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22-02-14杨韵锡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幼儿

杨韵锡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嘉顿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1446)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教育中起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它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备早期性与奠基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天然的早期优势。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是“人之初”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有名的“狼孩”事件,我们可以认识到其意义。狼孩的行为动作、生活习性和狼完全一样,这是由于狼孩错过了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和童年期,以致其即便回到社会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也很难恢复人性。由此可见,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备全面性和广泛性

其广泛与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是融合在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它的内容极其广泛、丰富。凡是与人、人生有关的一切知识,如学习吃奶、吃饭、走路、穿衣到学习伦理规范、社会知识、文明习惯、自然知识、生存技能等内容都是从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中习得的。家庭教育远远超过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所涉及的范围。此外,家庭教育又是十分普遍的,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在一个社会中,只要有家庭,只要有孩子,就必然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所有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从婴幼儿到成长长大的过程,其间,父母所给予的教育是全面而又广泛的。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备自然性与随机性

家长是儿童天然的老师,家庭是儿童的天然学校。家庭教育渗入儿童的一日生活中,通过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交往活动、言谈举止、对人待物、日常家务等得到实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伴随着自然生活的教育。此外,家庭教育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其具备随机性。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教材,更没有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职教师,也没有对教育方法、方式严格、明确地规定和对教育结果专门的检查与评定。其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限制的特性,使其具备了自然性与随机性。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与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可以十分灵活地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教育正是在生活中随时进行的。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备亲情性与权威性

家庭教育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这种天然的情感联系是其他任何教育不具备的。家长们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他们的爱是伟大无私的。正因为有了血缘关系,才有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和依恋,这种关系是有别于幼儿与老师或其他任何人的。在孩子心中,家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十分敬重家长,期望获得家长的表扬,并能自觉地服从家长的管教,这种特殊的权威性使得家庭教育往往具有强大的感染与号召力。

(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备持久性和连续性

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为稳定,无论是孩子升学或是更换学校,家庭教育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风格,家庭生活的环境也都不会改变。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这种持续稳定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家长全面、细致、系统、深入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此外,家庭教育的效果是长期起作用的。从我们成长的过程可以证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从小形成的习惯,大部分至今还保留在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中。

(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备差异性和继承性

每个不同的家庭,都具备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并形成不同的孩子个性,因此其具备差异性。然而家庭教育又决定于家长的素质、生活氛围、儿童发展特点等。家庭教育有其针对性,是一个家长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的;家教传统和家风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它具备继承性。例如钱学森所在的钱家,几十年间,由于优良的家风,培养出了一大批对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人文学者。这和家庭教育的风格有密切关系。

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幼儿各方面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必须从学前儿童阶段开始,无数事实也说明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与帮助。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于从每一细微之处塑造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的个性;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全面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寄予了无限期望。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儿童教育大力重视,早期教育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家长们日益认识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我国掀起了空前的“早期家庭教育的热潮”。与此同时,各种家庭教育指导用书、杂志层出不穷;家长学校和家教经验交流会在各地兴办;家教咨询机构以及各类家庭教育网站出现,使我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当前仍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和对儿童身心特征的认识不足,以致大多数家长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还处于一种“盲目追流”“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的教育意识仍处于自发的、朴素的、非理性的初级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儿童观落后

家庭教育工作者李跃儿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家长”: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家长,这种家庭里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三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的家长,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她通俗地表述揭示了我国家长的现状。目前,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教育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许多家长仍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缺乏了解,对教育科学认知不足,以致把孩子当成他们的附属品,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让孩子服从于家长,按照家长设计的“蓝图”成长。再加上目前媒体网络对“天才教育”等的大力宣传,致使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超越儿童心理成长的“拔苗助长”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四五岁的孩子都不再有星期天。

(二)教育目标失衡

1.期望过高

我国95%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读硕士”“攻博士”“出国深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从事脑力研究,成为技术型、知识型和专家型的人才。家长这种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显然与现阶段经济水平提供的可能及社会人才的要求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父母对子女过高的心理预期、对孩子过早的定向等,都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2.“智力中心主义”

中国传统的“成龙”情结、“智力第一”的思想,导致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就已出现严重的“智力中心主义”。狭隘的教育目标抹去了儿童本是充满欢乐的童年,所替代的是机械地背诵、枯燥地认字、书写、珠心算等,这等等的一切都导致孩子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如入学后“厌学”“逃学”,显然这样的结果与家长当时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智力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出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与他人很好相处,给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3.重“身”轻“心”

