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2022-02-14刘荷敏
刘 箭,刘荷敏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1]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2020年11月,党中央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科学概念,这对于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播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立德树人、培育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历史使命。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是推进全民知法守法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文化自觉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
1.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筑牢我国法治建设的根基,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以来党遵循“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圭臬。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督促大学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真正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并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融汇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水平,培养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从根本上来说,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近代西方法治教育来看,法治的教化功能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影响极为重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这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积极向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厘清错误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外,“法治”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3.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校师生法治素养,积极营造依法治校、依法施教、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提升学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是全面贯穿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于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极度重要性。就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需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行动指南。
4.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把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凝聚力和亲和力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着若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培育有机结合,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同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和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体化,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恪守的基本原则
1.政治性原则。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需要。因此,必须立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核心内容,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让学生切实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并深刻阐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政治性原则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政治性原则作为最核心的原则。
2.创新性原则。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单调、刻板之弊,缺乏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以致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必须在法治教学内容、方法上改进创新。以课程设置为例,一般高校大学生接受法律知识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然而,该课程涉及的法律基础知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旧”。很多内容是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学习知晓的内容,重复较多,难以提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少”。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庞大,既需精炼提魂,又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普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劳动合同纠纷、婚姻家庭问题、保护环境问题等。从教学方法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互动不足。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部分高校对法治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能维持基本的教学工作量,更谈不上创新法治教育。
3.趣味性原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法治方面的教育大多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模式以灌输、讨论、案例分析等为主,导致课堂趣味性不足。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具有学理性,而且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应把这一特质贯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学理的阐释与内容的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大纲中应创设与法治教育相适应的趣味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将法治教育具体化,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播放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受大学生群体关注,能引起强烈共鸣的案例等,激发学生的法治学习兴趣,让学生既注重法治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提高法治教育的成效。
4.实践性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要改变脱离实践的抽象法治教育模式,根据法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实践,使学生把法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应设计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师亦可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充分利用线下、线上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价值、社会价值,引导学生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解析复杂社会问题,增强“四个意识”。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备,涉及法治理论、法治实践等不同层面。因高校思政课课时有限,课程内容必须科学凝练,究其实、摄其魂、取其要,集中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1.应从价值的维度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功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当今中国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4]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剂,其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5]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古今中外、理论研究、具体实务等不同视角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正当性基础,以此回应我们党、国家、人民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殷切期盼,进而提高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知。
2.应从理论维度全面剖析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决定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架构、理论内涵、逻辑关联以及实践途径。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需要讲清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在“为长治久安计,为子孙万代谋”中的作用,在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通过法治不仅能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思想和我国基本制度、体制的连续稳定性,而且还能真正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另外,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核,能大力促进国家治理的公信力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安定。第二,如何正确认识党与法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首先就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是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为“全面依法治国”保驾护航。[6]在教学中,尤其要给学生正确阐明党与法的关系。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根本保证。具体而言,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本质上都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因此,要依据法律程序使党的方针政策上升为法律,进而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也就是国家意志,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旗帜鲜明的讲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高度一致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理政,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秉持哪些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原则。党对立法、执法、司法等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要作守法的楷模,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必须保护人民利益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要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三是要坚持中国特色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在继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并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新成果的精髓。对此,要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讲清、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西方宪政体制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势在哪些方面,西方的宪政体制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要让学生彻底从头脑深处摒弃错误思想的影响;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原则。要根据法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各类法治体系,[7]尤其要从法律体系(包括党内法规)建设、法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8]以此来推进国家各项制度设计、创新和执行,实现国家治理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最后,应从实践维度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实际效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与讲授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治与人治、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关系,等等,尤其是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材大纲要求,深度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和现实价值,帮助学生厘清各类不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法治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读。
四、创新与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及方法
1.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构设置,确保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鉴于从2022年秋季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单独作为一门高校思政课开课,习近平法治思想应单列一章讲述。第一节从理论部分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阐释,注重对学生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等;第二节结合“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等展开;第三节具体讲述“十一个坚持”的具体内涵。此外,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需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其中。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方法谋划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党内法规史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根基和脉络;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应结合“十一个坚持”,使学生真正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谛;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要结合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的热点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社会问题。第三,采取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部分高校思政课程未能配备法学专业教师,致使教师法律知识不系统、理论基础不牢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的法治教育,抓好教师法学理论培训,使思政教师系统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此外,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授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理论阐释转化能力和教学引导能力,通过听课、评教等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标准,对教学能力不足或工作责任心不强的老师要及时调整。思政课各教学课部要定时组织集体备课,集中学习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方针和政策,督促老师在教学中及时融入最新成果。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首先,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系统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基本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此不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其次,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方式、方法。根据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平台资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就高校实际情况而言,可以开展如下实践教学活动:(1)社会实践。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实习或调研等方式开展法治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既加强对法治的理解,也加深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认知,既让同学们认识到法治国家建设的任重道远,也要让同学们树立在党的领导下法治中国一定能实现的信心;(2)专题讲座。结合学生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邀请专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专题讲座,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拓展学生法治视野;(3)组建法律志愿服务社团。鼓励学生利用掌握的法律知识,积极参加法律志愿者社团,为同学和附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法治知识,在社团活动中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4)建立实践基地。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建立法治实践教学基地,以参观和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实务工作中的法治思维意识和法治行为方式;(5)其他方式。高校还可根据教学计划和重大节庆日开展法治知识演讲、法治知识竞赛等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法治实践教学和法治宣传活动。
4.积极营造高校法治文化氛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涉及的领域宽泛,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展法治文化电影周、模拟法庭、建设法治广场、法治走廊和法治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法律知识,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能体现一所高校的精神和灵魂,完善校园文化法治元素能使学生随时接受法治的熏陶,在更为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获取法治知识、体验法治功能、训练法治行为能力、培养自己的法治素养,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精髓。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要主动融入法治元素[9],在校风建设、校园宣传和校园节庆活动中融入法治元素。
五、结语
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教学任务,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软硬件建设,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学理根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机制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