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实践驱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2022-02-14刘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能力

刘薇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随着新工科与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高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进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此,新工科与新文科建设更加强调和重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1]。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企业技术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化、落地和创新,从而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受到了各地方高校的重视[3]。

1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4]。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现产教融合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也是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优化高校就业结构的必由之路,对高校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及提升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有利于加强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应用型教师比例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大有裨益。基于此,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将行业应用需求和技术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经验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企业的技术专家既可以参与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内容的补充完善,也可以与高校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竞赛和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应用实践中,接触到更加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6]。因此,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协作,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3 有利于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型进行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还可以提升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水平,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以及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获得更加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这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构建稳定的发展共同体[7]。双方合作的良性互动将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增加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8,9],突出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2.1 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

高校对不同专业均制定了清晰而又明确的培养目标,通常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实训对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在联合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在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应用实践两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保障机制,导致人才培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2 缺乏对企业实训导师的激励机制

学生在企业实训,通常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作实践,完成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任务。然而,由于实训导师多为兼任,加之高校和企业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使得实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缺少积极性。

2.3 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

企业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并由实训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任务和导师的不同会使得学生培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情况主要通过实训报告来考查,缺乏对培养过程的统一监管机制以及对培养效果的有效评价机制。

2.4 缺乏健全完善的校企协作机制

目前,多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缺乏完善的长效协作机制,导致校企双方合作层次较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由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推进深化合作的动力不足。此外,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实训岗位多为基层岗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实践内容设计,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

3 创新实践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提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进而优化高校就业结构,本文提出了以创新应用为驱动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其基本思想是:面向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联合打造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以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为桥梁,打通校企合作双向通道,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图1 描述了创新应用驱动联合培养模式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图1 创新实践驱动的联合培养模式

3.1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与企业可以联合建立产品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以高校为依托,由企业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充分利用高校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面向一线用户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相关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平台,直接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有利于深化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师既是学生的专业课教师,也是学生的创新导师,更熟悉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他们与协同实践基地相关专业人员的交流也更加顺畅,这些都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基于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和企业可以面向国家重点应用需求联合开展前沿研究,发挥高校师资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产业化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2 建设协同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方面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有一线的应用需求、一流的实验环境、实战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等软硬件作为支撑[10,11]。行业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因此,高校可依托合作企业建立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实践创新提供稳定的平台。协同实践基地作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纽带,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生专业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同时,得益于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实践基地的无缝衔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更为容易,有助于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落实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联合培养过程中,高校不断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专产互促”的良性循环。

3.3 打通协同育人通道

高校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培养环节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和协同实践基地的培养环节则侧重于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实践基地,打通了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通道,从而全面保障学生联合培养的质量。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邀请行业专家、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导师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并撰写更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部分实践课程的线下线上授课等。此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也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架起了桥梁,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好对接。企业可获得高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资源支撑;高校则能够达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

3.4 打通协同创新通道

当前,我国正处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为载体,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全面打通校企协同创新通道。依托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可以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对于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高校与企业可以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利用协同实践基地,将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创新实践联合培养提升就业质量的效果

当前地方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以及专业技术技能不高的问题[1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可得到有效解决。

4.1 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学生就业更加积极主动

在大学学习期间,许多学生因缺乏职业规划,导致其在面临就业时出现就业意识不明晰和自我认知不足的问题。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参与社会实习和就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可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来自行业领域的信息,吸收一线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积极就业的主动性。通过校企联合进行专业实训,有助于学生正确审视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工作岗位。

4.2 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市场急需各类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由于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现产教融合,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项目,能够更早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同时,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将反过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达到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最终成长为能够更好服务社会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

4.3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在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直接体现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创新竞赛活动中不断取得佳绩。在校内创新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协同指导下,学生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最终实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5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为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专业应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13,14]。为此,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着重强调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针对上述目标,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5.1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和企业以及政府等多方共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

5.2 扩大企业方合作对象

对于某些专业来讲,除传统意义上的对口企业以外,还应该积极拓展其他相关的行业。合作企业数量的增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5.3 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建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内培外引”的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教师在实践方面指导学生的能力。高校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可以与企业的岗位及所需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学校在教学改革中也可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

5.4 校企合作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

对应用型高校来讲,应从低年级开始,将企业的实践课程和实习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为社会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调查分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与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从大一到大四,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到创新实践及实习就业,实现全过程的培养。

5.5 进一步更新课程体系,丰富授课方法

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有助于高校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同时,针对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校企协作创新与实践平台,丰富授课方法和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实践探索,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6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时期,需要大量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是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以创新应用为驱动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与企业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创新中心和协同育人实践基地,能够全面打通校企合作双向通道,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双赢。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创新实践联合培养对高校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给出了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和思路。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创新能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