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2022-02-14顾建红
顾建红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无锡 214187)
突发性耳聋(SSHNL)属于神经性耳聋的一种,是指在72 h 内突然出现的原因不明的单侧或双侧耳听力损害。突发性耳聋病情进展较为迅速,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在发病后往往需要尽快作出诊断并制定诊疗方案[1]。由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在短时间内可出现听力迅速下降,易导致患者交流沟通障碍,促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严重负性情绪,不利于治疗依从性并影响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针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多以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及激素等方式为主,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酌情给予高压氧、针灸等作为辅助治疗方式[3]。有学者研究发现,激素全身用药在达到内耳后的浓度相对有限,因此在治疗时要求加大激素的使用剂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全身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4~5]。近年来,耳后注射治疗作为新型辅助治疗方式,在耳聋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复方倍他米松是临床常用的抗过敏、抗炎药物[6]。鉴于此,本研究将观察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6~67 岁,平均年龄(48.32±6.74)岁;耳聋部位:左耳 24 例,右耳 14 例,双耳 2 例;病程 3~15 d,平均(6.62±2.46)d。研究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25~69 岁,平均年龄(48.76±6.58)岁;耳聋部位:左耳 23 例,右耳 14 例,双耳 3 例;病程 3~15 d,平均(6.84±2.51)d。两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医 学 伦 理 委 员 会 审 查 并 批 准(HYLL20221205001)。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SSHNL 相关诊断标准[7];经常规耳科检查可排除遗传和其他致病因素导致的突发性耳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有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者;梅尼埃、各类型中耳炎、病毒性感染等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期内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扩张血管、营养神经、高压氧等常规基础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国药准字H12020613)肌肉注射 100 mg,1 次 /d;甲钴胺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58993) 静脉推注 0.5 mg,1 次 /d;舒血宁注射液(国药准字Z13020795)静脉滴注,20 ml/次,1 次/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44022090)加入至5%葡萄糖注射液 100 ml 中稀释,静脉注射,10 mg/次,1 次/d,连用3~5 天后逐渐减量。观察组予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册证号J20140160)耳后注射,0.8 mg/次,3 d 一次。耳后注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保证患耳朝上,完成消毒后于耳后沟约1 cm 处和外耳道口上缘水平乳突区入针,回抽确认无血液后缓慢推注,拔针后以无菌棉球按压30 s 止血。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健耳或发病前水平;显效:平均听力提高>30 dB;有效:平均听力提高在15~30 dB;无效:平均听力改善<15 dB。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2)听力阈值。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 后接受电测听力检查,听力阈值检测采用Hughson-Westlake 法,即在受试者可以听到声音时将声音的强度降低10 dB;而当受试者听不到测试声音时将声音强度提高5 dB;在某一强度3 次给声中至少2 次给出正确反应,将此强度定为听力阈值。(3)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定问卷(GQOLI-74)评估治疗前及治疗15 d 后生活质量,量表共4 个维度,每个项目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4)不良反应。观察关节酸痛、胃肠道反应、耳鸣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57.50%)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听力阈值对比 治疗后,两组听力阈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听力阈值对比(dB,)
表2 两组听力阈值对比(dB,)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研究组40 40 5.826 9.538 0.000 0.000 t P 48.23±16.48 47.47±14.62 0.218 0.828 30.24±10.48 21.37±9.26 4.011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后,两组GQOLI-74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GQOLI-74 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GQOLI-74 量表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0.05。
物质生活状态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躯体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心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40 40 t P 46.42±8.83 45.72±8.94 0.352 0.726 61.74±5.83*72.42±7.38*7.182 0.000 44.83±4.62 43.68±5.71 0.990 0.325 63.24±6.63*75.50±7.24*7.898 0.000 40.24±6.48 41.35±5.76 0.810 0.421 52.44±8.83*61.37±7.93*4.759 0.000 45.83±8.74 46.27±8.23 0.232 0.817 56.74±7.25*63.48±6.76*4.300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比对照组(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例(%)]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作为耳科常见的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因此及时制定综合性诊疗方案,对恢复患者的听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多采用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以通过改善患者微循环、扩张血管、营养耳部神经等机制,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8]。有学者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全身给药方式仍会引起患者机体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出现血糖、血压异常升高,且可伴有失眠、消化道症状等[9~10]。因此,寻找其他给药方式在满足同等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给药方式包括咽鼓管、鼓室内注射及耳后骨膜下注射等,其中咽鼓管给药方式操作相对复杂,且药物流失速度快,难以推广;鼓室内给药会存在明显的疼痛感,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且会增加鼓膜穿孔及感染的风险,患者难以接受[11~12]。耳后注射给药作为临床新型辅助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及易操作性,且经耳后皮下注射更利于药物的吸收,可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中疗效较佳。分析原因可能是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主要由倍他米松磷酸酯钠及二丙酸倍他米松组成,前者具有溶解性强、水解迅速且起效快等优势;后者具有微溶性,在经注射后吸收相对缓慢,且能够维持较长药效。经耳后注射的方式可直达病变部位,在经缓慢的吸收后更易达到药物的峰值浓度,且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可作为良好的辅助药物,加强全身用药对病变部位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疗效[13~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听力阈值低于对照组,提示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可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阈值。分析原因可能和药物机制有关,经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后可经耳后静脉、乳突导静脉回入乙状窦后扩散至内淋巴囊,从而进入内耳;复方倍他米松在治疗中可发挥快速消肿、改善血管痉挛并使耳部微循环恢复正常的效果,从而降低听力阈值[15]。受听力损伤的影响,患者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发现,治疗后研究组GQOLI-74 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可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这可能和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改善听力阈值有关。
综上所述,复方倍他米松耳后注射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中疗效较佳,可有效降低听力阈值,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