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行路难》为例
2022-02-14聂俊芳
聂俊芳
(南充读与写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南充 637000)
一、浪漫主义及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1.浪漫主义的涵义
“浪漫主义”的特点就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自由奔放,个性张扬,或表现为看中内心情感的酣畅表达,或重视个人个性的尽情张扬,或崇尚自然。[1]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创作者时常依托浪漫主义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在现实中的情感,在创作中,他们通常采用奇妙的想象以及豪迈狂放夸张的语言来树立形象,进而达到抒发远大抱负与理想的目的。
2.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
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尤其是《诗经·风》中的诗篇极具浪漫色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语言优美,创作者通过桃花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的美丽,极富想象力,更是突出了古人的智慧与浪漫色彩。
辞赋之祖“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的楚辞这一文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后,由刘向辑录的《楚辞》,收录了屈原大量的文章,更是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浪漫气息浓厚,其创作的《离骚》,想象大胆,充满了奇幻色彩。鸾皇、雷师、凤鸟等神话事物的出场,翱翔天际的幻想,日月风雨的齐齐现身,这些奇幻的想象、浩大的场景不但凸显了他崇高的理想,还展现了屈原浪漫的性格特点。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比、兴等手法,不仅将文章语言描绘得生动有趣,还将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其内记录了许多想象惊人、奇幻瑰丽的民间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传说颇具浪漫色彩,它们集中反映了古时的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们迫切地渴望改造自然,从而达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此外,这些故事还体现当时的劳动人民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格。
由此可见,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起源甚早,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神话故事,都包含着大量的浪漫元素,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成因
(1)时代背景的影响
与杜甫不同,李白一生几乎都生活在盛唐时期。其时的唐朝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后,物产丰盈,经济发达。我们可从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看出当时唐朝的强盛之态。由于国力强盛,国家安定和谐,统治者在政治上普遍比较开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激发了群众思想的活跃,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思想的空前开放、文化经济的繁荣让李白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创作上也无拘无束,随性而为,进而养成了他创作的浪漫主义的风格。
(2)前人屈原的影响
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与屈原一样,始终有着报效帝王的愿望。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是一脉相承的。[2]在创作风格上,大胆的想象、华丽的词章、豪迈的情感均可见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李白自身的经历
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自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可见其有天才之姿,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奋上进,熟读万卷,这为他的创作生涯构建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李白所受思想也是他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他深受此思想的影响。李白有着极强的功名心,他志向高远,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他“积极入世”,年少便仗剑远游,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李白在《书情题蔡舍人雄》写道:“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在《七古·梁园吟》写道:“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可见其有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思想,其轻财好施、乐于助人的豪放行为更是与儒家学派的仁义思想不谋而合。
开元、天宝时期,统治者尊崇道家和道教文化,且李白少年时代生活的蜀地道教盛行,在蜀地游学的经历让他深受神仙道教信仰和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尊崇自然,过隐士独居的生活。李白崇尚自由,尊崇自然。他有着求仙访道的乐趣,也体验过隐居避世的神仙日子,其数十年的游侠生活更是彰显了他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的向往。在山水间漫游,仰慕神仙的自由日子便养成了他豪迈不羁、傲世独立、胸襟开阔、天真烂漫的性格,这些性格也使得他的创作风格飘逸洒脱,充满了浪漫气息。
李白所受的儒家“积极入世,奋进有为”的思想使他产生了过于理想的人生畅想,这也导致了他在现实中不断遭受挫折。而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清净自然”的思想,也养成了他渴望自由、无拘无束的心态。两种思想的碰撞,使他的人生规划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李白渴望进入朝堂,有所作为;一方面,他又希望远离复杂黑暗的官场生活,过亲近自然、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将自己的人生抱负与愿望都融情在了诗歌中,从而造就了他创作的诗歌充满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行路难》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他积极入世,凭着自身的才华被唐玄宗召入京城,可入京之后,由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遭受了权臣的排挤,再加上此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疏于政治,李白郁郁不得志,最终被迫离开长安。《行路难》系列三首诗歌便是在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所作,尽管此时的他充满了苦闷抑郁之情,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其浓厚的浪漫气息。
