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2-02-14王群贺
王群贺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大学生是主力军,其比例还在逐年增长[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又可带来风险。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网络安全认知,识别网络认知能力较弱和自控能力差,导致网络诈骗、网络成瘾、网恋以及网络暴力等常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因此,本文旨在总结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的因素,采取积极措施,降低网络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安全防范意识差,阅历较浅
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两个相对安全、封闭的环境中,未触及社会。在这个“无形无质”、缺乏直观性的网络社会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对网络危险的洞察力和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较差,这就给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他们常常利用互联网的不可触及性,将那些天真、善良的大学生作为犯罪目标,实施不法行为。比如,犯罪分子通过网上的社交网站散布小额信贷信息,引诱大学生放贷,以看似诱人的条件引诱那些急需用钱的大学生,以看似“无息贷款”掩盖“巨息目的”,以巨额诈骗掩盖其非法目的。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在贷款之初就诱使大学生填写有关资料信息,甚至获得极为隐秘的资料信息以达到贷款的要求,当学生无力偿还高额利息时,便会利用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恐吓。也有一些诈骗是利用非法手段,窃取大学生的社会网络账号,然后冒充学生给朋友发贷款,以此来骗取金钱。大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面对某些潜在的风险会缺少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特别是那些因为贪图虚荣而急需金钱的学生,很容易陷入圈套中,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大学生在网上的社交网站上进行“约会”“交友”等,而网络对犯罪嫌疑人的隐藏功能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受害的危险。
(2)自制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较大,同时自身精神与物质需求愈来愈多,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感和失落感时,容易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绪,如摔东西发泄、与人争吵及斗殴;而当获得巨大的满足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愉悦感,如自我感觉良好或骄傲感;但由于自我感觉良好,又导致在失望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样的情绪特点,使得大学生将一部分情感寄托于网络之上,有的还将不良情绪在网络上发泄,这就产生了大学生在网络上辱骂他人、制造传播谣言等行为。
(3)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在大学生已经拥有相关风险知识和风险经历的前提下,即使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存在风险,却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有自信可以应付风险后果。例如对于在网络上泄露个人信息,不同的大学生对于泄露个人信息带来的后果有不同的认识,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会被有心人利用”“会频繁的收到电话和短信骚扰”“可能会接到电话诈骗”,因此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而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却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也仅仅是多几个电话和短信骚扰”、电话和短信诈骗“我们这个年纪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来了”,认为不必过分苛求个人信息保护,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后果不以为意。大学生怀有的这种心理干扰了大学生对于网络风险的判断,阻碍了其网络安全认知能力的提升。
2.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可以丰富安全风险知识,家庭成员的遭遇可以丰富安全风险经历,家庭成员的认知影响着前两者的强弱程度。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对网络风险要有足够的认知,如果父母对网络风险认知度不够高,就不足以抑制大学生的侥幸心理。例如“父母经常给我发拼多多的链接,让我填写电话地址凑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对个人信息泄露没有足够的认知,即使孩子了解到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重要性,也不可能避免风险。因此,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也要使父母多关心大学生,可以让父母配合学校共同参与教育,让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
(2)学校因素
高校开设的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高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相关宣传活动,课堂授课时老师提及的网络安全相关内容,辅导员的提醒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到网络风险知识和风险经历,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上理解网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漏洞,了解网络行为带来风险的原理,从而能够显著的提升计算机专业群体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认知。学校和社会对于大学生侥幸心理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一些有较大危害的网络风险的重视,如学校对于校园网贷、网络传销和电信诈骗等网络风险非常重视。一般来说学校越强调相关风险的危害,越能够打消大学生对相关网络活动怀有的侥幸心理,进而提升大学生在这些风险领域的认知能力。因此,在日后的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应发挥高校的教育主体作用,革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内容,加深网络安全知识与多学科的融合教育,其次,要多举办一些有吸引力和创意的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的提醒和遭遇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风险的认知,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接触最广泛的群体,信息在同辈群体中传播也更便捷顺畅,因而在实地调研中,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所学到的网络安全知识比前两者更多。对于同辈群体因素提升策略的建议是,因为同辈群体是大学生的群体的集合,只要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了更好的认知教育,同辈群体就会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进步氛围,激励大学生之问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提升。
(4)社会因素
社会上网络安全相关宣传活动,一些社会企业例如网络运营商公司的短信提醒、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信用卡诈骗的相关警示都能够让大学生学到相关风险知识。例如,很多在银行办理过银行卡的学生定期会收到银行的支付安全提醒短信。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侥幸心理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上对于一些网络风险的打击力和关注度[2]。例如,对于网络诈骗和网贷风险的宣传力度,会提高大学生对于相关风险的重视程度。因此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社会因素方面的建议是,政府应该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效益,强化各种社会资本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加大对一些高风险高危害的网络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防止大学生重蹈覆辙。
(5)网络因素
网络工具如电脑软件和手机app的提醒服务,网络舆论中网络相关风险知识的传播,都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到哪些网络行为可能存在风险。此外由于网络固有的环境风险的影响,当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触发了网络环境中的潜在风险,给自身带来了困扰或损失,从而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相应网络行为的安全认知。对于网络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侥幸心理的作用,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对一些风险案例的传播和解读,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了解认识,另一方面是大当学生因为侥幸心理作用引发了风险,就会抑制大学生以往怀有的侥幸心理。因此,应注重净化网络信息,以便发挥网络正确的宣传教育作用,开放更多的网络学习渠道;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多开放一些网络知识宣传渠道,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的意义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解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又要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对于虚拟世界的好奇心很强,但由于对网络的认识不够透彻,对网络道德素质的欠缺,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落入“网络陷阱”,所以,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以应对网上的诱惑;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规范。网络安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网络技术素质和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的新世纪大学生。
2.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对于建设法治校园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对高校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虚拟化,一些大学生才会把自己的道德规范放得很低,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和谐校园的建设都是不利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卫意识,促进学校的法制建设。加强校园法制建设,必须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协作,构建高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以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3.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网络空间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网上道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建设、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有许多的需求和举措,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而作出的。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增强对网络分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的对策
1.高校提高网络安全认知教育质量
高校是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要阵地,应当重视对网络安全的教育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网络安全发展现状,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3]。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从选择、设计、施教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审慎的管理,确保网络安全的实施,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属性以及在网络安全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需要,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建设。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讨论网络安全最前沿态势,鼓励高校教师采用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网络安全课程,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最后,把网络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相结合,完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把网络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4]。
2.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可以提升学生们在网络生活中的幸福感和舒适感,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文化素养。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就必须建立严谨的学风,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减少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监控,应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结合现实,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监控体系[5]。在实施网络安全教育时,应先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时间,并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将网络道德知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传达给学生。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保护。
3.完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和规划
为了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认知,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和教育,扩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范围,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6]。首先,明确发布网络信息的法律底线,设置信息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坚决抵制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侵扰,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诈骗、谣言,营造无污染的网络环境。其次,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为网络安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技术手段对海量化的网络信息实施过滤、筛选、改造、剔除,净化网络世界,还网络空间一片净土,更为网络安全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一片沃土[7]。最后,可以设置国家网络安全教育专业网站和国家网络安全教育综艺节目,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在做好网络信息监管的同时,利用大学生欣然接受的媒介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网络安全教育的知识,提高网络修养,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真正达到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
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大学生在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道德水平,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学生的网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