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2-02-14车景华

当代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丁苯阿司匹林炎性

车景华

(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氧、缺血造成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治疗难度较大,早期症状不显著,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进展后可引起意识障碍、运动神经功能异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拜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单独应用效果有限,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1]。而丁苯酞不仅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效果,有利于功能恢复,适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7岁,平均(58.99±3.16)岁;发病时间11~32 h,平均(23.91±3.28)h;合并症:糖尿病12例,高血压1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9~75岁,平均(59.24±3.25)岁;发病时间9~31 h,平均(23.88±3.25)h;合并症:糖尿病13例,高血压1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首次发病,且经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性脑梗死、硬膜外出血、颅内出血或并发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

1.3 方法 两组低盐低脂饮食,并予以吸氧、控制血糖血压、改善脑循环、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保护脑组织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给予拜阿司匹林(Bayer S.p.A,生产批号20160711、20180114,规格:100 mg),每次100 mg,每天1次,餐前口服,连续治疗20 d。

观察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拜阿司匹林用药方案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517、20180324,规格:0.1 g)空腹口服,每次0.2 g,每天3次,连续治疗20 d。

1.4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量表包括脑动脉病变相关神经系统检查项目,共11项,总分42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好。②凝血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患者晨起空腹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做好相关记录。测定仪器为全自动凝血分析仪。③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④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症状、体征,详细记录两组恶心、腹部不适、皮疹、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20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20 d后,两组PT、APT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注: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RP、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 d后,两组血清CRP、IL-6、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CRP,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体循环障碍、动脉炎或血液病等,治疗难度较大,而脑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疾病初期患者通常保有清醒的意识,中期即可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延髓性麻痹等,影响患者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而疾病进展至晚期并发脑疝时可危及生命,及时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此外,脑梗死患者具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病理特征,患者中枢神经对运动神经元的控制能力减退,进而造成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严重受限,影响患者生活,临床治疗应重视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5]。

临床常用NIHSS评分评判脑梗死的神经、运动等功能,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中,治疗20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拜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分析原因为,拜阿司匹林借助其对环氧合酶的合成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能减少机体血栓素A2的产生,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广泛,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脑梗死治疗[6]。但拜阿司匹林单独用药效果有限,无法实现有效根治。而丁苯酞具有促进脑缺血区微循环重构,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的效果,可有效阻断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对患者体内的线粒体具有独特的保护作用,能增强患者对脑缺血的耐受程度,进而减轻神经元损害。此外,丁苯酞不良反应较少,部分患者可见转氨酶升高,偶见恶心、腹部不适、皮疹等症状,且症状轻微,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具有较高的安全性[7]。

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表现出血小板过度活化、局部血栓形成、全身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特征。PT、APTT均为与机体凝血功能具有紧密相关性的重要指标,其中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水平可作为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参考指标;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对监测凝血功能的调节过程有较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0 d后,两组PT、APT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拜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分析原因为,不同于拜阿司匹林抗凝血的作用机制,丁苯酞可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解除微血管痉挛抑制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调节。因此,在拜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可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对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

炎性反应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脑组织在大量缺血状态下,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持续加重脑组织损伤。因此,在脑梗死临床治疗过程中,重视消除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关注患者炎性反应发展具有重要性。CRP、IL-6及IL-8等可促进炎性因子的聚集和粘附,发挥趋化作用,以网络级联形式参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过程,其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能为临床评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0 d后,两组血清CRP、IL-6及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拜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可减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分析原因为,拜阿司匹林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消炎、镇痛、解热的特性,可一定程度减轻机体炎性反应。而有研究[8]表明,丁苯酞对CRP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可通过下调炎性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效应,与拜阿司匹林联用可更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减轻及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拜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促进机体凝血功能、神经功能改善,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丁苯阿司匹林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