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路径研究*

2022-02-14王亚雯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创新型职业院校人才

王亚雯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一、背景

1.新时期产业创新要求

新时期,我国相关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创业创新方面,目前产业创新金融扶持力度空前、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的产业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张理娟等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整体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发展。纵观全球发展,多数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我国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释放有着巨大的需求,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也成为我国产业创新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动力。同时在国内外技术变革的机遇期,国内外巨大需求红利下,也需要我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的独立自主研发,抢占技术高地,稳固战略性先导产业地位。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产业创新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创新型人才是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而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策等众多领域的合作,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质的实践问题,人才都是关键。因此,在新时期以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才是第一要务。冯军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体系和创新人格体系三大基本素质,且无论是理论型创新人才还是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都应该具备这一基本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等一线应用领域,可以说,职业技术人才无论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还是在制造业的产业创新中都发挥了最为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一定要通过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培养,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3.职业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方式,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国务院公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积极探索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对于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4183万人,比上年增加18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982人,其中本科院校15749人,高职(专科)院校8723人。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规模庞大,不管是高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均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来看,仍存在不足,亟需解决与改善。

1.定位不清晰

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设备的应用技能,属于一种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基础,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式,仅仅着眼于理论知识培养。这种类似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实际上并未能充分发挥对应用技能接受能力较强学生的个人优势,一旦真正迈入社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难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是职业学校对办学中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

2.目标不明确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明确可行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无论应用技术如何发展,热点产业如何变化,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如何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是职业培养最为重要的一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法国和德国不断加强与欧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鼓励学生到欧盟国家从事研究和深造来开阔其视野和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1]。但在国内,目前职业院校对于培养目标的设定中缺少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要求。由于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导致虽有创新教育课程,但学生仍然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动力。

3.能力不综合

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时间相较于普通本科而言更短,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培养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将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作为第一要义,这种目的性较为单一的教育导向也容易导致学生能力单一,综合实力难以得到锻炼的问题。新时期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吴玉梅认为,应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区域及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王薇则建议进行专业设置与时俱进,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实践丰富多样的改革,以培养出符合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美国和日本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美国高校注重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训练学生跨文化融合的能力;日本高校则注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力、深入思考和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是当前职业院校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对策略

1.合理定位——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

(1)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要求,推动职业教育更加开放畅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视野不仅让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具有竞争力,而且独立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赋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均是国际化视野能带给学生的宝贵财富。而且并非只有“国际教育”或者出国留学、引进海外课程等形式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它也可以融入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大格局、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

(2)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民族自信心

职业教育所打造的创新型人才最终是要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去展现自己的才能的。因此,他们不仅仅是代表着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形象,更是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不断沟通、共同繁荣的桥梁[2]。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民族自信心,让这些创新型人才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最终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3)转变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

作为院校,首先要意识到新时期不仅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国际化,职业院校也需要为学生构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去学习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人才培养的观念要转变为以能力以素质来评判人才,要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均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一切投入均以为学生创造更开阔的视野、更前沿的资讯为方向,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2.明确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1)加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自觉性

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职业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再结合各方力量,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唯物辩证法认为,实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主动意识,从机械性的灌输知识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方向转变,重点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3]。

(2)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在德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这与德国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德国的职业教育讲求因材施教,教材不指定,特别容易培养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德国的教育方式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不是灌输,要学会合理引导,从而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勤动手多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另外,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面临工作岗位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实现更多创新。

3.要素保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造坚实的基础

(1)做好顶层设计,培养专业创新人才

需求决定供给,职业院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紧紧围绕企业对一线岗位人才的要求,所学专业要与产业相对接,安排的课程要与岗位相适应,构建能力第一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工作内容反向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职业学校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接轨的运行机制。新时期新兴技术加速与实体产业融合创新,催生大批新兴职业,国家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要做好调研,了解清楚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从需求出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职业教育符合人才发展的要求。

(2)优化培养过程,深化校企合作

一流的师资产生一流的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技能大师共同组成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按照岗位需求,企业为专业人才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等要素,开展校企联合的专业共建,发挥学校的学术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重点关注实践教学,让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由简单合作向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发挥企业的力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

职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不是学校内部来进行评价,更多的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多元评价。可以说,创新人才是否符合需求,还得岗位说了算、能力说了算。新时期需要的是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考核评价也需要重点突出这方面的作用。综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必要,考核人员应该包括学校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人员,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学业情况又考核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多方保障的技术路径。

结语

新时期我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产生了最为现实性的要求——要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国际化的视野,这其实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为根本的要求。只有合理定位、明确目标以及要素保障,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型职业院校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