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2-14张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

张霞

内容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等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加,培养质量也愈发受人关注。对于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主要从研究生的招生环节、培养环节、评价环节等方面进行,针对招生过程中学校存在的生源接收区别化、培养模式僵化、师生关系淡漠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希望为完善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场所,研究生教育是关键一环。办好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关键。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系统最高层次,不同于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科研水平。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该更加注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

一.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

1.对于生源接收、学生待遇存在差别

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对于生源接收未能做到一视同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一志愿中“985”、“211”工程学校还有“双一流”建设学校生源更加偏重,主要表现在复试过程中,对于此类生源更加偏重,因此,这类学生相比普通院校学生在面试中会拥有更大的机会。其次还表现在对于调剂生源与一志愿待遇方面,比如在奖学金的申请,有的学校会把学生是否为一志愿作为奖学金的申请门槛,对于所谓优质生源和一志愿赋分过高忽视普通院校学生能力及感受。在招生环节存在的歧视问题使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保障。

2.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调整

起源于中世纪德国的师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它主张师生之间是衣钵继承关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方面负责,在师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生和导师之间“不仅是学术指导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2]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吸收了德国和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但是与之相比还是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过程相似、缺乏各学科协同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另外大学和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是相互独立的,未能进行资源整合进行联合培养[3]。从学校来看,学科间的壁垒难以打破,即使在相似的学科之间,师生都很难深入交流沟通、资源共享,大多还是局限于学生和自己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平台、更多层次、更多学科的知识更加无从谈起。在这种僵化的、不变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就很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

3.师生之间未能存在良好的沟通

导师学生未能存在良好的沟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对于导师的选择这一环节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环节,但实际上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官网上浅显的介绍,同样导师对于学生也只有学生简历上学科背景等浅层次了解,对于学生实际研究水平一概不知。其次还体现在,学生和导师很少进行除论文及课题外的交流,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习以及生活、或者职业选择缺乏实际的指导。[4]真正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不仅包括学业上的沟通交流,包括生活和情感上的交流,还有较高的职业支持。导师在研究生实际培养中缺位,必然會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研究生缺少了导师的关心和指导,培养质量必然难以得到保障。

4.课程设置未能及时做出改变

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研究生课程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窄,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性,交叉选修课和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有待加强。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权力在各培养单位,而各培养单位由于学科专业水平、师资条件存在差异以及对专业理解不同等因素,出现了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校大相径庭的情况,使最终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缺乏基本同一性[5]。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研究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这种差异在研究生课程内容中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反映。课程内容随意性还表现在有的培养单位混淆了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的区别,课程设置雷同,不同类别和规格的研究生同堂上课,未体现不同的培养规格应有的差异。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产生原因

1.外界评价过多,校内主体难以应对

研究生培养阶段就是政府和外界不断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这样可以促使学校、教师、学生不断改进自身不足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部分学校为了不断迎合外界标准不断进行调整,学校改变管理规定或者教学内容;教师改变教学重点或者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改变学习策略。评价是基于评价主体或者基于教育政策要求进行,评价本身有着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每个学校的培养情况又是不同的,因此,政府或者外界给出评价标准时,为了使学校的各方面更好地迎合评价,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就可能会随时根据标准改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评价标准趋同那必然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2.学校自身缺乏对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划

学校对于自身要培养具有何种素质的研究生应有严格要求,办学定位具体清晰,学校根据定位确定研究生本身的培养目标,从而制定培养方案。但是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培养人才要求的影响,受到学校专业调整影响,因此,学校可能会改变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这就反映出学校对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缺乏必要的规划和体系[6]。学校为了迎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忽略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及资源,盲目受外界因素影响,迎合外界发展需要。

3.教师素质影响培养质量

部分教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尽到教师的义务,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缺乏关心,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大多仅限于学习,即使是学习上的交流也局限于与毕业论文相关问题,师生沟通明显缺乏,导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自身课题或者其他方面,研究生入学之后,学习和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学业上指导缺位,职业发展规划上近似于无,学生迷茫无所适从学业与个人能力都难以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师德、责任心的老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生本身对于培养目标缺乏清晰认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和个性独立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在研究生发展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进一步影响,创造性特点缺乏,那么必然会影响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接收和运用,研究生研究素养难以提高,也难以促进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的建立[7]。进入研究生阶段,在日常学习中,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深层次的规范写作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缺乏,学生不能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问题,挫败感明显,在回顾研究生课程时会感到迷惑,因此对于研究生后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认知。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内外部需共同发力

1.政府慎用权利,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

要培养个性化、有良好的学术素养的研究生,政府要明白自身定位,正视自己在高校实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政府简政放权不能仅仅被当做口号,更应贯彻到实际对高校管理中。政府要侧重管理职能,简政放权,侧重宏观管理,放松政府对大学的管治。政府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干涉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细节,政府的宏观管理应该主要通过出台政策、制定法规、财政拨款等方式来引导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的改革发展。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来看,政策、法规和拨款是政府影响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我国目前对于研究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使学校真正把研究生教育放到重要地位,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培养人自由。

2.学校正视外部评价,制定正确培养保障体系

外部对于学校的评价虽然有利于学校发挥主动性,但是,制定合理的培养保障体系,最主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学校自己首先要根据自己学校定位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定位的培养目标或是从招生到培养到人才产出的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同时要正视外部评价的作用,随着教育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有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研究工作者,中小学校长、社会等各方面参与评价[8]。外部评价只是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落实的一种反馈,反映的是在对于高等教育平均水平和要求的一种评价,对于每个学校具体发展来说,决策部门要正确甄别,正视学校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对待,正确认识外部评价,制定真正符合学校定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培养保障体系。

3.学校改进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可以在调整专业实习时间、优化制度设置以及促进交叉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改进。学校可以在专业设置上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适当提高专业口径,让学生找到自己兴趣,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打破刚性的制度,增强制度设置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兴趣和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更加具有灵活性。[9]研究生阶段学生应该更多地加强学习的专门性和专业性,为以后论文的写作以及研究的开展打好基础。针对在实际的研究生教学中存在与本科科目大部分重合的状况,学校在选择课程和教材时,需选择针对性强的课程,并且合理安排必修课、选修课,使学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4.教师提高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关心

一方面,要教師加强对自己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上的关心,切实履行好导师的职责,根本上是要导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包括为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上的专业素质应继续加强,教学策略也应格外重视。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必要的,但目的在于引导和示范,教师的活动不能代替学生自主的思维操作和行动操作,只有经过自己能动地、自主地思考和实践,学生才能灵活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并将其内化为个性素质。

5.学生要主动自觉,参与保障体系建设

学生不论在哪个教育阶段都牢牢占据主体地位,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应该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经历了初等教育后,更应该抓住研究生阶段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要注重自己权益的表达和保障在自我的教育和发展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保障自己有多样化发展的权力和空间,在自己的发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表达诉求的机制和渠道,同时也能使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能够接收到受教育者的反馈,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10]。学生要自觉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以及积极参与到评价反馈中来,切实运用好自己的权利,提高主人翁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荣利颖,邓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教育研究,2018,39(09):95-102.

[2]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7-10.

[3]徐铭铭,房小红,赵亚琴.“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3-5.

[4]叶玉玲,刘佳林,袁锟.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分析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20(06):48-49.

[5]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7):59-63.

[6]陈哲夫,陈端吕,彭保发.“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19):25-28.

[7]郑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32-34.

[8]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01):17-22+29.

[9]田桂中,周宏根,李滨城,景旭文,管小燕.基于持续改进的研究生培养全程多元化考评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155-157.

[10]白强.一流大学视角下一流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2):19-23.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