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
2022-02-14娄爱丽
娄爱丽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教研室 河南平顶山 467000)
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们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再加上教育改革提出应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学校和教师更应对《劳动与技术》教学引起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各个环节贯彻劳动技能教学,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劳动的意义,在之后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以促进其将来的长远发展。
一、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现状
1.家长过度溺爱
伴随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家中的家务由家长独揽,不舍得让孩子共同参与到劳动中,导致很多学生连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都没有掌握。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还不会自己整理书包、床铺,将来学生升入初中后可能会离开父母在学校住宿,缺乏自理能力必然会让学生倍感困难。另外,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必然会使用一些工具来进行动手实践,如刻刀、剪刀等,而在家长的眼中这些工具会威胁到学生的安全,为此一些家长会向教师提出尽量不使用这类工具进行教学,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开展[1]。
2.学生劳动机会少
如今学校和教师比较注重文化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应付各种考试,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侧重点均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上,未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学习充斥,很少有参与劳动的机会,更不要说学习劳动技能了。另外,如今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概念的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只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未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无法理解劳动的意义,久而久之。会削弱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3.学校及教师未予以重视
如今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开设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并不是由职业技能教师授课,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顾教学。并且很多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只会组织大扫除、植树等活动,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极少,这会让学生认为劳动是可有可无的,无法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丧失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不会自己完成教师布置的劳动作业,而是让家长完成,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2]。
二、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一方面来讲,小学阶段的各科教育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劳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落实“五育并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学会生活。从另一方面来讲,劳动与技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小就热爱劳动,积极学习劳动技能,领悟“劳动最光荣”的内涵,进而感受劳动的意义[3]。
三、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的策略
1.实现趣味教学,调动劳动兴趣
学生只有对劳动充满兴趣,主动投入到劳动中学习相关知识与劳动技能。因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来展开趣味教学,进而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五一假期期间,教师就可以节日为主题设计趣味性劳动活动。教师可设置“创意美食活动”“劳动最光荣”等主题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开展亲子美食活动活动,并拍下视频和图片,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将几个学生的家长组建一个微信小组,视频完成美食竞赛活动,这样的劳动活动既具有趣味性。再如,在“劳动最光荣”的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到户外参与劳动活动拍摄,拍摄每一个劳动的瞬间,增加学生的劳动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趣味性。在这种充满竞争、宽松的劳动氛围中,学生对于劳动产生的兴趣会更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2.创设劳动环境,丰富劳动形式
现如今,很多小学生没有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更不会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基于此,教师应创设积极劳动的课堂环境,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劳动形式,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教学活动,如可以围绕我国传统节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劳动的意义。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到相应的传统文化,掌握劳动技能[4]。
例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我们可在这一天中开展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均有传统的文化背景,具有传承和发扬的意义。而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最常见的活动,教师提前一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如叶子、糯米、绳子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对“端午节”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包括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典故、自己的端午节经历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端午节的了解更加深入。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包粽子的动画视频,将包粽子的过程进行分解,如清洗粽叶,将糯米泡在水中,将米放在叶子上,介入葡萄干、红枣等配料,然后包严捆好,并放在锅里蒸煮。在蒸煮的过程中要描述蒸煮的过程,如火候、蒸煮几分钟等。学生观看完以后,对于包粽子的流程已经基本了解,然后再将包粽子的材料分成几个份,分小组让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会出现包不住米、捆绑不好等情况,教师及时引导。通过包粽子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悟包粽子劳动的意义,知晓自己常吃的粽子也经历了非常辛苦的过程才包成。
3.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劳动意义
