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大论之清阳论
2022-02-25林家坤
林家坤
(萍乡市中医院,萍乡 337000)
清阳两个字,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又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用天人相应的方式,鲜明地指出了阳气中的轻清部分是清阳。在自然界中清阳走上,为蔚蓝色的清湛的蓝天白云;在人体中主要穿梭游走在上的五官七窍,在外的皮肤腠理四肢。这些形成了清阳理论的基本雏形。
到了金元时期,李东垣对《内经》清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他认为“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养周身”“清阳为天,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出上窍,清中浊者,荣华腠理。”又在《脾胃论》[2]指出:“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李东垣根据清阳理论,针对那时战乱四起、百姓流离、饥饱无时状态,指出内伤脾胃病者多,应从脾胃入手治疗内伤杂病,更擅长用风药升举脾胃清阳,治疗脾胃内伤所致的气虚、气陷、气郁等证。创立了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用活了升麻、柴胡、防风、葛根、羌活、独活等一大批风药,将升清阳理论落到实处。
至于到了清朝,清阳理论成形,一大批医学家在实践中完善发展了清阳理论。如叶天土《临证指南医案》[3]中清阳一词共出现五十余次,如“上脘部位为气分,清阳失司,仿仲景微通阳气为法”“清阳不肯转旋,脘中不得容纳”“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清阳不得舒展,浊气痞塞僭踞”等等。喜用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瓜壳之类流气化湿,以展清阳。
更有以为胸为清阳之府者。喻嘉言《医门法律》[4]说:“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包举一身之气者也。”其中宗气即胸中大气,是胸阳功能的基础。胸居阳位,为人体清轻之阳气聚集之处,以阳为用。后张锡纯氏依据此,创立著名的升陷汤,其意为胸中大气设,其实还是没有脱离胸为清阳之府之理。
至于吴鞠通则非常善于总结,他在《温病条辨》[5]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上为阳,下为阴,清者上,浊者下。”指出在清阳理论指导下,用药性质多轻清,气味要清淡,用药分量轻。
什么叫“清”?《说文》:“清,朖也。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清的本意指水的清澈透明。现代也可以理解为透明度高,浓度低,气味清淡,无参杂的,无污染的。古人喜欢“清”字与“轻”字连用,曰“清轻”。“轻”可具体指质量轻而小的性质,也可指程度轻微。清阳之意,应该是说其本质为阳中之气,是人体内阳气中性质清轻质地清纯的部分。用清阳理论指导临床,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用药分量清轻,2.用药性味清轻,3.补益方法清轻,4.条畅枢机清畅。
其实,所谓清阳,其实质就是布散于人体上部和外部的阳气。阳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双方感受,才依稀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在阳气中再分什么清阳,则论道是有层次感了,实际上实践起来,则是玄上加玄了,很容易让人糊涂,无所适从。医学是一门很实在的学科,尽量不要玄化,更不能玄之又玄,所以我们在研究阳气学说中的清阳理论时,知道即可,不主张进一步神化。
1 纯阳观念
什么是纯阳?就是纯一的阳气。古代以为阴阳二气合成宇宙万物。火为纯阳,水为纯阴。从古至今,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各自然学科,追求纯,追求九九归一,都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譬如道家,讲究修炼,毕生追求纯阳之体。相传得道神仙吕洞宾,别称“纯阳子”。中医学虽讲究“孤阳不长”“独阴不生”,但对纯阳观念,还是情有独钟。
纯阳之纯,是指纯净之意。
襁褓小儿,无七情六欲所扰,更无房欲劳倦之伤,其“阳”纯净旺盛,而非“纯粹”有阳气而无阴。
吴鞠通《温病条辨》[5]解儿难中说:“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因此,把纯阳看成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都是错误的。
纯阳观念,用在解释小儿身体上,很是真实,令人容易接受。如《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首次提出小孩为“纯阳之体”。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卷首,由纪盷等人在《四库全书提要》呈词中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认为小儿所有脏腑的阳气都是旺盛有余的,不必去补益阳气。几千年来,世人对小儿这种阳气活泼,清灵旺达,生机勃勃,活力充沛,生长发育迅速的状态十分欣赏,渴望在有生之年追求体现在小儿时期所表现出的纯粹的阳气,以永葆青春,益寿延年。所以《黄帝内经》反复要求人们:“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指出知足常乐,心态平和是阳气回归纯粹状态的基本条件。
