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挫败感来袭
2022-02-14谭玲霞
□谭玲霞
小明是一名高二学生,月考成绩出来后,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上高中以后,他的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下滑非常快,多次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这让他有了很大的挫败感,感觉已经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努力的消极念头。
挫败感(frustration)即挫折与失败,是一种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因自己的表现或能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状态,伴随着不甘、失落、郁闷等负性体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由于挫败感是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感受到的无能感,因此会直接导致自我评价的降低。在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环境中,人会积极想办法消除这种威胁。由于这一过程会伴随紧张、心慌、烦躁的情绪状态,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我们的主人公小明就遇到了上述情况。他之所以有挫败感,一方面是因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当现实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时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进而使他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小明走出挫折的阴霾。
1.调整预期,合理定位。小明要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业状况,勇敢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正确看待考试和成绩的关系,以求知的心态看待每一次考试,从发现问题的角度看待每一道错题,发挥考试成绩的正向激励作用;将与他人比较变为与自己比较,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目标。通过上述操作,将对成绩的期望值定在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才能在前进的路上葆有持续的动力。
2.分解目标,持续发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我们都期望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但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好成绩也不是努力几天就可以收获的,要尊重学习规律,摒弃浮躁心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我们大脑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喜欢做简单的事情,而把复杂的事情一再推延,我们要利用大脑这一特点,学会把长期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再各个击破。比如小明的最终目标是在班内排名前进二十名,那么就分解成每次考试前进两到三名,然后再细化到每科成绩需要提高多少分,从哪些知识点进行突破。这样分解后,会发现进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消除了长期目标带来的畏难心理。
3.及时强化,重建信心。我们的大脑特别渴望得到及时满足,目标达成后会有一种完结感,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奖励来激励自己去完成那些阶段性的小目标。比如,在目标达成后,奖励自己看一部期待许久的影片、吃一顿美味大餐等等,为即将开始的下一段奋斗旅程充满电量。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信,提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坚持性、努力程度,进入良性循环。
挫败感每个人都会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丧失前行的勇气。在自己的青春年华,与其灰心丧气,不如怀着坦然的心态,奋力拼搏,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直至看到最后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