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辽宁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2022-02-14李明宇
李明宇
(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003)
随着人们对蔬菜需求量的增大,温室大棚迅速发展起来。黄瓜作为我国北方冬季温室栽培的主要蔬菜和经济作物,因其生长周期较短、生长速度快、效益高、见效快,故栽培面积也迅速增加,目前已约占日光温室总面积的1/3[1]。多数温室采用的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而我国还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北方辽宁地区缺水现象尤为严重,使得该地区农产品的产量及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并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寻求温室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制定合理灌溉制度势在必行。
黄瓜对水分敏感且需水量较多,土壤水分的供应状况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很大影响[3-6]。在辽宁地区,虽然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近些年已逐渐被广大农户接受,但由于缺乏技术基础和宣传培训,该地区温室仍沿用传统沟灌的灌溉制度。沟灌不仅降低水肥利用效率,还将造成土壤质量恶化,甚至存在地下水污染现象[7]。相反,滴灌可充分利用高频、小流量的特性,发挥非饱和灌溉的特点,使其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土壤水肥条件。另外,滴灌还有着可防止深层渗漏、减少棵间蒸发、节水、节肥、增产等特点[8],其优势性已被大量学者证明。候松泽等[9]研究表明,栽培黄瓜使用滴灌施肥方式比沟灌节水42%,增产24%。韦彦等[10]研究的滴灌比畦灌节水25.9%,渗漏量减少32.0%,土面蒸发量减少了33.6%,增产1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9.9%。
本研究以黄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滴灌模式下不同灌水量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的灌溉制度,合理应用滴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辽宁省水利灌溉中心试验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黄家乡,东经120°30′44″,北纬42°08′59″,海拔47 m)进行,试验站地处平原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2.9 mm,多年平均气温为7.6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50 mm,年累计日照时数2243 h。供试土壤为黏壤土,参考理化指标:土壤容重为1.33 g/cm3,全氮为0.5 g/kg,pH值为7.09,土壤含水率为21.88%,速效钾75.78 mg/kg,土壤速效氮145.34 mg/kg,有机质14.3%,速效磷34.85 mg/kg,土壤肥力中等偏下。
1.2 试验设计
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垄宽1 m,垄长7 m,高15 cm,行距0.5 m,株距0.45 m。每垄种植作物16株,两垄之间的距离为0.5 m。定植前在垄水平中心铺设滴灌带,滴头间距30 cm,滴头流量2 L/h,滴灌带两侧水平距离20 cm处种植作物;陇台铺好滴灌带后覆盖0.08 mm黑色聚乙烯膜;20 cm蒸发皿利用支架置于作物冠层上方;定植时,为保证黄瓜缓苗率,各个处理统一灌水25 mm;每个小区埋设有底水箱一个,在水箱内分层回填土壤,用以隔断地下水补给;每个小区的有底水箱内外各埋设Trime管一支[11],用以观测土壤水分含量。每亩地施牛粪15 m3。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4种灌溉水量,分别是Ⅰ1:0.65Ep;Ⅰ2:0.75Ep;Ⅰ3:0.85Ep;Ⅰ4:1.0Ep(常规对照处理)。Ep为灌水基准量,本试验设定为时段内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的一半,各处理重复3次,共12个小区。其他管理方式按照当地常规进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蒸发皿蒸发量。 每天上午08:00测量蒸发皿液位。
(2)空气温度。 每天上午08:00(未放风前)测量,在各小区中间放温度计一支,读取并记录读数。
(3)土壤含水率。 每隔5 d测1次土壤含水率,灌水前加测。
(4)灌水量。 每7 d灌水1次。灌水前先观测土壤水分含量(烘干法或Trime),当20 cm处土壤水分含量为饱和含水率的80%(田间持水率)以下时开始灌水,灌水基准量为这一时间段内蒸发皿水面蒸发量的一半。
(5)形态指标。 每10 d用钢尺和游标卡尺测定株高与茎粗(始终测量主茎开叉处),每个小区选5株定点观测。
