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新机遇再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实践
——访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
2022-02-14朱健
本刊记者 朱健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南开区作为中心城区,如何深刻领悟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开生动实践,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我市“十四五”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同志。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作出判断,我市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争先进位期。请问南开区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马珊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用力,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开落地生根,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见诸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未来五年重大任务中,第一个就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又带来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发展空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两大战略、抓住两大机遇,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深入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为形成“瓣瓣同心”生动局面尽南开之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必须抓紧抓牢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们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和驻京企业总部,中铁建等一批央企分支机构落户南开区,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我们要持续提升政治站位,树牢“一盘棋”思想,把南开区发展放到协同发展大系统中定位谋划,既要加强产业对接,强化对京冀地区招商,着力引进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和优质项目、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也要深化多领域交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建合作,推动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的成果,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更好融入和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另一方面,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抓住我市建设“双中心”城市难得机遇,在“双循环”格局中展南开之为。扩内需促消费,是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抓手。2022 年4 月,我市提出持续深化项目驱动发展战略等建议,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质升级,着力打造国际消费、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这为我们融入“双循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有利契机。近年来,南开区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总量能级,商业商贸保持繁荣繁华。我们要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入旗舰店、概念店,建设主题鲜明、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端商业综合体,持续繁荣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打造老城厢—古文化街、水上—奥体消费打卡地。要进一步挖掘用好老城文化、学府文化和都市文化,讲好南开故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智慧文旅平台、精品旅游线路,塑造南开文化品牌,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形成更多知名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我市建设“双中心”城市中争当排头兵、主力军。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以用立业’,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在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南开区如何落实党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
马珊珊: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这为南开区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可以说,创新资源是南开区的核心禀赋,区内坐落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所知名学府,有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等37 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6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85 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30 位两院院士,科研主体和人才、技术密集,科研成果丰富,创新底蕴丰厚、氛围浓厚。
这些年,我们聚焦用好创新资源,锚定“创新南开”目标定位,树牢“服务高校院所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持续做强科创功能,推动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落地,高水平建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所大学科技园,启航系列楼宇、博士创业园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新动能引育中心硬科技创新基地吸纳21 家硬科技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均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全社会研发强度、技术合同认定综合评价均位居全市前列,南开区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荣誉称号。实践证明,建设“创新南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符合党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符合我区发展实际。
南开区发展得益于创新,未来也要紧紧依靠创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挖掘用好南开区丰富的科教资源,持续做好创新这篇文章,加快构筑“四个创新高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支点功能,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区域竞争力。一是构筑创新平台高地。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河科学城、启航创新城,高效利用西部片区产业用地,改造提升工业遗存、老旧厂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助力海河实验室、大学科技园更好发挥作用,建设更多高品质承载平台,进一步推进与高校院所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加快构建 “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研创新“从0 到1”的突破。二是构筑创新产业高地。大力发展都市产业,瞄准智能科技主攻方向,做强做优科技服务、现代商务、商贸文旅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推动形成智能医疗装备、供应链平台、数字设计等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切实走好中心城区产业优化升级之路。三是构筑创新生态高地。念好市场大学,创新体制机制,升级扶持政策,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推动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创业平台等要素蓬勃发展,更好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发各类主体科研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助力天津制造业立市和“一基地三区”建设。四是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精心做好安居、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改善政务服务,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广泛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更好发挥两院院士等各类领军人才作用,打造人才智力新优势。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请问,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南开区有怎样的思考?
马珊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国之治的根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南开区作为直辖市的区一级,必须把每一个街道社区都治理好、把基层基础夯实筑牢。近年来,我们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安吉经验”,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了“南开红哨”“五新五力”“四情”群众工作法,基层治理取得扎实成效,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基层治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服务保障民生、维护安全稳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聚焦“三个心”,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南开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强轴心,切实发挥“大工委”作用。2022年以来,我们对“大工委”机制进行了健全完善,确定“相对固定、一包到底”的原则,压实区领导包保责任,指导街道做好重点工作,督促落实重要工作部署,帮助解决难点问题,特别是指导街道社区树牢属地意识、辖区意识,广泛调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纠纷调解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二是守初心,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推进“扎根网格、血脉相融”实践活动,用好用足创新经验做法,重点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把群众需要的事变成区委要干的事,高标准开展民心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做好向群众汇报工作,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安民心,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我们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格落实“四铁”要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大力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开,坚决守住首都政治“护城河”南开防线,让南开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