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认同与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调研
2023-01-31付洋洋
付洋洋 王 恒 徐 雪
(1.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2.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 100102)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截止到2021年年底,教育部先后批准了32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在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总体要求部分更是明确了“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主要目标[1]。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对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重大,是实现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关键一招”,也是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重要路径[2]。“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辩证统一的双重属性和类型特征决定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3]。然而,由于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还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分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如前所述,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类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与协同合作,而且受到来自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制约。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受到的冲击和损失最大,进而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有必要分析疫情前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的认同状况是否有所变化,以及产生了哪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与之适应和匹配的调整方向和培育路径。
一、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内涵及特色维度分析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认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专业特色内涵,在此基础上划分专业特色分析的各个维度,并据此进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认同状况的对比与评估分析。
(一)专业特色内涵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研究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专业特色内涵的界定和解读仍然多集中在以普通高校和应用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述中,虽然不同学者对专业特色内涵的表述并未统一,但对其本质的解读基本达成了共识。专业特色指某一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尤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凸显的特色,其对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办学声誉等具有重要意义[4]。而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专业办学点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办出特色,以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5]。综上,专业特色的重点在于“特”,即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与众不同[6],至少应具备独特性、优质性和创新性三个特性。
(二)专业特色维度
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体现在多个方面。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从办学定位、治理水平、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办学经费九个方面对职业本科院校的学校和专业建设进行了明确的规定[7]。相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大学研究也对专业特色的构成维度进行了分析,如孔德兰[8]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化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王恒等[9]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应用型大学特色资源的类型进行了识别,归纳出包含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运行、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社会认同度、政产学研水平八个一级类目识别维度的特色资源认知体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拟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运行、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社会认同度、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八个维度对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特色认同状况进行对比与评估分析。
二、调研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职业本科教育典型专业——旅游管理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为国内第一批建立的旅游院校,在国内旅游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代表性,该专业不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还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旅游实践教学中心等优质校企合作办学资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其专业特色进行识别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有助于提升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的有效培育路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调研,设计开发了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个版本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运行、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社会认同度、产学研水平八个方面,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建议。此外,为进行更有效和动态化的监测,将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即分别对2019年与2022年开展的两次调研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加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认同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与回收。2019年回收企业问卷36份、教师问卷41份、毕业生问卷110份,其中,企业被调查人员中有33.3%为企业高管、66.7%为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部门主管;教师中职称为教授的占比29.2%、副教授占比41.6%、讲师占比29.2%。2022年回收企业问卷59份、教师问卷33份、毕业生问卷111份,其中,企业被调查人员中有62.7%为企业高管、37.3%为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部门主管;教师中职称为教授的占比18.2%、副教授占比51.5%、讲师占比30.3%。总体来看,两次调查的对象构成比例无显著差异。
(一)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通过SPSSAU对本次调研数据信度进行检验,企业、教师、毕业生三个版本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722、0.762和0.743,均大于0.7,说明数据信度质量较好,量表较为可靠。
2.效度分析。使用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效度验证,企业、教师、毕业生三个版本的问卷KMO值分别为0.709、0.759、0.721,介于0.7至0.8之间,问卷效度较好。
(二)专业特色认同状况分析
