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022-02-14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高职

冯 莹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既是高校为党育人目标的要求,也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需要。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奋力拼搏、披荆斩棘,创造出无数伟大奇迹的过程中凝练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既具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包含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情感感染力和实践推动力。

(一)红色文化充分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思想觉醒与砥砺奋斗,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抛头颅洒热血,用爱国情怀书写了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华必用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屈辱已成过去,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已成过去。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进行改革创新的奋斗征程,春天的故事唱响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富起来,国家综合实力获得巨大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红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突出表现,但究其内核始终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习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红色文化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其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既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又是引领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向导,能够在多元化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良好风尚。青年学生正处于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好奇又懵懂,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特别是以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为主要表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多种渠道悄然潜伏于青年周围,使青少年产生“精致利己主义”“躺平”“摆烂”等思想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丰富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消解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同时,积极引导和激励青年,以科学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思潮。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文化是助力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技术,进一步提出了终身学习等职业要求。我国政府在深刻研判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现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推进制造强国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与本科院校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多元创新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工科类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与机械制造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课程内容综合性要求高,实践操作性较强。在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专业能力的教学之外,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还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工匠精神等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

因此,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前辈艰苦奋斗、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红色基因,提升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

(二)红色文化是提升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

目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用人单位在考查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精神等综合素质。当前高职机械制造类学生综合素质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大学生是国家经济日益繁荣时代背景下的“00后”,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面对困难不善于总结归纳,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第二,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男生较多,他们虽然关注机械制造相关产业发展,但缺乏耐心,仅有碎片化的知识储备,还未能形成系统且具有逻辑体系的认知,对专业背景认识不足,缺乏专业自信心。

第三,高职大学生通过初中、高中的学习及多年德育教育和媒体的宣传,对思想政治等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价值观整体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但由于学习能力及年龄阅历的限制,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法全面辩证地进行分析,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对科学的人生理想追求和中国精神引领行动存在困惑。

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能够深入体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仅用几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奇迹,从而增强了学生建设制造强国的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升高职机械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色文化是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

红色文化就理论自信而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创新之中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完善。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全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

红色文化就制度自信而言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近代以来,先烈们前仆后继地寻找救国之路,直到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在抵抗侵略、富国强民的道路上英勇前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用百年实践见证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创造了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又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为制度自信提供了实践证明和宏伟力量。

红色文化就道路自信而言是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生动诠释。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从挨打屈辱到屹立世界东方,成为让世界不容忽视的中国力量,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面对新的挑战,青年大学生应在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红色文化就文化自信而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为世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文化定力、形成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孕育新动能,释放新潜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的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专业课课程思政要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依托网络、课堂、实践基地三个平台,打造网上与网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融通的“多维立体”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模式,最终通过过程化考核,将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互联网+”打造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学生日常使用的QQ等即时通信软件、“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与“学习强国”等手机学习平台、“党史教育网”网络教育平台等融媒体资源引入教师备课、师生研讨和课后反馈答疑等环节,学生通过在线讲座、直播连线、团队vlog拍摄等方式,随时搜集素材开展线上交流,有效拓展教学时空,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

(二)科学创新课堂授课形式

1.转识成智,打造研究性教学路径。结合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特点,整体设计课程思政内容,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如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完成在制造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研究性任务,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由学生在课中进行汇报分享,总结分享机械制造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鼓励学生“自信地争夺中国制造的话语权”[5],思考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2.教师精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热点,将红色文化融汇课堂活动,通过寻找不同历史时期机械制造专业的榜样人物,挖掘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校内外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结合百年党史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运用任务驱动、主题讨论、案例分析、探究协作、理论讲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传统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3.紧贴时政,打造联动化教学机制。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针对学生专业实际,增加关联性案例,通过与行业榜样、企业专家的座谈会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形成与企业有效对接、与社会彼此支持的支撑体系,满足学生知识、认同、实践和成就需要。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构境说情,打造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挖掘机械制造行业特色,结合党史教育,嵌入特色红色文化教学案例。如抗战时期,无锡不幸沦陷,但党领导下的“江抗”队伍仍然与侵略者斗智斗勇,当年机械专业出身的革命青年王新民,怀抱救国热情投身地下革命工作,在极其危险和简陋的条件下在无锡县的东亭仓下建立了一个地下兵工厂,修理枪械并制造石地雷等武器。同样,身边的英雄事迹也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拉近榜样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做到以真实感人、以真情动人。校内实践基地,也可以增加红色文化元素的布置,创设一线工作环境,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2.课外践悟,开发红色实践基地。在学校自身实践资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劳动实践意识,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一方面,在地方红色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将勤劳、勇敢、创新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家国情怀,赋予教学亲和力和鲜活感。另一方面,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校可开发专业类红色教育基地。20世纪初就被称为中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的无锡,是中国民族装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学校可定期组织同学到无锡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和无锡柴油机厂等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过程考核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1.考核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增加红色文化知识与应用,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奠定基础。通过检验,反馈学生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感受,对案例选取、知识点结合、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修正和提升,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进步。

2.考核方式上,采用动态评价,有效避免学生考试至上的错误学习心态。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线上平台数据和线下记录相结合、课内表现和课外表现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的动态机制,最终实现知(提高认识)、情(陶冶情感)、意(锤炼意志)、行(培养行为)的统一,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追忆红色浪漫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