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渴望“吃饱穿暖”(下)

2022-02-15厉彦林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沂蒙临沂老区

□ 厉彦林

孙大勇/ 图

沂蒙大地上,先进典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为百姓谋福造福,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子孙立标树杆。

沂蒙人民把上级的关心扶持作为强大的动力,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创新。1989 年8 月4 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要位置刊发《山东临沂地区扶贫经验:给钱给物更要建设好支部》的报道。导语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出通知,向全国贫困地区推荐山东临沂地区扶贫实践中的“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的做法,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扶贫工作的一项根本性经验和重要保证。“据了解,在国家重点扶持的全国18片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中,沂蒙山区的扶贫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全区1984 年原有90 多万贫困户,到1988年底已减少到18 万户,有79.95%的户脱贫了。临沂地区之所以能较快地解决大面积的农民温饱问题,原因就是临沂地委近几年坚持了‘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的原则。为什么一些村庄长期贫困?前几年地委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原因,那原因,一个共同原因是党支部领导班子弱。事实使地委的领导同志认识到,群众说的‘不怕有个穷摊子,就怕没个好班子’是很有道理的。在建设好支部的工作中,他们坚持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在大胆启用优秀党员的同时,妥善安置退出班子的老同志。几年来先后调整了7232 个村级党支部,占支部总数的57%,选拔了7500 多名优秀党员进入领导班子,使组织健全、班子团结、群众威信较高的支部由1984年的26%提高到现在的75%,而软弱涣散、威信不高的3 类支部由42%下降到3%。”

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我的故乡——那个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小山村,和周围村庄一样,地薄久旱,吃饭困难。那时各家孩子多,靠种地为生,经常断炊、揭不开锅,偶尔能看到拖着讨饭棍挨家挨户要饭吃的。广大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勤劳的双脚和双手在土里刨食,“靠天吃饭、靠鸡花钱、靠脚出行”,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里。一代代农民是那些房屋、树木、粮食、风俗的设计者、建造者、生产者、使用者和贡献者。他们的厮守与坚持,使村庄得以存在、延续。年轻人考学、当兵,最基本的动机是为了吃饱饭。也许思想观念显得落后、保守,但他们从不抱怨,依旧像土地一样朴实、谦恭,乐观、悲悯。我的读书生涯正巧横跨“文革”十年。我的同学们也曾焦虑困惑,还激情十足并浪漫地传抄俄国诗人普希金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坚信苦涩童年后面藏着甜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沂蒙老区、牵挂着沂蒙老区人民。下拨的救济粮、救济款、救济衣虽然缓解了一时之急,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没粮吃、没钱花、没衣穿的状况。据资料记载,到1984年,临沂地区尚有人均纯收入在150 元以下的贫困村2896 个、贫困户78 万户、贫困人口288 万人;有4434 个村不通车,3910 个村不通电,2007 个村、183 万人吃水难;有7 个县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贫困县,是全国18 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部鲜活生动的脱贫史。沂蒙人民在战争时代跟着共产党走,搬掉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以后,拼搏奋斗70 多年,终于搬掉贫困落后“这座大山”。回顾沂蒙革命老区摆脱贫困的辉煌历程,基本轨迹是:建国初期的经济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 年—1984 年);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区域开发扶贫阶段(1985 年—1996 年),治穷与治愚并举的综合扶贫阶段(1996 年—2012年);步入新时代侧重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与保障贫困人口权利并重的精准扶贫阶段(2013 年至今),这是一个由低层次扶贫向高层次扶贫阶梯式递进的伟大进程,形成持续减贫、共同富裕的发展走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已在2020 年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是让国人骄傲自豪的特大喜讯!我们都说生活需要有“诗和远方”。坐着高铁,跑着高速,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沂蒙临沂老区
山东(临沂)糖酒商品交易会定档7月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延安,老区的希望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革命老区展新姿
傅有田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