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是选出来的》序

2022-02-14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伟博士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典故国学文化

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蒋伟 博士

【编者按】

“大鹏扶摇:国学选人用人智慧”专栏自2018年12月推出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四年多时间过去了,本主题将暂告一个段落。作者蒋青林将专栏文章集结成为《人是选出来的》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伟博士欣然为该书作序,以示鼓励。

辛丑岁末,又有几地疫情起伏。心下甚忧之际,蒋青林博士发来书稿《人是选出来的》,邀我作序。时值腊月,窗外,梅萼含冰,风递幽香。灯下,我在一个个意蕴深广、耐人寻味的典故当中思接千载,与古人先贤“对话”,几分愉悦、欣慰与快意油然而生。

阅毕书稿,掩卷深思,国人对于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以及由此涵养出来的文化自信,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古人云:文以载道。深思之,正如学者所言,推动历史前进者,大多时候并非滔天巨浪,而是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间水滴石穿的文化涓涓细流。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风骨神韵及其在源远流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善美品质和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也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放眼历史,足以印证: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孟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瑰丽奔放、豪迈出尘,到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悲怆忧思、深沉入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宏阔视野,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怀。这种自信,是中华民族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

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总有一些沉淀能标记来路;时光雕刻的共同记忆,因为一份坚守历久弥新。长期以来,作者在传统文化殿堂里孜孜以求,攻读并取得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文史研究与传授。此书写作历时四年,殊为不易。在精研细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典籍的基础上,作者聚焦古代选人用人这一主题,甄选出数量颇丰且富有思想性、历史代表性和现实借鉴意义的典故进行解读。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尝试梳理、挖掘典故名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主张。我们知道,古籍经典包罗万象,不会刻意搞“系列化”,关于某一主题的典故或论撰,往往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史籍当中。单从“二十四史”看,有关识才选才的文章就散见于本纪、世家、列传等记载当中。加之彼时,相应的理论阐释尚未建构成体系,从《周易》《论语》《六韬》到《贞观政要》《冰鉴》,大都为语录,并非系统论述,故收集与梳理的难度不小。全书从“赛马亦相马”开篇,到“历史深处的蜿蜒河流”收笔,穿越千年时空,分门别类将人才选用育留的典故系统铺陈、解读。非须潜心笃志,参透国学义理,思悟先贤睿智,“口不绝吟于经典名文,手不停录于思绪心得”而不能成也!由此,甚感在网络无远弗届,须臾可观古今、一瞬能抚四海,“速成主义”盛行之当今,仍有如作者般如此挚爱翰墨书香且锲而不舍,在国学传承创新之路上跋涉求索的年轻人,确是让人欣慰不已。诚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变革激荡,但恰恰是那些不变的初心与情怀熔铸成的精神内核,弥足珍贵、最有力量!譬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之声,至今仍响彻云霄。我想,这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支撑她矢志不渝的“念想”吧!

如果说对传统的坚守是一种甘于寂寞中皓首穷经的决心和意志,那么,从《人是选出来的》当中,我还读到了一种超越“坐得十年冷板凳”功力的东西,那就是基于热忱热爱而涵养出的深厚文化自信。面对新时期如何聚英识才、选人用人这一时代之问,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璀璨的历史星河。郁达夫有言:“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作者则以如数家珍的旁征博引,告诉世人:泱泱华夏史悠久、文绵延、才辈出,足以让国人自豪,令世界艳羡。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力求还原历史,满怀信心带领读者以史鉴今,寻求启迪。无论是择才不求备的“糊涂”智慧,还是用人不疑的信任之策,抑或是“黄袍加身”“比干之心”的千古训诫,莫不使读者从读典故、知历史中明得失、鉴是非、辨善恶、知兴替,领悟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知人用人之道、管理为政之道以及修身处世之道。

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不仅源自其本身的博大精深,还有赖于传承方式的与时俱进。经典国学根植于历史语境,如果只是原样呈现,大多数读者想要轻松“窥其堂奥”并不容易。本书以叙事加趣谈的形式,辅以生动平实、亦庄亦谐的语言,让国学放下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身段,平易近人地走进了社会实践与大众生活,让读者感受到国学不只是象牙塔里寻章摘句的高深“国故”,还可以成为经世致用的大众学问。由此看来,此书不失为一种让国学“活”在当下、贴近时代的积极探索。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站立在五千年底蕴厚重的文化河床之上,扎根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的文化土层之中,从中汲取绵延不绝不的伟力,我们就一定能走向更开阔的天地”,我想以此与读者共勉。

写罢搁笔,望向窗外,寒风依然萧瑟,但几树梅花却如此优雅抖擞,傲寒怒放!忽然发现,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文灿史长所赋予我们的瑰奇伟力,原来也与这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一样,生生不息,不可阻挡!

猜你喜欢

典故国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