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振东:育良种 安天下

2022-02-15任光莉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面条小麦品种

□ 本刊记者 任光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核心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近40 年来潜心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领团队育成十多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先后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重大贡献。

青年立志 要“为天下人谋食”

1942 年9 月,赵振东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5 年到1961 年,他在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度过了六年中学时光。

高中时期,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的经历让赵振东刻骨铭心:偌大的国家,每个人都被饥饿的阴云笼罩着,吃上一顿饱饭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对于挨饿的滋味,赵振东有着深切的体会。1960 年秋的一天,他早上只吃了一碗稀饭,午饭没得吃,下午就饿晕在教室里。等他醒来后,已被同学送到了医务室。“可以说,选择农业作为我终生的研究方向,源头便在高中。”赵振东说。从那时起,他便立志投身农业科研,为天下人谋食,要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

高中毕业后,赵振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农学院,最后如愿考入南京农学院,在那里接受了四年正规而严格的教育。大学期间,赵振东如饥似渴地学习,总结并提炼出“认真听讲、不开小差,勤于积累、善记笔记,常翻讲义,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靠着勤学苦学善学的劲头,赵振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65 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赵振东响应党中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奔赴祖国最艰苦的边防农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7团这一新建垦区,他学习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在这里,赵振东努力规范农作物栽培技术,参加制定农场耕作制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办业余农业学校,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中,一干就是15 年,他也逐渐成长为团场的科技骨干。西北边疆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投身科研 踏上漫漫育种路

在农业生产一线,赵振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更加体会到新品种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1980 年,他考入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1983 年毕业后来到山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工作,一年后调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此后的30 多年里,赵振东将小麦育种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

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小麦总产屡创新高,1984 年中国小麦产量更是超过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麦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全国人民吃面的总量是够了,但国产优质麦却是一片空白,高档面粉加工主要依赖进口。这样一来,我国小麦产量就相对过剩,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卖粮难,农民利益直接受损。所以,改良小麦品质不仅是社会需求、生产需求,也是农民致富的需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赵振东的心头:“小麦光有产量没有品质不行。我国人多地少,若是品质上去产量下来,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强筋难高产,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是个世界性难题,赵振东立志要攻破它。

踏上漫漫育种路,赵振东奔走在各地的麦田里。多年的一线实践,他摸索出了独特的“绝活”——看、摸、咬。每年小麦抽穗拔节期,赵振东就蹲在地里给小麦“相面”。在他眼中,不仅每株小麦各不相同,每片叶子也大有学问。看完,再挨个摸一摸、捏一捏,灌浆期的麦穗从他手掌上划过,就能准确判断出茎秆的韧性,捏一捏,就能对产量估摸个八九不离十。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过去没有检测设备,赵振东就用牙咬,后来条件改善了,他还是觉得用牙咬更便捷,“咬”出来的检测结果和仪器数值相差无几。

“麦品如人品”,是赵振东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也赢得了同行的敬佩。

创造奇迹 四夺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0 年,几位澳大利亚小麦育种专家来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因为同样的优质麦种,澳大利亚当时的产量只有150~200 公斤/亩,而“济南17”在一年两熟的耕作环境下,竟达到了500~600 公斤/亩!

“济南17”是赵振东率先突破的面包小麦品种。经过十几年努力和无数次失败,他终于解决了早代个体品质鉴定技术难题,制定出面包小麦品质鉴定程序和选择标准,育成我国首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产量比一般的高产品种还提高了5%,改变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依赖进口的历史。该成果于200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做面包的小麦有了,而面条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之一,能不能也培育出专门做面条的小麦品种呢?赵振东的这一想法促成了“济麦19”的诞生。他开展面条评价指标和面条小麦育种方法研究,确立了选育优质面条品种的4 项关键指标,育成优质面条小麦品种“济麦19”。2000 年该品种创下亩产650.4 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于2001 年至2005 年连续5 年为山东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并获200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育种家来说,这些成就已足够闪耀。但对于赵振东来说,“需求永无止境,创新就永无止境”。当时,业界认为面包和面条是由两类不同品质的小麦制成,赵振东却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微量沉降值和面粉膨胀体积指标同步鉴定面筋强度和淀粉特性,研制了兼用型杂种后代选育技术,成功育成我国第一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济麦20”。该品种2006 年创我国优质小麦662.4 公斤/亩的高产纪录,2007 年种植面积达2255 万亩,成为当年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0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他又带领团队以阶梯杂交聚合优异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同步提高的亲本定向改良为基础,采取扩源增库、均衡提高产量因素的策略进行全生育期选择,育成了“济麦22”。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强等优点,获2012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连续9 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

从事育种工作近40 年,赵振东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被评为齐鲁时代楷模、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他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被评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013 年,赵振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牢记嘱托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3 年 11 月 27 日,对赵振东和他的团队成员来讲是永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了山东省农科院,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嘱托。这让赵振东和团队成员非常振奋,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对于已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赵振东来说,科技创新没有终点。他又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出了优质品种“济麦23”“济麦44”“济麦55”,2020 年“济麦44”平均亩产达到732.23 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新纪录。

近几年,他还参与了科技部实施的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主要负责西南片区小麦育种攻关。2021 年4 月,四川绵阳梓潼县白雀村麦浪滚滚,丰收在望。经过实地测产,三块地平均亩产684.67 公斤。对于这个成绩单,作为验收组组长的赵振东赞不绝口,他高兴地说:“受物候条件影响,四川低温寡照,小麦生育期短于北方、欧美国家。四川克服不良条件达成的纪录,含金量只高不低!”

在农业一线奋战多年,无论走到哪里,赵振东都再三叮嘱当地的育种科研工作人员,农业科研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国家粮食安全了,农民富裕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要永远牢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在永无止境的育种道路上,赵振东忙碌着,收获着,快乐着。如今,已80 岁高龄的赵振东,依然每天往返于麦田和实验室之间。他说,只要走在田间地头,自己内心总会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只要脚下沾着泥土,他就会为了14 亿人民“捧好饭碗”而永远奋斗下去!

猜你喜欢

面条小麦品种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3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预测
2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预测
冬天里的干菜面条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晒面条
“这小狗是啥品种?”
擀面条
请拿好您的“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