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
2022-02-15龚维斌
龚维斌
【关键词】建党百年 人民至上 初心使命 民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識码】A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自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提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就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所决定的。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①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中,为了解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冒着极大生命危险,建立了党的组织以作为实现革命理想的工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党的一大纲领写道:“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②1944年,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③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断告诫全党同志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防止党脱离人民、背叛人民,要把为民造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强调,党员干部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是人民的公仆。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④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党的性质和内涵,其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胡锦涛同志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他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推向新境界,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担任党的总书记伊始,他就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方面,体现出这一思想深厚的人民情怀和独特的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其目的都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工作的好坏、成效,要看这些工作是否能够团结群众一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进人民福祉。也就是说,我们党要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此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的关系。毛泽东同志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置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于党和人民的关系,他有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其比作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朋友关系、学生与先生的关系等。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党的所有干部,不论做什么工作、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邓小平同志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⑦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⑧他动情地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夙夜在公、为民操劳,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团结和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⑨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⑩“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基层的探索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承认:“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问效于民,工作成效由人民评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谈到姓“资”姓“社”问题时,他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人民翻身解放、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利用一切机会为人民争取权利。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翻身解放,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此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新制度对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民至上是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制度确立的价值原则,而这些制度又成为落实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保障。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实践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转型发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成为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的价值支撑。
致力建立真实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积极探索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自主地建设、管理国家,奔赴美好生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的确立,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制度体系日益完备,政治功能逐渐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具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围绕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建立新的經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各项建设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建设,推动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78年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顺应人民意愿,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997年实现了总体小康社会建设目标。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谋划、部署。
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制度。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方面用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教育人民,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文艺作品反映先进人物的事迹,因此,有必要用他们的奋斗精神激励广大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这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强的思想道德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践行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要求。政府要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不断探索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前的苏区和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劳苦大众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保障民生的社会建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一是我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大,我国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1949年,我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高校毛入学率2020年达到54.4%。二是我国以农村和基层为工作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中国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成功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之中,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显示,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3岁。我国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三是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消灭,使绝对贫困成为历史。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四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分别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
美国民调机构两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国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分别为95%和98%。?坚持人民至上,使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得到保障,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表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面向未来,只要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创造新的辉煌。在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使人民群众在民生福祉、权益保障、精神文化方面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过渡期内,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各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想方设法促进低收入人口就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民生保障质量。民生连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卫生、住房、养老、育幼、优抚安置、助残帮困等方面持续用力,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众的就业支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习近平同志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重心下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增强文化惠民能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十分强烈,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文化建设既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文化惠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一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三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造性发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全过程优势,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民主卓有成效。要健全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具体制度、机制和程序,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操作、运转体系,切实把民主制度的功能、优势、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经受民主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主素养和民主能力,以更好发挥其作为民主主体的作用。
【注释】
①《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3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
④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323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
⑥《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75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9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0、382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页。
《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网,2021年11月12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8页。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