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探析
——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2023-01-31宋元元
□牟 锋 王 腾 宋元元 韩 翔
国家“双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使所有学生都尽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向特定人群倾斜。招生考试事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招生考试队伍作为维护教育公平的主体之一,如何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效配合国家教育考试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成为当前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自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以来,我国已建成了一支专业、高效、实干的招生考试队伍。这支队伍肩负着我国高考、成考、自考、研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教师资格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等一系列的考试重任,考生人数规模庞大,考试工作任务繁重。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我国招生考试事业的命运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内关于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升温。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2012—2021年十年间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考试招生队伍人才建设研究方面的成果,拟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当前我国招生考试人才队伍研究现状,提出对策,以便促进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
一、数据和文献分析概况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知网中的数据和文献为分析和研究对象,通过关键词“招生考试队伍”“招生考试研究”“招生考试队伍建设”“招生考试人才”“招生考试人才建设”等进行文献搜索,对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中有关国内考试招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库进行统计分析。设定年限为2012—2021年,按照研究论文的数量、内容、作者单位为主要分析对象。所搜索的论文不论篇幅大小都按照1篇计算,最后筛选出有效论文59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数量统计
如图1所示,为2012—202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与考试招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期刊论文总体趋势:在2012年和2013年数量很少,但随后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8年达到高潮,尤其在2016年迅猛上涨,共发表了11篇,占总数的18.6%。这些论文涵盖了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方方面面,不仅研究了队伍现状与建设策略,还从考试制度层面配合国家出台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相关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另外,还从考务措施改进、机构建设、单项考试政策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对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比较全面,研究热情与当时国家相关重大政策的出台时间节点形成紧密互动。
图1
2.内容分布
如图2所示,笔者按教育考试招生考试队伍建设、招生考试考务研究、招生考试制度及政策研究、招生考试发展历史及其他等4个维度,将59篇论文进行归类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招生考试制度及政策研究的文章占较大比重(35%),其次是招生考试发展历史及其他的研究(27%),再次是招生考试队伍建设和招生考试考务研究,所占比例都是19%。整体而言,这59篇论文对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都有一定涉及,但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
图2
3.作者单位
如图3所示,关于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多达41 篇论文的作者来自高校(69%),13 篇论文的作者来自市县级考试院(22%),2篇论文的作者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3%),2 篇论文的作者来自省教育考试院(3%),2篇论文的作者来自其他单位(3%)。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院校及市县级考试院的研究者对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非常重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和省教育考试院两级考试招生机构的研究力度需要适当加强。
图3
二、由文献分析看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考试招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由文献分析可知,当前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招生考试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国内关于招生考试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少,已发表研究普遍倾向于对当前招生考试队伍现状的调查,查找当前队伍存在问题,普遍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当前体制没有理顺。当然,也有的研究试图建立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如王中学的《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素质问题与建设路径探究》等文章,没有采用当前主流的“德、能、勤、绩、廉”的评价标准,而是综合考虑招生考试人才队伍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绩效奖励”的三级考核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根据科学的计算公式D=(其中D为总得分,Wi为各评价因子对应权重,Di为各评价因子平均得分,19为评价因子的个数即三级指标个数)确立,通过赋权和计算,最后给出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最终评价结果。
这个考核评价体系只有三级,在实践操作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扩展级数和每级涵盖的内容,继续细化和完善这个评价体系,最终建立符合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标准。
(二)招生考试人才队伍科学、精细、专业的管理机制亟需建立
全国基层招生考试队伍普遍存在机构配置级别低、编制少、权责不明确、管理粗放等问题。部分文献指出,当前基层招生考试队伍建设系统性不完善,如考场监考员队伍、中招考试评卷队伍以及考试工作服务人员队伍一般都是“事前组建、事中履职、事后解散”,缺乏相应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吉海波、许晓、曹惠芳在《江苏省设区市教育考试招生机构现状及人员队伍调查分析》中通过对15家设区市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调查,发现借用人员和临时人员合计占总数的18.5%,正式编制与临时人员的比例接近4:1,说明机构现有编制严重不足,只得借用或使用临时人员,这使得工作创新和更精细化的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很难实现,已对考试事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部分文献指出,要“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为统领做好考试招生工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层面、每一个工作岗位,形成‘分级管理、逐级负责、责任明晰、有责必究’的责任体系”。
以上论文都提出要建立“科学、精细、专业”的管理机制,并在文中进行了研讨,研讨的方向主要放在“权责明确”上,在管理机制方面着墨不多。笔者认为,除了将岗位的职责进行精细化的划分外,更应该按照职责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根据精细化的任务清单落实职责和追究责任,最终在各级招生考试部门分别建立招生考试领导人员数据库、招生考试监考人员数据库、招生考试后勤保障人员数据库、招生考试人员阅卷员数据库等人才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再按照人员职责细分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筹建设和管理,打破一些条框的束缚和制约,能极大提升招生考试人才队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三)招生考试人才队伍专业建设与科技防控手段同步提升机制亟需建立
在多篇文献中,都提倡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应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开展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这使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能紧跟时代发展,业务知识能得到及时更新。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培训机制基本都已经建立,培训能经常举办,培训内容能经常更新,能紧跟时代发展,但现代化的考试防作弊科技手段更新却不能同步进行,具体执行层面上存在短板和弱项,实践操作往往落后一步。比如很多省份的标准化考场建设由于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大,维护保养不易,建成之后由于更新不及时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逢重要考试,总有一些考生或机构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以身试法,这就需要各级招生考试部门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与时俱进,更新提升现有防控手段和设备,将那些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技防”的根源在于“人防”,在各项招生考试业务运转过程中,如果人的认识不到位、专业培训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履行职责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到位、技防手段不到位,招生考试工作肯定会出纰漏。招生考试干部在新形势下,要认真钻研本职工作业务,熟悉和掌握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各项政策规定,熟悉专业化、精细化的操作要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做到严谨、细致、精准,时刻紧追行业内科技最前沿,在行业内建立与时俱进的同步提升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有效避免考试恶性事件和不良舆情的发生。
(四)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开放合理的用人机制亟需建立
部分文献在调查和分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人员构成时,发现省级设区市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在接受调查的15个设区市教育考试机构年龄构成中,50岁以上工作人员占比28.7%,40-50岁工作人员占比34.3%,4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比29.1%,30岁以下占比7.9%,这个数据其实很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是队伍建设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其次,说明没有呈现梯度配备,人员配备不合理;最后,说明各设区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没有建立开放合理的聘任机制,用人机制不通畅,使得中青年比例偏低。
其他文献研究招生考试队伍用人机制时,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系统内人才流动缓滞、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不科学、系统内外交流渠道狭窄等问题,这说明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断点,机构缺乏用人自主权,没有建立合理开放的用人机制。
(五)招生考试人才队伍有效运转的激励机制亟需建立
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落实奖罚并举制度。对此有所研究的文献,关注点都放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却没有关注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运转。对先进进行表彰奖励,需要按照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要求,评比打分,让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人员得到表彰和奖励。反之,对工作不上心、不负责任的人员进行诫勉谈话,或进行其他处罚,对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者给予行政处分,后果严重者调离工作岗位或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激励制度建立容易,关键要看是否有效落实,实现有效运转。
三、结束语
综观国内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在多个维度都已经迈开了可喜的一步。虽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和不足,但随着我国招生考试事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招生考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必将实现众多创新和突破,为我国招生考试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