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爸爸不肯上学的男孩
2022-02-15李月凤
李月凤
当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别急着催他上学,不妨先看看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访者小波(化名)是一名18岁男孩,在家休学快两年了。平时上课,他一直请病假,但每次考试都会去。然而,在家自学终究比不上学校的进度和效果,成绩只能保持在60到70分。
马上就要上高三了,家人担心再这样下去,高考成绩恐怕会很不理想。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小波终于来到我这儿开始做咨询。
爸爸去世,我觉得很“丢脸”
咨询进展得很不顺利。小波非常不配合,要么说不知道谈什么,要么干脆一直不说话。
但与此同时,我又注意到,每周时间一到,他还是会准时来咨询室,而且每次都会提前五分钟到。
小波妈妈反馈说,每次咨询前她都能感觉到他的不一样。这也让我确信,他心里其实很在意咨询,我们都需要时间耐心等待。
就这样,一直到第十次咨询,小波才开始主动谈起关于自己的一些话题:“其实我知道自己的问题。虽然在家学习,也会查很多资料,而且为了不讓自己有焦虑或抑郁的状态,生活作息也尽量按学校的时间走,但我还是不想出门。”
我注意到他说的是不想出门,和家人所说的不想去学校有些出入,于是好奇道:“你是不想出门,还是只不想去学校?”小波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道:“都有吧。我不想出门,但更不想去学校。”“去学校对你意味着什么呢?”这一次,他停了很久才弱弱地说出三个字:“很丢脸!”然后就恢复了以往的沉默。
我没有立刻打破这份沉默,过了三五分钟后才反馈道:“在你这个年龄,想保护甚至爱惜面子我能理解,但爱惜到不想出门,甚至连学校都不去,我想肯定有你的原因。”又是一阵沉默。
过了一会儿,小波才问道:“老师,如果我说出原因,你会不会骂我或者看不起我?”
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很诚恳地回答道:“关于这个问题,或者可以这样表达。不管你说出什么,我更在意的是你真实的想法。不管在别人看来这个想法有多难理解或不可思议,我更愿意站在你的角度跟你一起面对。更何况,我完全没有资格笑话你,如果笑话你,那就是我个人修养有问题。”
在感觉到安全和信任后,小波说出了他的原因:“因为我爸爸去世了,一年多以前突然脑出血走了。”说完,他痛哭起来。
在处理了小波的情绪后,我了解到,父亲的去世对他来讲,除了“很丢脸”外,也让他感觉到自身的不完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将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指出,人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而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第五个阶段也就是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所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
另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面临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感受到在社会集体中的位置。
对男孩来说,父亲是其“模仿”的很重要的对象与榜样,如果认同父亲的这个过程发展得好,会让这个孩子更加认可自己,不断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更好地形成和建立自我。
但对小波来说,青春期的发展受到阻碍,这使得他认为父亲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亲突然离世,也意味着小波生命的缺失,而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我很自责,想“守”着爸爸
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为,对于本人来说都有意义,哪怕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我和小波谈了他的感受以及背后所涉及的不完整感,小波很欣喜地表示认同。内心深处的想法被看到后,小波主动和我谈了更多。
小波回忆说,从记事起,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就非常不好,两个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
从读小学开始,妈妈就不怎么管他了。读初中后,妈妈甚至直接搬到了外婆家,偶尔才回来。而在为数不多的相处中,妈妈不仅爱唠叨,还骂人。这让他很反感,从不主动和她说话,母子关系很不好。
可爸爸就不一样了。在小波的记忆里,爸爸脾气很好,放假时经常和他一起打球。尤其是妈妈搬走后,他一直和奶奶、爸爸生活在一起,除了饮食起居由奶奶照顾外,其他一切都由爸爸全权负责。就是这样一位好爸爸,突然去世了。
“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非常孤独。有时会忍不住想,都是因为我,爸爸才突然去世的。他平时工作那么忙,还要花很多精力照顾我,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身体才会不好……我觉得只要我不出门,就能感受到爸爸还在身边,就能一直守着他……”小波说着又忍不住哭起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人遇到重大创伤时,很容易产生退行,不少人还伴有深深的自责。退行指的是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
比如不出门,个别人还会出现情愿睡觉也不敢承受后果,以此作为防御。不仅如此,小波还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发展出“只要我不出门,爸爸就还活着”的内在心理感受,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再加上奶奶和他情感交流少,和妈妈关系又很糟糕,无法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最终导致近两年都不想出门。
在后面的咨询中,我用了三次空椅子技术,让小波把椅子当成爸爸,把自己一直以来想对爸爸说的话通通说出来。虽然这个过程对小波来说很困难,一开始什么也说不出来,但到后面却说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之后,我邀请小波妈妈一起来做咨询,处理了她和小波之间的关系问题。非常难得的是,妈妈主动和小波沟通,澄清了很多事实。由此,小波更多地了解到妈妈与爸爸之间的真实问题,而不是他单方面的观察,在咨询中话也变得多起来。
接下来,我又用了10次咨询,让小波慢慢接纳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和他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渐渐地,小波去学校的次数增加了。咨询结束一个月后,小波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小波已经正式就读高三,恢复了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她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有时甚至会希望回到过去。这种短时间的、暂时性的退行现象很正常,能够给我们一个缓冲的机会,进行适当的自我心理调适,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过渡。
但是,如果一直处在退行状态,使用这种原始、幼稚的方法应对问题,甚至对此产生依赖,一味逃避,则会对自己和关系带来伤害,必须及时觉察,尽早处理。
唯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勇敢面对,特别是得到家庭重要成员的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