极的培育不仅需要依托乡村现有资源,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挖掘潜力。目前,我国已公布三批共1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遍布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从中选取部分乡村作为增长极进行培育具有极大优势:一方面这些乡村经过多年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人流量渐趋稳定,已具备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些乡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各具特色,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扶持力度加大,乡村开发多种新型旅游业态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具体而言,增长极的培育需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共同加强建设。首先,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良好的基础与配套设施是开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前提,也是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生产性与生活性基础设施及通讯、向导、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要,其中交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环,发挥着串联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因此需在提升乡村可进入性的同时加强乡村内部道路建设,以此实现乡村内外的高效沟通与交流。其次,创新乡村旅游业态类型,突出乡村特色。乡村具有深厚的资源禀赋,集中力量开发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塑造乡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为了将产品与消费者需求进行成功对接,要开发各种创新性产品,通过设计、跨界、破圈等创新业态将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生活恰如其分地进行连接,可有效满足游客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并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最后,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注入,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水平。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并采取多种保障与激励措施吸引信誉良好的旅游企业和企业家进驻乡村,同时重视并加强对各类旅游人才的培养,通过创造良好的旅游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集聚。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乡村应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引入并利用其盘活传统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方式,进一步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打造乡村旅游发展轴。依据点轴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与周边地区以及增长极之间通过生产要素交换,将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由此,以旅游为主线将重点城镇和重点景区景点以串珠状联结,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可打造乡村旅游发展轴,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从而产生新的增长点。首先,依据资源分布及特点,确立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上的各个旅游节点是旅游发展轴带区域的各级旅游中心,它们是旅游发展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因此,要明确其资源特色、旅游地位、性质、功能与其发展方向,通过选择不同特色的乡村作为旅游节点开发旅游线路,保持旅游内容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并根据旅游节点空间分布的现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轴的形成。其次,依托交通干线,串联旅游节点。我国乡村旅游大多呈孤立、分散发展态势,竞争力不强,通过依托交通运输干线或水运线路将乡村进行串联,加强乡村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可有效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竞争合力。最后,分析市场需求,组合旅游节点。满足市场需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需求升级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等发展趋势,因此,打造乡村旅游发展轴应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组合相应的旅游节点,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可有效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轴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3.构建乡村旅游区域合作网。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并非单个村落的发展而是兼顾城镇体系、村落体系的综合发展[7]。因此,乡村跨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成为必然[8]。这是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壁垒日益减少,区域矛盾渐趋缓和,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不仅能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从而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能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整合各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形成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提升整个旅游区域的吸引力。相较独立分散地进行旅游开发,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能发挥1+1>2的整体优势。由此,在点轴开发的基础上,构建由点串线、由线带面的乡村旅游区域网日益迫切。首先,破解乡村旅游区域发展制度障碍。随着增长极和发展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急需统筹整合不利于开展旅游合作的地方政策与相关规定,破除乡村之间开展旅游合作的制度壁垒,通过标准统一的制度建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一个没有行政界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一体化发展框架下,通过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分工协作等方式,可以实现区域内乡村旅游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与有机融合。其次,转变区域乡村旅游开发思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层次较低,因此,将乡村旅游区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可避免各乡村独立开发带来的重复建设、主题混乱以及恶性竞争等困境,利用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区域内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通过打造涵盖整个区域的主题产品系列突破行政区划的经济壁垒,可以实现乡村旅游从行政本位向市场本位过渡。最后,整合乡村旅游区域形象。鲜明的旅游形象代表了一种极具辨识性的符号,是影响游客进行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导区域内各利益相关主体签订乡村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协议,统一开发标准,并通过差别定位、比附定位等形象定位策略有助于重塑区域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形象,由此打造范围更广、力量更集中、生命力更强的乡村旅游市场。

通过点、线、面的协调发展,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的乡村整体空间布局,着眼于未来区域之间的旅游联合效应,逐步形成以合作平台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城镇空间联系轴线为支撑,以乡村旅游点间的快速联动、紧密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为整合路径,形成点、线、面相互作用的区域联动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构建供需匹配的乡村旅游市场体系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升级倒逼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需求谈供给,而是应该建立在旅游供需平衡的基础之上。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并非缺乏市场需求,而是当前的供给结构无法适应旅游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品质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是乡村旅游应对“双循环”发展布局以及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9]。

首先,应建立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监测机制。即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与监测明确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变化及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供给策略,形成前瞻性的旅游目的地供给体系。由于人们具有休闲度假、研学教育、健康疗养等不同需求,通过游客需求的差异化识别采取供给调控的服务战略可以达到最大化可持续满足游客需求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可以通过乡村旅游这个平台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应根据游客需求梯度的不同建立多层产品供给机制。乡村旅游的市场客群由于年龄结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的不同会造成旅游需求梯度的差异,因此应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设计多种产品组合,并采取灵活的产品定价策略,满足各层次的游客消费需求,以此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的方式实现对服务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最后,加强顶层设计,联结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对政府和市场作出更加准确的定位,在政府加强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同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还应兼顾乡村自身与旅游业的协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相关行业协会分析研判市场需求变化以及灵活调整营销策略的作用[10]。通过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数量、质量、时间和结构上的精准匹配,达到乡村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结语

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赋予了乡村振兴更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乡村旅游作为城乡对话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对乡村的影响涵盖了乡村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多个发展维度,与国家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相呼应,充分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然而由于乡村区位、资源禀赋、社会支持等条件各不相同,这一发展路径并非适合所有乡村地区[11],因此,正确认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过程并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对乡村地区实现内生性发展至关重要。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乡村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在明确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并充分发挥集群效应进行品牌塑造,如此,才能实现由多点繁荣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小A去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图说协调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