纯阳之气,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我们身体一切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状态和动力。它是我们机体主动、主升、主萌发、主热烈、主积极进取的一切机能的总和。无论何人,只要我们的生命进程在持续,纯阳之气就一刻不能熄灭。而它熄灭、消散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生命消逝的那一瞬。
道家对追求纯阳之体非常讲究。道家认为从本体一直到身体是一个越来越粗化、越来越固化的过程。太极无极是虚的,什么都没有,无形无质,在阴阳的时候是神的境界,这时候就有光了,再往下就降低到气的境界了,气就比光要粗了,再往下就是精了,就变成液体状了,所谓精就是一种液状的精华。身体内的体液,内分泌,液状的身体的精华、气状的精华叫气,光是神光,即神。固体的东西就叫形体。由虚无到光到气体到液体到固体,所以是越来越粗、越来越固化的过程。其修行的原理是复返于精微。
道家的仙人叫做纯阳,所谓阳就是精微的代表,阴是固化的代表,道家的仙人叫纯阳说明已经非常精微了。都是一步一步提炼的结果,其原理就是炼。它用的是火字旁的炼,可见火非常重要,就是把这种粗的东西生火,用火一步一步地把它炼回到精微的状态。所以道家最重要的东西两个,一个叫药物,一个叫火候,药物就是形精气神这些东西,火候就是你的意念,你要用火炼这些东西,要把这些粗的东西,一直练到精微的地步。道家修炼的方法分为五个阶段:一个是筑基、第二是炼精化气、第三是炼气化神、第四是炼神还虚、第五是炼虚合道。
可以说,道家是倾毕生精力追求纯阳之体的,因此有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说。中医学实际上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阳气的学科。认为阳气对我们的身体,实在是太重要了。人体想要正常运转,一刻也离不开阳气。我们能自如的呼吸,就是因为肺脏里的阳气在推动;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能转化成气血,就是因为脾胃里的阳气在运化;喝下去的水,能化成津液,变成小便,都是因为肾脏的阳气在工作。但中医学毕竟是用来悬壶济世的,而不是脱世的,所以中医学将纯阳观念用在解释小儿生理病理上。并且将纯阳观念引进到中药方剂学中,寻找纯阳之品,以帮助世上人们强身、防病、治病。
(1)艾草之阳为纯阳,是阴寒天敌。
《本草纲目》说:“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艾草温补,它的气可升可降,行走十二经脉,虽补但不瘀滞,能很快把这股纯阳之气通窜到全身,不会引起上火。是植物界馈赠给人类的“纯阳之草”。
(2)禀纯阳之气的肉桂。
肉桂,在《山海经》中就有提及,上古时期称为桂木。千万不能把它与生活中常见的桂皮相混淆。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而桂皮虽然也源自于樟科植物,但是树的品种不同,桂皮属于天竺桂,细叶香桂,川桂等的树皮,所以两者根本不是同一物。
肉桂善温,辛甘而热,善于祛各处之寒,能够温暖肾中之阳,虽有类似于附子那种助火之功,但附子属于大热,而肉桂相比之下较缓和一些,而且没有附子那种毒性。
(3)禀纯阳之气的夏枯草。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夏枯草“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夏枯草的纯阳之气,决定了其能在体内走窜,散结软坚;其性寒,对夏季炎热之气袭人及体内阳热郁遏阻滞,有清解之功。盖同气相求,用其性使清者更清,浊者排泄。
此外还有取“纯阳”之意,将肉桂、藿香、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组合,做成“纯阳正气丸”等,用来温阳散寒。更有追求用硫磺、紫云英、丹砂密制炼丹者,用来补壮阳气,但对毒性处理不过关,疗效也不稳定,逐渐被弃用。有乱用取类比象理论,异想天开者,认为雷是阳盛正足威力强的代表,被雷击中的枣木、桃木、柳木等,能够保存雷电之效,可以大补阳气、扶正祛邪等,不一而足。
总之,纯阳观点,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正确而客观的对待之,既不盲从,也不迷信,那非常有必要。
2 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又称火神派,其开山宗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明言:“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子不知人之所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得知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扶阳学派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的学术思想昭然若揭。