(6)产量。 盛果期每隔3~5 d在各小区随机选一垄采果,用电子秤称鲜重,累计黄瓜产量和瓜条总数。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3进行数据整理;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若α < 0.05,则差异显著;若α > 0.05,则差异不显著;利用Origin 9.0软件进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水量对黄瓜生长性状的影响
2.1.1 对结果期黄瓜株高动态变化的影响
如图1所示,株高随着时间的推进表现为先快速增长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黄瓜在10月7日各处理株高均达到30 cm左右,10月7日—11月16日可看出黄瓜株高动态曲线变化较大,增加迅速,11月16日以后黄瓜株高增长速率趋于平稳,不同处理间最终株高有所差异,其中0.85Ep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常规、0.75Ep、0.65Ep),但这3种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0.85Ep处理最终株高较0.65Ep处理提高了15.06%,0.75Ep和0.65Ep两处理则对于黄瓜株高变化无明显差异。所以可见0.85Ep处理对黄瓜结果期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灌水量过低反而会抑制黄瓜的生长。
图1 不同灌溉水量对结果期黄瓜株高的影响
2.1.2 对结果期黄瓜茎粗动态变化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黄瓜的茎粗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茎粗变化整体表现出与株高变化相似的趋势。10月7日0.85Ep处理茎秆最粗,直径为5.95 mm,较0.65Ep处理高了16.82%,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常规处理与0.85Ep处理接近,直径为5.87 mm。10月27日以后茎粗变化较稳定,11月26日不同处理的黄瓜茎粗均稳定在7.5 mm左右,其中最粗的是0.85Ep处理,达到7.74 mm,所以适当地降低灌水量有利于黄瓜茎粗的生长,但与常规处理相比差异并不显著。
图2 不同灌溉水量对黄瓜茎粗的影响
2.2 不同灌水量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在整个结果期对黄瓜共进行11次采摘,单次产量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0.85Ep处理单次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常规,0.75Ep,0.65Ep),而0.75Ep与0.65Ep处理差异不大,0.65Ep单次产量最低。采摘期间有3个单次产量较大的时间点,分别是10月27日、11月12日和11月27日,0.85Ep处理较常规处理单次产量提高了27%,25%和31%,0.85Ep处理较0.65Ep处理单次产量高43%,38%和28%。说明了滴灌条件下灌水量为0.85Ep具有增加黄瓜产量的效果。
图3 不同灌溉水量对黄瓜单次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间黄瓜的累计产量绘于图4。由图4可知,各处理产量从大到小顺序为 0.85Ep>常规>0.75Ep>0.65Ep,0.85Ep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产量最高,累计91.57 t / hm2,0.65Ep处理产量最低,为62.87 t / hm2。0.85Ep较0.65Ep处理高31.34%,较常规灌溉处理提高了13.6%,常规处理与0.75Ep处理之间变化较小。统计分析表明,滴灌0.85Ep处理与常规差异显著,常规与0.75Ep差异不显著,0.65Ep与其他3种处理(常规,0.75Ep,0.85Ep)差异显著。可见0.85Ep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可显著提高黄瓜的产量。0.85Ep灌水量在常规灌溉的基础上降低了灌水量,促进黄瓜营养生长,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但是灌水量过低却会降低黄瓜的产量。
图4 不同灌溉水量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3 结 论
(1)滴灌模式下灌水量为0.85Ep的处理最有利于黄瓜植株生长,该处理黄瓜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0.65Ep处理提高最大,达到15.06%;对于黄瓜茎粗的影响也呈现出相同规律,但不显著。
(2)黄瓜单次产量以及累计产量均是灌水量为0.85Ep处理下最高,其次是常规处理;最低的是0.65Ep,0.85Ep较0.65Ep处理累计产量提高31.34%。产量从大到小顺序为 0.85Ep>常规>0.75Ep>0.65Ep,其中0.85Ep处理产量最高,累计91.57 t / hm2。
因此在灌水量为0.85Ep的处理下对黄瓜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以及增产效果最好,并且该处理还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为日后温室黄瓜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