1.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认同度高,教师认同度明显低于企业和毕业生两方。办学理念主要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予以体现。本文所调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宽广知识、完善人格、旅游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企业、教师和毕业生三方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状况,可以从他们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认同度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1),2022年企业、教师、毕业生三方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认同度均值都在80%以上,说明整体而言,学院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三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度基本持平,但对办学定位的认同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92.15%下降为81.69%,尤其是教师群体认同度的降幅较大,由90.24%降到了75.76%。需要关注的是,在两次调查中,无论是对专业培养目标还是对办学定位的认同度,教师都居于末位,并且与企业和学生的评分有明显差距。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学校办学理念的确定和调整还未得到教师群体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作为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利益相关者,相较其他两方来说,教师对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和修订的意愿更强,且更具批判和反思精神。
表1 办学理念认同度对比
2.师资队伍。三方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教师群体自身认同状况不佳。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最为重要且核心的资源,尤其在职业本科教育中,教师素质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对比2022年与2019年的调查数据发现,企业、教师和毕业生对师资队伍满意度的认同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教师群体,从2019年的92.68%下降到了63.63%,在三方评价主体中认同度最低。满意度下降背后不仅表明教师群体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自我反省和检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学院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诉求,特别是师资培训、继续教育扶持政策和经费保障的短板与日益高涨的自我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
3.教学运行。教学配套设施满意度较高,课程设置有待调整与改进。教学运行状况通过教学设施和课程设置情况来体现,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条件满意度以及课程设置情况对其教学运行水平认同度进行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三方对教学与实践条件的满意度较高,其中达到比较满意及以上水平的在八成左右,与2019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该专业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实践两个方面均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条件,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需要。在课程设置评价方面,总体而言,学生满意度水平中等偏上,在75%左右,评价不佳多集中在课程与未来深造的关联度、课程与产业发展趋势的亲密度、课程与企业需求的相关性这三个方面;教师满意度水平偏低,普遍低于60%。除上述三个方面评价偏低外,三方对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程度、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合理程度以及课程的前沿性也缺乏广泛的认可度,上述问题也在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中得到了呼应和印证。这些都说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制约专业特色认同的重要因素,对职业本科教育而言,尤为如此。
4.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引领学科建设认同度较高,专业特色满意度存在差异。学科专业建设是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水平特色的重要体现。从旅游管理学科特色专业认同度以及专业特色满意度两个维度对比分析其学科专业建设水平。2022年的调查显示,企业、教师、毕业生三方一致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是该学科最具特色的专业,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并不显著,这与2019 年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在专业特色满意度方面,企业和毕业生满意度明显高于教师群体,三方满意度分别为83.05%、81.08%、66.67%,与2019年的数据相比,三方对专业特色的满意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毕业生的满意度增幅超过了10%。由此可见,专业建设和改革成果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有所提高。但与前面几个维度类似的是,教师群体的满意度仍旧最低,不到七成,这也体现出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教师对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和专业特色凝练方向还存在分歧,对建设目标的预期并不一致。这些问题都需在后续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予以解决。
5.教学管理。过程管理师生评价存在差异,实践教学管理认同度明显下降。教学管理是教学有序运行和专业建设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师生双方对不同类型课程和教学环节管理效果的评价来分析教学管理的认同状况,具体涉及课程学分管理、课程考试管理、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管理、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管理、实践课程设置与管理以及毕业实习管理六个方面。首先,从认同一致性来看,教师与学生均认为学位论文各环节的管理最为严格,效果最好;相反地,师生双方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水平和效果认同度明显下降。其次,从认同差异性来看,师生对课程管理效果的认同度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认同度较教师高出约10个百分点(表2)。由此可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出口”环节的管理要求较为严格,但过程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课程管理由于考核主客体角色差异而导致评价不一致属于客观偏差,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践课程和毕业实习管理水平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
表2 师生对教学重要环节的管理效果认同度对比
6.校园文化。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了解程度,总体文化认同度呈下降趋势。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体现在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10],它与学校的办学质量密不可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企业、教师和毕业生三方对调研专业所在学院校园文化的了解和认可情况分析,2022年数据显示,三方对校园文化认同水平差异明显:就校园文化了解程度而言,教师、毕业生、企业分别为81.82%、41.44%、33.89%,其中教师同企业和学生两方的比例差距较大,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特征;就校园文化的认可程度来看,则呈现出相反的状况,企业认同度最高,达到84.74%,毕业生次之,为72.07%,教师比例最低,仅占半数。与2019年相比,三方评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师生双方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降幅较大。总体来看,企业和毕业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度大大高于了解程度,这符合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也是校园文化传播外溢性的体现。但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和反思:其一,教师对校园文化了解程度的提升并未带来认同度的相应增加,这说明校园文化在内部利益相关者方面的传播方式和效果存在问题,有待检视和校正;其二,校园文化的总体认同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和物质层面文化的系统梳理和有效传播工作不足的警示。
7.社会认同度。毕业生社交和协作能力得到普遍认可,但综合能力素质评价有所下滑。毕业生行业评价是决定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社会认同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尺度。2022年,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口碑评价为比较好及非常好的比例占67.57%,较2019年的79.09%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具体能力和素质,通过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与素质评价调查发现(表3),在13个能力素质类型中,企业对学生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对学生的社交和团队协作能力最为认可,但对管理、创新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的认可度相对偏低。较之2019年,企业对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技能、学习能力等十个方面的评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同度有所下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继续提高。