扶阳学派在临证立法上以扶阳为要务,主张扶阳抑阴,用阳化阴,在处方用药上擅用附子,广用附子,对姜桂附等温阳通阳方药別具一格,独树一帜,肯定地指出附子为“扶阳第一要药”。后世传人张存悌先生将其理论核心通俗地归纳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百药之长数附子。”可谓深得要旨。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生动形象地喻示阳气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这一论断,可以说是后世扶阳学派之重要理论依据。阳气如此重要,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及康复调养中均不可忽视。
随着时境变迁,今人的体质和疾病谱已发生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痛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少医家和学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阴盛阳衰”确是今日多数疾病所呈现的重要病变机理和发展机理。如祝味菊称:“余治病三十年,习见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李可说:“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卢崇汉讲:“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的啊?真正阳实的没有几个。我的用方可以说99%都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医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本目的价值与意义是维护生命,消除疾病痛苦,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益寿延年,其中疗效最为重要。中医也不例外,它来源于实践、根源于实践、创新于实践,其学术生命力在于临床、在于疗效、疗效就是硬道理。扶阳学派之所以能被后世推崇,流传至今仍在发展,其原因就在扶阳学派学术思想有临床价值。
3 阳气与人体辉光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常在佛、道、神的图画上,看见他们头上都有一个大圆圈,这表示神佛头上都有光。这个光其实是近百年来发现的人体辉光。也是几千年来我们古人认为的纯阳之光。
科学家早已发现“凡夫俗子”也会发光。只是我们凡人的肉眼无法看见它们。当然,除了那些训练有素的人。可喜的是,科学家们已经发明出某种仪器和照相设备,可以看到并拍下人体发出的辉光。早在1911年一名英国医生在漆黑的理疗暗室里,透过双花青素染料刷过的玻璃屏,意外地发现裸体病人的身体周围出现了一圈约15毫米厚的光晕。它色彩瑰丽,忽隐忽现,宛如飘渺的云雾,使人感到神秘莫测。这就是人体辉光[6]。
其实,《内经》中早已认识到了人体阳气有光。论中说的阳气“若天与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在外”“禀苍天之气而生”等等,都说明人体阳气是一种有发光特性的微量物质。只是当时人们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看到它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在高频高压场中活的人体周围会以一定的节奏发出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而当一个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光环随即消失。这与我们古圣贤几千前说的“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的论断是一致的,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人体阳气论断的正确性。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在研究人体辉光的照片中发现,照片中的光晕明亮闪光处,恰恰与中国古代针灸图上标出的741个人体穴位相吻合,而每一个人又都是有一种独特的辉光样式。通常,青壮年的光晕比老人和婴儿明亮,身体健壮者比体弱者明亮。同一个人各部位的亮度也不一样,手和脚的光晕亮度较大,胳膊,腿和躯干的亮度小一些。这些都与阳气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及阳气在人体的分布情况有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各地都对人体辉光进行了深入研究。日美等国利用红外线技术,在不存在可见光条件的黑暗中,让人体辉光清晰地感光在照片上。日本科学家还可以通过对人体辉光监控,测定人体的生理状况,用于医学治疗和研究。人的身体能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辉光,这听起来像魔幻电影般的场景,却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现象。过去我们古人经常描述人体这种特殊现象,并用“阳气”一词十分形象地形容它,阳给人的感觉就是光明、温暖、刚劲、充满活力的。通过探索人体辉光现象的奥秘,也给我们努力使阳气这种物质能够得到实证。这种实证使我们在感受现代科技水平的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惊叹古人们的神奇发现和聪明智慧。