1.大胆夸张的想象、巧妙的比喻
作为一位极具浪漫气息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有着许多大胆夸张、奇幻瑰丽的想象。《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时的李白遭遇仕途不顺,心中难免悲愤。面对朋友的盛情款待,此时的他却心绪茫然,并将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想象成结满了冰的黄河,堆满了雪的太行山。他也借“冰塞川”“雪满山”来巧妙地比喻自己的人生道路遭遇了阻碍,遇到了挫折。在《行路难·其二》的第一句中,他肆意想象,将自己人生的道路比喻得像青天一样宽广,却找不到出路的无奈来形容自己遭受挫折后的茫然无措。这些匪夷所思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再加上使用冰川、雪山、云帆等等这些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增强了其诗歌的画面感,不仅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即使遭受了挫折,但仍保持着宽广的胸襟、浪漫的诗性。
2.善用典故,抒发情感
善用典故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加强意境,增强画面感,使读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
李白在三首《行路难》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传说吕尚(姜太公)垂钓于磻溪,在八十岁时才得遇周文王,一展抱负;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此时,李白正心境茫然,郁郁不得志,忽然他想到了“吕尚”“伊尹”两位人物,恰好借用他们的事迹来表现此时自己的遭遇,又借用此典故来鼓舞自己,增强信心。
在《行路难·其二》中,李白更是大量使用典故。他借用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却觉得孟尝君不够重视自己,便采取“弹剑作歌”的方式来获得重用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没有受到权贵的重视,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之情,并希望以此引起统治者的关注。随后,李白借用“韩信被淮阴市人嘲笑”和“贾谊因才华出众被公卿大臣嫉妒”的故事典故来表现李白在长安任职时期遭遇的嘲笑和辱骂,也表达了自己虽满腹才华却遭人妒忌的现实环境。随后李白更是引用燕昭王为了国家富强,在易水边修建黄金台,招揽贤士,重用郭隗、剧辛、乐毅等人的典故,表明了国家有一位明君的重要性。并且用燕昭王与大臣之间以礼相待、相互信任的关系来讽刺此时的唐玄宗昏庸无能,疏于朝政,没有真正的求贤之心,使得他不受重用,抱负也得不得到施展。李白在《行路难·其二》中使用如此多的典故,自比古人,主要是为了揭露此时的唐王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以及自己不受重视的愤懑之情。
《行路难·其三》中也是用典频繁,但此时李白的心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李白借用许由、伯夷和叔齐的事迹来告诫世人要含光混世,不要在乎虚名。李白还借用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等人功成身故的典故来告诫世人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否则将遭受祸患。他主张要学吴中张翰,做一个旷达自由的人,这也与李白的人生态度相符合。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典故评价分析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心情,弃世隐居不合他意,功成身殒又太险恶。两种矛盾的思想让他深感无奈,只得接受不被重用的现实,借酒消愁。
李白在三首《行路难》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同古人自比,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也使得其诗歌更具表现力,让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他所抒发的情感。
3.失意后积极乐观与旷达的心境
李白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情感表达豪迈激昂。李白作诗,长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微世独立的人格力量。[3]这种自信乐观的处世态度使他的创作充满了进取精神,也是对他的创作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最好的解释。
长年的游侠生活养成了李白胸襟开阔、洒脱不羁的性格,这让他即使在遭遇挫折后仍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行路难·其一》中,尽管此时的他心境茫然,但他仍有“拔剑”的勇气,勇于向挫折发起挑战,这体现了他的自信。随后借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仍对仕途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终有一日能够被委以重任,有所作为。尤其是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想象着自己终有一日会驾驭着长风、挂上云帆,冲破万千阻碍。此句气势如虹,声势浩大,完全不像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挫折之后的人能够创作出的诗句。此句诗不仅展现了他的宏伟理想,还将其乐观积极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随性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也使得他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忘保持着一颗旷达淡泊的心。李白在前两首《行路难》中抒发了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己对没有受到重用的愤懑与不满的情绪之后,情绪也渐渐归于平静。因此,他在第三首诗中,借用吴中张翰的典故来表达了自己旷达的心境。“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被称为“酒仙”,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他凭着一杯酒来消解自己的愁绪,忘掉俗尘往事,抛弃功名利禄,随性而为,及时行乐,让他回归了淡泊,远离了失意与惆怅。这种旷达淡泊的理想表达,仍然饱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元素。
结语
作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魅力。他的诗歌有着神奇的艺术感染力,变幻莫测的想象、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慷慨激昂的语言文字,使得他的诗歌始终有一种崇高感。读他的诗句,我们始终能被他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更是感受了无数人,许多人将其作为“座右铭”激励人生。他那不受约束、追求个性独立的性格,使得其诗风狂放不羁、浪漫飘逸的浪漫主义特色,吸引了后世诸多诗人,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