学前儿童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照顾,导致部分父母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投放在儿童的生活照料和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一味地满足孩子吃、穿上,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认为孩子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无须过分关注,才从而导致了过分专注儿童的身体成长而忽略了其心理的成长。

(三)教育方式不科学

1.不恰当的教养态度

一些年轻的父母过分专注自己的工作,将幼小的儿童交给老人抚养,这种“教养分离”使孩子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再回到父母身边时,在与孩子相处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才是重要的,而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严重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2.极端的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现今多数独生子女家长教育孩子时有娇、惯、松、纵、溺的现象,他们对孩子过分专注、过分照顾、迁就、纵容。而有的家长则过分专制,限制孩子的行动,采取吓、骂、打的方式。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得家庭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四)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

自幼儿进入托幼机构起,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任务,需要相互配合,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但目前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道德教育上,教师与家长不一致,造成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教师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家长则让孩子死记硬背;教师主张孩子自由发展,而家长则从自己意愿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等等,双方从教育目标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存在偏差,导致教育力的衰弱。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二)复杂性

首先,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义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亲情性

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程度的制约。孩子年龄越小,情感越多变,对父母越依恋,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越显著。

(四)生活性

由于幼儿思维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是从生活中学习的,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

(五)细致性

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

(六)权威性

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身体方面各种需求的满足都不得不依附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七)个体性

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相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一)教育观的更新

1.“双向互动”与“共同成长”的观念

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和儿童的行为,包括对家长教育行为的反应也反之影响着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有时是由家长的行为起动的,有时是由子女的行为起动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根据子女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进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向子女学习。家庭教育指导是家长与指导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共担指导者,共同成长。

2.“小太阳”与“大太阳”

成人围着孩子转的“小太阳”现象,被认为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但“小太阳”现象只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表面现象,并不表明中国家长倾向“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恰恰相反,更多的情况是:成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前进。“大太阳”现象是问题的实质。“大太阳”现象才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父母应当认清教育目的的实质。

3.“终身学习”的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并不是天生的老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随着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升中学,家长需要不断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任务和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家长需要不断转变观念、改进行为,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变化,家长需要不断调整与子女的关系。总之,家长需要“终身学习”。

4.“服务家长”的观念

从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看,我们要在“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服务”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服务”的基础上,向“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服务”发展。从与家长的关系上看,学校教师,不应该是“教育家长”,也不纯粹是“指导家长”,而应该是“服务家长”,使家长得到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教养方式。

5.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其感受到学校教育目标,使其从参与者上升为指导者,从而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应该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其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并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对家长的要求

1.重视家庭教育,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注意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

2.不断充实自我,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正面教育。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切勿包办代替。

3.树立优良家风,建立民主、平等互重的和谐家族关系。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对孩子既不要娇惯溺爱,也不要简单粗暴。

4.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孩子的个性与兴趣,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5.加强与托幼园所的联系,做到家园公育。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1.健康教育

(1)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按时睡眠、按时起床、安静入睡、睡姿正确,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

(2)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服装整洁和环境整洁,坐姿、站姿、行姿、阅读和画画姿势正确。

(3)激发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情绪愉快,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帮助儿童掌握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如: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如何自我保护,不动电源、电插座、不玩火,外出不随便离开成人,遇到紧急情况能想办法求助等)。

(6)及时帮儿童体检与预防接种,鼓励孩子不怕打针吃药。

2.品德行为教育与培养

(1)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培养儿童诚实、勇敢、勤俭等品德行为。

(2)教育孩子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关心他人,爱父母、爱老师、尊敬老人。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

(3)启迪自主意识,培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4)培养孩子做事有责任心,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5)教育孩子爱惜公物,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

(6)做错了事能承认并努力改正。

3.智力培养

(1)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与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好学、爱问的积极态度。

(2)引导孩子专心听别人讲话,愿意表达自己所想、所做、所见的事,理解日常生活用语、培养语言能力。

(3)引导孩子观察周围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发展变化,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4)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并引导和鼓励孩子参与讲述,指导幼儿独自翻阅画册、图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5)向孩子提供适量的、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玩具、材料开展游戏,并尽可能抽时间与孩子一起玩,寓教于嬉。

4.审美教育

(1)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

(2)多带孩子参观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博物馆、风景名胜等,开阔幼儿眼界,培养美好情感。

(3)引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与可理解的文艺作品,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4)鼓励孩子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