表3 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评价
8.产学研一体化水平。产学研合作不足已是共识,产教融合紧密程度下降成为诱因。职业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本科教育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其功能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尤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调查从三方对课程与企业需求相关性、课程与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度、产学研合作水平以及产教融合程度四个方面的评价来综合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水平。统计结果显示(见表4),2022年,企业、教师和毕业生三方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均低于2019年。其中有关产学融合程度和产学研合作水平的评价降幅最为明显,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30%(教师方)。究其原因,专业在协调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对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研判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必须说明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产业和广大旅游企业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很多企业的信心严重受挫,这也直接波及相关联的旅游职业院校,使各方对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状况的评估和预期大幅缩水。
表4 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认同度对比
综合上述,由各维度分析可知,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较为鲜明,办学理念、教学与实践条件得到三方的普遍认可,但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此外,社会认同度和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评价不够乐观,亟待加强。
四、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培育路径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特色培育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我们需要认清现状、明确困难,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开辟道路。
(一)以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本科承载“传承”“创新”的使命,其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教育理念对创建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教育理念决定办学特色。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学校中标志性的实体,它是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总体风格,是在学校先进教育理念影响下形成的[11]。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联通社会和学校、联结学科与专业,着眼产业先进技术的人才链与创新链,以理念引领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新定位、强化产教融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为目标,以教学管理改革为基础,以高水平特色资源为保障,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元复合发展的路径,创设真实化育训结合的环境,建设符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框架和体系,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品牌,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12]。
(二)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契机,提升教学运行与管理水平
学校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职业本科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特色,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系统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系,推动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加快构建职业本科学校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质量标准体系的设计与开发要坚持高质量目标,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进行全局性谋划,结合学校现实条件和需求在机制、理念、内容上进行规划设计[13]。
(三)以“岗课赛证”为手段深化“三教改革”,推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建设和协同发展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机制。可见在国家层面,已把探索“岗课赛证”作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这也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方向[14]。在改革实践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及时更新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与行业企业的沟通指导下进行专业课教材开发;重视教师团队的专业理论和能力培训,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从而更好地塑造自身专业特色,推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建设和协同发展,达到提高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社会认同度的目的。
(四)以1+X证书试点带动课证融通为突破,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深度合作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给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15]。1+X证书制度涉及众多利益主体,职业本科院校作为该制度的实施主体,应抓住机遇、紧跟政策,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在于课证融通,即职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以1+X证书制度为指导,将X证书的考核内容、标准和原则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跳出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中由于过度追求科研而始终带有学术型普通高校影子的桎梏,探索出一条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
(五)以加强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互动为抓手,构建职业本科政产学研协同机制
职业本科学科专业建设涉及政府、社会、产业发展和院校自身等多个利益主体,要想达到最优效果需要构建职业本科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具有共生关系,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改革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配合。职业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坚持在政府主导和行业主推下发挥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主体作用,并在适应状态下形成互动的有效体系。第一,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安排与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当地区位因素,积极与区域内产业沟通交流,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建立灵活动态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以确保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第二,深入挖掘和利用区域产业资源,因此区域内产业和学校之间应建立起知识、资源的共享通道。企业和学校从员工互派、项目共研、平台共建等角度入手,构建基于各类产教融合的实体机构和工作机制,实现技术知识体系的共建共享[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