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模式研究与思考
——以《创业基础》课程为例
2022-02-14吴昊李海东
吴昊,李海东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当前正处于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交汇期,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快推动课程改革成为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建设混合式一流课程不仅顺应了高等教育数字化潮流与趋势,弥补了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资源受限、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足,而且有利于改善本科课程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加速我国本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1-2]。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用三年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建设6 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尽管目前已经建成一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但各方对于混合式一流课程标准、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模式等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黑龙江大学作为全国9 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形成了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类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经验,本文基于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基础》建设历程,提出对混合式建设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1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内涵和建设要求
1.1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被广泛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当中,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关于什么样的混合式课程是一流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18)指出,其应该符合“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并应该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3]。王乔等(2020)提出一流课程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4],张红伟等(2020)强调一流课程应该兼具思想性和学术性[5]。田媛等(2020)提出教学互动直接影响混合课堂学习满意度[6]。王丽丽等(2021)认为混合式一流课程要能够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7]。李敏之等(2020)指出基于MOOC、SPOC 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革是混合式课程的特点,其一流应该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8]。贺孝梅等(2020)认为混合式一流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应依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与线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9]。唐利龙等(2020)提出混合式一流课程要满足教学目标高阶、教学内容创新、线上线下衔接、师生互动充分、课程评价高难的标准[10]。梳理发现,混合式一流课程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学者对混合式一流课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理论界与实践者对其内涵达成了一定共识,即混合式一流课程既要具有混合式教学的特征,又要符合一流课程所必需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1.2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求
根据混合式一流课程内涵,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必须将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融入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中,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创新。
1.2.1 课程的高阶性
课程的高阶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环节。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教育认知领域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 个层次,为此,一方面混合式一流课程高阶性表现为课程目标设置要适当增加高阶目标的达成,尤其要体现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培养,同时注重在课程目标中形成适当的梯度。另一方面,在课程评价中要突出知识、素质和能力评价,同时兼顾过程和结果评价,体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并形成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课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1.2.2 课程的创新性
课程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第一,课程内容承载了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是体现课程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注重引进体现时代性与前沿性的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原理和新方法。第二,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要用好线上和线下教学空间,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引导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第三,混合式一流课程要用好各类信息化教学工具,发挥信息化教学工具与多类型教学资源的优势。第四,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流课程内容与一流教学模式的搭配才能实现真正的“一流”,同时因课程性质、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因素影响,不同类型的混合式一流课程可能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1.2.3 课程的挑战度
课程挑战度能够代表一流课程质量的高低。提高课程挑战度要注重“质”的增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潜在能力,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不能局限于低层次的知识记忆,课程教学过程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教材教辅资料,应该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尽量提高课程的复合程度,课程评价要突出结果差异导向,要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11-13]。
2 《创业基础》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模式
自2016年至今,黑龙江大学建设了《创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创业基础》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多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始终秉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严格遵循“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持续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探索形成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思路与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基础》建设模式
2.1 设置“进阶式”课程目标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实需求,以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基础,《创业基础》课程构建了一幅清晰的学生成长与发展路线图,按照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设计了认识创新创业、准备创新创业、进行创新创业三个阶段的课程目标,同时设定满足“大多数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细化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二是面向部分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创业方法和创业流程;三是面向少数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培养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此,形成三阶段、三层次的“进阶式”课程目标,与此同时,将三个层次的目标进一步细化,支撑形成了可描述、可衡量、可评价、可实现的课程总体目标。
2.2 构建“五融合”课程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冒险精神、社交沟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除了应具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创业基础》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前沿热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趋势等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体系,实现“思创、专创、科创、产创”的“四位一体”多元知识联结与融合,例如,在“思创融合”方面,引导学生挖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创业项目来源。在“专创融合”方面,通过线上教学视频讲授通信工程专业的前沿热点知识,线下开展翻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所学专业知识的创业应用领域与应用场景,以此增强知识的“代入感”和“场景化”。总之,“五维融合”课程内容同时体现了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基本职能。
2.3 实施“三段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反映了一流课程教学团队的主旨思路,是体现一流课程质量的核心。《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设计遵循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练学的基本原则,按照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衔接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优势,并将BOPPPS 教学模型引入教学过程设计,最终形成基于BOPPPS 模型的“三段式”教学设计,其中在不同阶段融合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如表1 所示。例如线上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线下教学以沉浸式教学方法为主,帮助学生内化高难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实践发现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需要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如讲授核心知识点时,利用教学视频和演示课件;学生讨论时,利用活页挂纸、彩色贴纸。
表1 基于BOPPPS 模型的“三段式”教学设计
2.4 设计“三结合”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体现一流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也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混合式一流课程涉及的教学需求多样化、情景复杂化、教学手段多元化,很难采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此《创业基础》课程采用多环节综合性非标准化考核办法,设计了“线上线下结合+期中期末结合+个人团队结合”的“三结合”教学评价方法,如表2 所示。具体而言,基于课程目标中对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设计了针对不同对象的评价环节,并将线上学习平台的客观指标与线下教学中的主观指标进行结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并在课程教学中持续优化和改进。
表2 “三结合”教学评价
2.5 创新“项目引导实训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创新是一流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得以呈现的关键。《创业基础》课程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本规律,并通过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涵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项目研究、竞赛实训、创业孵化全过程的“项目引导实训式”教学模式,如图2 所示。在该模式下,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可衡量的教学成果,并且支撑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项目研究环节,教学团队有意识地引导修读课程的全体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利用上一环节形成的创业计划书等课程成果,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师生共创模拟实验项目等;在竞赛实训环节,学生能够使用项目研究成果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创业孵化环节,教学团队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包括基金扶持、孵化场地、咨询指导教师等,利用校内大学科技园、创业咖啡等空间,为学生创业项目进入专业孵化机构提供全方位指导。
图2 “项目引导实训型”教学模式
3 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的思考
3.1 坚持“两性一度”的建设要求
随着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对于混合式一流课程标准的讨论仍在继续。在实际课程建设过程中,受到教学资源、授课环境、课程性质等因素限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等环节建设标准降低,课程质量下降。为此,只有始终坚持“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将课程建设标准真正融入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才能实现“水课”向“金课”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革命”。
3.2 坚持“理性科学”的建设原则
高质量课程建设需要久久为功,稳扎稳打。回想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基础》的建设历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融入了教学团队的思想精华,经历了数轮教学实践的总结凝练,尽管一流本科需要更多的一流课程支撑,但保持理性科学的基本原则,既是对课程受众群体负责的表现,也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重。为此,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必须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累和教学团队条件,按照科学的建设方法逐步推进。
3.3 坚持“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要点和内容多样,加之不同学科中的课程性质差异较大,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课程建设模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学生需求、课程特点、教学资源等,进行课程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整体设计和创新。
3.4 坚持“前沿动态”的建设内容
混合式一流课程内容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对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更新。在课程内容中,应该持续加强对思政教育与知识前沿的动态更新;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对先进教学工具与方法的引进;在教学评价中,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和课程评价建议,保持对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14]。
总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持续推进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本科教育迈向世界前列的重要标志。
4 结语
面向我国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需求,本文从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内涵和建设要求出发,结合黑龙江大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经验,提出了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基础》的建设模式,并对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凝练,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对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的思考,旨在为推动我国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