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多重角色

2022-02-1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师

黄 慧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0)

引言

教师角色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介入以及教育教学环境的急速变化,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教师们猝不及防地被“卷入”到“角色混乱”的尴尬境地。他们在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徘徊、挣扎,努力保持着平衡,积极适应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践行教育理念,完成相应教学目标。但是,面对人们不断提高的期待以及社会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又时常对教育现实感到困惑不已,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感到迷茫。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来适应社会要求,符合人们对他们的期待?本文试图从教师角色的含义出发,并在此基础上谈谈教师具体应该扮演的角色,以此来表达笔者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职业的社会要求和期望必然转化为对教师角色的规定。所谓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特定地位,所拥有的特定身份,它客观地规定了教师的活动范围、应当承担的义务,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所特定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特点作了分类描述,这让我们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霍宜尔在《教师角色》一书中指出,教师应扮演“教学的专业角色”,是学科的专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专业态度;并应扮演“领导角色”,以合宜的领导方式及其领导能力,促使教学的成功[1]。社会学家比德尔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指教师在教师角色特有的工作环境中,即在课堂上的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即教师们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2]。而中国的教育研究者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将教师的基本角色划分为教员角色、领导者角色、青少年朋友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和为人榜样者角色[3]。王莉颖则提出,教师角色的显性定位是教育者,教师角色的隐性定位是学习者,教师角色的本质定位是创造者[4]。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可以说众说纷纭,各有其说。这些研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这样的角色定位已不能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新课程的实施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材选择与开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就要求教师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换,给自己的角色进行恰当定位。

二、教师的多重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教师需要扮演众多的角色,它已成为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需要协调好多重角色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教师必然要担当其促进学生学习地重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当扮演好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把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担当“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量的关心。

2.言传身教的示范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但承担着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而且还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示范者的角色。教师要担当学生示范者是指教师要给学生的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准则的表现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教师必须具有比较高贵的道德品格,是学生仿照的表率。因此,教师也往往被人们誉为是“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可塑性强,易受自己所亲近且信任的师长的影响。在他们成长的进程中,仿照学习是他们的一种主要学习形式,教师就是学生认同与仿照的主要对象,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成心无心地要向教师学习;另外,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赖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有威信的,他们往往把自己尊重与爱戴的教师视为仿照的表率,这是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学生相信教师教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们乐于同意来自教师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整个教育情境中,教师的仪表体态、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面貌衣饰等等都对学生起着专门大的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比喻成“大理石”的雕塑家,其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在各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

3.严格的管理者

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班级是学校中主要的基层组织。教师同意学校的委托,在班级内施加有权威性的影响,承担着领导行为。教师作为学生班级的领导者,应有计划地去培育班集体,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使学生自觉地同意管理,增强自我管理并踊跃参与班级管理。作为纪律的执行者,教师不但要传递社会的价值系统,而且还要依此评价学生的行为正确与否。教师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生守则,帮助学生形成“律己”的适应和控制能力。教师要擅长和学生一路安排学习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进展他们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个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集体中的某些因素会鼓励学生学习,学生在精神振奋和团结一致的集体里学习比在涣散的集体里学习会更有效。因此,作为管理者,教师还应该增进学生彼此的了解、信赖,调节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具有一些权利。例如,奖励与惩罚的权利,维持教学秩序的权利,安排班级活动的权利等等。权利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利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对各种权利的运用应顾及学生身心进展的不同,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教师的领导方式本身也会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对权利利用适当,才能发挥正常的管理作用。教师在利用权利时,要切忌“以权压人”“命令主义”“专制高压”等不妥的管理偏向。

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使青少年学生面临过去几代人均未遭遇过的心理压力、心理冲突和困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轻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家长高度重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维护者,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不仅要排除学生心理的苦恼,解决其心理“病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组织管理工作中,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减少每个学生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5.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在这开放的社会中,教师与社会、家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走出校门,主动争取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教师应成为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者、协调者,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此外,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之间必须通力合作,这也是新课程给教师提出的一条重要要求。只有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促进成长。教师应该明白,在新课程背景下,与自己工作环境有关的各方面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6.课程资源的管理者和发掘者

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有助于学生发展,可以进入课堂的各种资源。现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除了课本外,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都成了知识获取的渠道,面对这些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学习资源如何选取适合学生使用的知识资料,这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优化组合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资源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新课程提倡开放式学习,教师在选择学习资源时要综合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学情,同时依靠自身雄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去判断、挑选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适合学生思维特点,能够促进学生阶段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资源,学生通过应用这些资源,夯实基础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引进课堂,让它们成为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这些乡土资源,联系实际,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受乡情,提高探究知识的兴趣。社会资源不是课程本身,这些资源不会主动进人教学领域,教师要去捕捉、创造课程资源,还要对其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也可以进行转换和创新,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非常有限,有时不足以支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为了说明问题还要选取适当的材料进行补充,但是材料太多又容易成为学生的负担。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就要精心备课,优化教材。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标,先将教材内容打乱,再重新整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不同学科之间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使教材变得灵活。在备课时,教师可以以材料为主,由浅入深,层层探究;也可以以线索为主,构筑思维导图。这些方法都可以在有限的吋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7.终身学习者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教师传统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正受到挑战。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着的河,是喷涌而出的甘泉。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叶澜等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5]。由此观之,教师的每个阶段都在不断丰富自己,更新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符合社会要求和人们的期待,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身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扮演好自身的多重角色。教师要积极使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从讲授者的身份蜕变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言传身教的示范者、严格的管理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课程资源的管理者和发掘者以及终生学习者。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最美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教师如何说课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