现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体所发出的辉光,对医学上临床诊断作用非常有价值。健康人的体表左右两侧相应部位的辉光的强度是一一对称的,即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状态。而不同的疾病患者会出现一个至几个和疾病相关的,特有的发光不对称点,称为病理发光信息点。这些有特殊诊断意义的病理发光信息往往出现在经穴上,它与左右两侧的发光强度相差约一倍。说明能够发光的阳气病了,其病的程度与阳气多少肯定有关。
这样,客观地测量被检查者体表各个发光信息点的发光是否左右对称,就可以诊断他有没有病。再根据这发光不对称信息点,即病理发光信息点出现的部位,可以分析得了什么病,并判断他阳气是偏亢,还是偏衰,甚至是郁遏,或者是陷落。
例如:肾炎患者,他的发光不对称点出现在脚心的涌泉穴部位;肝病患者的病理发光信息点往往出现在足趾的大敦穴上或者是出现在足厥阴肝经穴位上。病情愈重,病理发光信息点上发光不对称状态愈显著;如果经治疗病情好转,这种不对称状态又会向对称状态转化,形成阴阳自和的状态。
研究发现,人体体表有12条高发光线,其发光强度比别处要高得多。这12条高发光线就是中医理论描述的12条经络的循行路线。人体体表辉光发光规律证明,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是正确并客观存在的,经络中运行的全是阳气,正是阳气的发光作用使得经络能够呈现在世人眼前,从而又证明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是十分正确的。
人体辉光是在特殊的外界环境中发出的,这是一种被动发光。人体会不会主动发光呢?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这是一种超微弱冷光。据测定,它的能量微乎其微,即一个人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相当于200千米外一只1瓦特灯泡向四周散射的光芒。对此,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用特殊的仪器才能进行观测。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发出的这一神奇光芒,一直茫然不知。
现在已经知道,每个人自呱呱坠地至离开人世间,始终都在发射这种超微弱冷光。它会随人的年龄增长、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人体辉光的颜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辉光会随着人的状态而变幻颜色,比如辉光主色是红的表示性格任性固执,也表示自私,体格强健或具有领导能力;蓝色是信仰和虔诚的颜色,蓝色越深表示越纯洁和虔诚,道行越高;橙色显示身体健康;緑色代表大自然与恢复健康,也可能表示性格奸诈;粉红色是爱和爱心,浪漫,幸福或陷入恋爱时的颜色,当一个人暂时陷入恋爱的状态时,他(她)的辉光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改变,即使是一个平常非常自私的人,在这时,也会变得相当的无私,当一对情侣手挽手拍照时,女方指间上辉光光晕特别亮,并向男方的指间延伸过去;而男子指间的辉光光晕却会略微后缩以顺应女性的光圈;而当男女情侣真情相拥时,彼此的辉光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且变得分外明亮。鲜黄色的辉光表示智能卓越,是睿智的表现。黑色是死亡,恶毒或祸害之意。灰色表示性格忧郁消沉。人有难的时候,辉光会变得暗淡,散射的能量会很弱,而当人逢喜事交好运的时候,辉光旺盛会变成鲜艳夺目的红色。利用辉光观察人的性格状态,只是人们对辉光的一个初步认识。其实,我们古人在认识人体阳气时,即使是在很原始很朴素的时候,就开始利用观察到的人体阳气表现,来进行诊断疾病,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并利用人体阳气的多少,分为太阳人、阳明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厥阴人等。如果辉光研究能与阳气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对人体奥秘,疾病诊断治疗,将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人体的辉光到底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人体的密码文字。有人认为是人体细胞的发光现象。有人认为是生命皆有的特别现象,是像空气一样的复合物。还有人认为是水气与人体盐分跟高电场作用的奇特现象。直到现在没有一种解释能被大家广泛接受。但有一种情况可以肯定,人体辉光绝对是人体阳气的客观表现形式,只要人体辉光的谜渐渐被解破,那么人体阳气的实质将亦会浮出水面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许多练功的人,特别是一些练功有素的气功师进入气功态时,常从百会、劳宫、印堂等多处穴位发出一般常人看不见的光,甚至在头顶出现一些光环、光柱,身体周围也可以出现一些光环等,功力越强,发出的光环越亮。我们一般视之为阳气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