在对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养时,教师应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经常思考,让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掌握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参与劳动并解决遇到的困难。如此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5]。另外,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劳动与技术》课程时,教师会教授到关于“植树”的一些知识,在教授这些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感受植树的过程,通过实际的植树劳动来了解植树需要注意的事项,应该浇多少水,培多少土,应该怎么保护根系等。如条件不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校园中种花、种草等,通过这些小型的种植活动,让学生感受种植的快乐,看着自己亲自种植的花朵茁壮成长,学生会非常有成就感。为了增加种植的趣味性,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给自己的植物取一个名字,并与同学交流自己劳动的技巧,如我种植小树时怎么保护小树的叶子,在浇花时选择什么时间最好等。需注意的是,交流劳动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不能忽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具有劳动的责任感,更容易体会劳动的意义。最为主要的是,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素养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自理能力
(1)日常做起,学习劳动技能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日轮流做值日,打扫教室的卫生,对于没有打扫经验的学生来讲,不仅会耗费更多的时间,还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劳动技能,指导他们如何扫地才能将地面打扫干净:首先,由几名学生组成值日小组,分工安排自己的任务,如扫地、移开桌椅等;其次,在扫地过程中应以从前往后的顺序打扫,先将椅子移走再清扫出课桌下的垃圾[6];最后,将所有垃圾扫到一起扫入簸箕中倒进垃圾桶,由负责倒垃圾的学生将垃圾倒掉,其他学生整理打扫的工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劳动技能较强的学生帮助和带动劳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以促进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提高。
(2)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安排劳动竞赛:“我系鞋带最快”“我的抽屉最整洁”等;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中开展劳动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以“我的抽屉最整洁”活动为例,教师需要在竞赛开始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划分物品的种类,并整洁的收纳在抽屉中,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每日检查,抽屉整洁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加分,一周内评分最高的小组获胜。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3)布置作业,培养劳动习惯
小学生自主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布置一些劳动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强劳动技能,进而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教师可以让家长将孩子完成劳动作业的情况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上传至班级群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每月总结出完成情况最佳的几名学生进行奖励,并评选“劳动标兵”,鼓励其他学生向“劳动标兵”学习[7]。
(4)课堂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需要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我是校园小园丁”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身为小园丁应该做什么,如给花草浇水、除草、施肥等,并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种植的花草树木,让学生学会如何护理花草,然后组织学生在校园中参与劳动,在学习花草养护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5.家长积极配合,共促技能培养
(1)重视技能勤指导
对于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教师应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告诉孩子有哪些家务是他可以做的,并由家长先进行示范,再对孩子进行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可以推动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如在吃饭时让孩子端菜、摆放餐具,和父母一起收拾桌子、洗碗等。教师应告知家长应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劳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如此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目的。例如,有些学生的房间一直都是由父母整理,自己不会收拾房间,东西摆放十分杂乱,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叠被子、将东西摆放整齐,并定期与孩子共同收拾房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适当放手不包揽
“溺爱”是很多家长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尤其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在祖辈照顾下长大的孩子,更缺乏劳动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没有给孩子独立的劳动机会,大包大揽各种家务,对孩子劳动的过程指手画脚,让孩子逐步失去了劳动的兴趣。针对此种情况,家长要具有适度放手的想法,在家中多给孩子提供放手的机会,不插手孩子的一些劳动,如自己洗手绢、小袜子、扫地、拿碗筷等,在扫地的过程中也许孩子不会扫得很干净,但是想帮助父母分担劳动的心是非常可贵的,家长要进行鼓励;在拿碗筷时,如果孩子打碎了碗,家长要以关心为主看孩子有无伤害到自己,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没关系,你只要没受伤就好,以后会做得更好”等,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劳动过程中各种意外情况,切勿打消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3)多方鼓励促养成
《劳动与技术》教学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但是培养这项习惯不是在一两节课程中就能实现的,教师还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劳动与技术》的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劳动活动。如教师在班级群中公开的夸赞某个学生做得非常好,在班集体面前赞扬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
在学校和家庭中开展劳动活动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如打扫社区内的卫生、当“小环卫工”、当劳动志愿者等,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一颗“公益心”,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此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取得更多的收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养势在必行,学校和教师应对此学科予以更高的重视。教师应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参与劳动充满热情,进而带领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在实践中落实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