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2-02-14黄洁陈热花涂杳然龚良国
黄洁,陈热花,涂杳然,龚良国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 330006)
气管切开术是急危重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已普遍开展,尤其是在神经外科、创伤中心等科室[1]。气管切开固定方法的缺陷也引发临床思考。传统的气切固定是使用棉质白布带打结固定,容易压迫颈部皮肤,导致患者皮肤发红,出现湿疹甚至溃烂[2];为减少相应的并发症,临床工作中已出现较多的使用其他材料或方法固定,但仍存有固定效果不佳导致滑脱等问题。因此,我科根据工作总结,发明一种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专利号:ZL 2019 2 1391995.3),并已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使用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09月未使用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使用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入选患者气管切开的原因均为呛咳反射弱,自主咳嗽能力消失或减弱。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因、格拉斯哥评分(GCS)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创伤中心ICU监护治疗,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按时按需吸痰,同时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用衬带固定,在气管切开套管两侧打结固定。观察组应用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固定。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制作方法:将内径4 mm的吸痰管穿入内径6 mm的压脉带内,再把吸痰管两端穿入气管切开的侧孔内,将吸痰管一端穿入直径4 mm的弹簧扣一孔后再从另一孔穿出,利用弹簧扣卡死。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皮肤损害程度、气管套管固定情况、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皮肤损害程度评价方法:Ⅰ期:皮肤有轻微勒痕,固定带撤除后25 min内有勒痕不消失;Ⅱ期:皮肤明显勒痕,固定带撤除后25 min内勒痕印存在,或皮肤发红,有皮疹;Ⅲ期:皮肤勒痕严重,出现水泡或溃疡。气切套管直接脱出至皮肤外或气切套管脱落在气管外组织内致入导管口无气体溢出视为气切套管脱落。患者舒适度评估方法:轻度不适:患者颈部、后项皮肤有勒压感,患者能耐受;中度不适:患者颈部、后项皮肤勒压感明显,易摩擦皮肤;重度不适:患者颈部、后项受布带勒压严重,患者感觉痛苦难忍,不愿继续使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集百分比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切套管固定处皮肤问题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2。
2.2 患者气切套管固定情况比较。见表3。
2.3 气切套管固定患者舒适度及套管固定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气切套管固定颈部皮肤损害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气切套管固定情况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气切套管固定舒适度及套管固定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气管切开术后,套管脱落是十分危险的突发情况,观察一旦不及时将出现不可挽回的医疗事件。常规气切套管是布带固定,由于布带勒压颈部皮肤,患者倍感不适,翻身时皮肤反复摩擦,造成皮肤红肿、水泡或者破溃等情况发生。应用传统衬带在固定气切套管时需要多人操作协助完成,须付出较大人力,衬带自气管套管两端侧孔穿出后须打死结固定,由于打结技术各异,会出现固定不牢固使套管滑脱,或者勒紧皮肤导致呼吸不畅,而发生意外脱管或者非计划拔管的不良事件发生;有研究表明,布带受患者汗渍或者分泌物污染容易导致布带变硬、变细,造成患者颈部皮肤红肿甚至勒伤[3-4],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增加更换频率,对患者安全极其不利[5-7]。我科曾使用衬带穿压脉带,以减少布质材料对皮肤的摩擦,但是仍存在一些难以改正的问题,比如固定所使用的衬带仍极易被患者的痰液、分泌物等污染,从而增加患者的感染率;调节松紧或更换时,解开固定结费时费力,并且容易出现固定不牢固,增加气切套管脱管率[8]。
目前我科使用的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采用硅胶吸痰管和橡胶压脉带及弹簧扣,颈部贴近皮肤为圆形的橡胶压脉带,质地柔软,不会压迫、摩擦患者颈部皮肤。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型气切套管固定器的患者,皮肤损害率明显下降,受损出现的时间也更晚。更换固定时由一人即可完成,节约了人力;不需要打结,避免因技术缺陷而出现的问题,随时调节松紧度,降低了意外脱落或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减少更换频率,减轻患者痛苦,节省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9-10]。本研究同样发现使用改良后的气管套管固定带患者刺激性呛咳、导管移位、导管滑脱的发生概率更低,患者及医护的满意度更高。综上所述,此款的改良型气管切开固定器取材方便,省时省力,更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