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行程问题
2022-02-14冯长征
冯长征
本课选自辽宁教育学院“学到汇”公众服务平台“辽宁省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团队名师公益学堂”,旨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真题呈现
在某自行车队的一次训练中,1号队员以高于其他队员10 km/h的速度独自前行,匀速行进一段时间后,又返回队伍,在往返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 设分开后行进的时间为x(h),1号队员和其他队员距分开时地点的路程分别为y1,y2(km),并且y1,y2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 (1)1号队员折返点A的坐标为 ;(2)求1号队员与其他队员经过几小时相遇.
解析:根据题意及图象可知1号队员折返时距出发点10 km,由关键点[19 ,5]可知[19] h行进5 km,则1号队员的速度为45 km/h,行进10 km用[29] h,则A [29 ,10]. 其他队员的速度为45 - 10 = 35(km/h). 设经过x小时相遇,由“1号队员与其他队员的速度之和 × 时间 = 总路程”,则(35 + 45)x = 10 × 2,解得x = [14]. 故应填[29 ,10],[14].
思考:①该试题与教材中例題、习题有何联系?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真题溯源
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 km/h的速度前进. 突然1号队员以45 km/h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 km后掉转车头,仍以45 km/h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 1号队员从离队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七年级上册第151页习题)
该题信息可用函数形式呈现. 设分开时的地点为出发点,1号队员和其他队员分开后行进的时间为x(h),距离出发点的路程分别为y1,y2(km). 你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1,y2关于x的函数图象吗?
解析:如图2,两组队员同时同地出发,由1号队员的速度快可知其图象位于上方. 1号队员在10 km处掉头后,其图象向下与其他队员的图象交于一点,且图象折点的纵坐标是10 km. 由1号队员的速度为45 km/h,可知其折返时行进了[29] h,列方程为35x + 45x = 10 × 2,可得[14] h与其他队员会合. 此时其他队员行进的路程为8.75 km.
显然,前面呈现的中考真题源自这道课后习题. 命题者变换条件,将部分信息以函数图象形式给出,教材中的方程问题就化为中考试卷中的一次函数图象问题.
方法归纳
此类问题的具体解法:1. 确定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实际意义;2. 根据图象形状与趋势还原行进过程;3. 从图象中的横坐标观察各时间点的实际意义;4. 从图象的纵坐标观察相应因变量的实际意义;5. 理解图象中关键点的意义,如图象的折点、图象之间的交点、已知坐标的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只有全面准确地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方能结合线段图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变式延伸
甲、乙两人沿笔直公路匀速由A地到B地,甲先出发30 min,到达B地后沿原路原速返回,与乙在C地相遇.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35 km/h,甲、乙两人与A地的距离y(km)和乙行进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3所示,则B,C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km (结果精确到1 km).
解析:纵轴表示两人与A地的距离,横轴表示乙出发后的时间. 观察图象可知:甲先用30 min行进25 km,则甲的速度为50 km/h,乙的速度为15 km/h;甲行2 h后沿原路返回,说明甲共行2.5 h,则A,B两地的距离为125 km.
如图4,三段路程之和等于A,B两地距离的2倍,列方程为50x + 15x + 25 = 125 × 2,则相遇时间为[4513] h. B,C两地距离为A,B两地距离减去乙的路程,约为73 km. 故填73.
拓展提升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 七(1)班出发1 h后,七(2)班才出发,同时七(2)班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班队伍间联络,联络员和七(1)班的距离s(km)与七(2)班行进时间t(h)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5所示. 若已知联络员用了[23] h第一次返回自己班级,则七(2)班需要_______h才能追上七(1)班. (答案见第33页)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