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2022-02-14黄本涛岳晓庆
黄本涛 岳晓庆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民族医院内科 宁陵 4767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造成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1]。2型糖尿病(T2DM)占全部糖尿病患者90%以上,目前尚无治愈方法,需终身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2]。在T2DM的进展过程中,会出现周围神经、大血管及微血管等的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T2DM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以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治疗,将严重损害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3~4]。相关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上升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于血糖上升损害视网膜细胞有关[5]。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临床工作中常被作为血糖控制效果的指标,但其主要是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波动水平[6]。近年来,短期血糖波动水平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包括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等指标。本研究探讨T2DM患者血糖波动水平和DR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制定DR的防止措施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5例T2DM患者,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龄42~78岁,平均(58.52±5.44)岁;发病时间3~15年,平均(7.56±2.06)年。纳入标准:符合T2DM诊断标准[7]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且依从性良好者;年龄40~80岁者;可进行无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图像显示清晰,无遮挡和无边界模糊者。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因使用类固醇类激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糖波动者;既往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者;高渗性昏迷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合并视网膜黄斑水肿、屈光间质混浊者。本研究通过宁陵县民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字201900102号)。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护士在昏暗的诊室内进行无散瞳眼底照相检查,检查前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入双眼,根据是否合并DR分为A组(无DR)和B组(合并DR)。
1.2.2 临床资料收集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病程等,其中BMI由身高及体质量计算得出。
1.2.3 实验室指标收集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8 ml,离心处理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Cr)、血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胱抑素C(Cys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C肽(C-P)水平。同时收集两组尿液标本,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1.2.4 血糖波动指标收集 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监测患者72 h血糖水平,由系统自动计算出MBG、SDBG、MAGE、LAGE。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病程、血清TG、TC、LDL-C、HDL-C、FBG、Cr、UA、HbA1c、ALB、CysC、GSP、C-P水平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MBG、SDBG、MAGE、LAGE。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DR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BMI、病程、血清TG、TC、LDL-C、HDL-C、FBG、Cr、UA、HbA1c、ALB、CysC、GSP、C-P水平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MBG、SDBG、MAGE、LAGE)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1为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DR发病情况 135例T2DM患者中有55例合并DR,发病率为40.74%(55/135)。
2.2 血糖波动指标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MBG、SDBG、MAGE、LAGE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波动水平比较(mmol/L,±s)
表1 两组血糖波动水平比较(mmol/L,±s)
?
2.3 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病程、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性别、BMI、TG、TC、LDL-C、HDL-C、FBG、Cr、UA、ALB、CysC、GSP、C-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s)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两组间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的指标(年龄、病程、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BG、SDBG、MAGE、LAGE)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bA1c、MAGE是DR的危险因素(OR值>1)。见表3。
表3 DR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提升,我国T2DM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且T2DM并发症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8]。T2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DR主要是由于体内长期血糖代谢异常,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细胞出现通透性上升、硬度增加、血管闭塞、过度增殖及出血等病变,致使视网膜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变化,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种慢性病变[9~10]。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约25%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有1.1%的患者最终失明[11]。因此,加强对T2DM的血糖管理,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对于减少DR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显示,DR的发生发展不仅与T2DM血糖水平及HbA1c水平有关,也与血糖波动水平可能具有一定关系[12~13]。
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HbA1c评估T2DM患者近期或远期血糖控制情况[14~15]。但是健康人群24 h的血糖波动范围通常为2~3 mmol/L,而T2DM患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升糖激素分泌过量等导致24 h内血糖波动增大、FBG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上升,进而增加高糖毒性。因此,短期血糖波动对T2DM患者并发症的影响也应被重视。近年来,临床多采用MBG、SDBG、MAGE、LAGE等指标来反映T2DM患者血糖波动水平[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病程、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BG、SDBG、MAGE、LAGE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bA1c、MAGE是DR的危险因素(OR值>1)。这表明T2DM患者血糖波动水平和DR具有一定相关性。分析原因为:随着T2DM患者年龄的增长,各项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因此发生DR的风险较高[18]。T2DM患者HbA1c处于较高水平,导致红细胞在高血糖状态下迅速聚集,增加微小动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造成视网膜组织缺氧,进而形成DR。随着T2DM患者病程增长,高血糖损伤就严重,DR的发生风险就越高。血糖波动增加DR形成风险的机制可能为:血糖波动通过激活炎症反应、损伤内皮细胞、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等途径,损伤血管,进而导致DR的形成。但由于本研究收集样本数量少、来源单一,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今后临床可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明确血糖波动、实验室指标等和DR之间的相关性,为减少DR的发生提供确切证据。
综上所述,T2DM患者血糖波动水平和DR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应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上重视血糖波动水平,并制定相关防治措施以降低DR的发生率和减轻T2DM并发症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