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桥

2022-02-13龚源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油香茶籽油土灶

龚源

一条小河,一座木桥,一棵古树。

小河叫“米沙溪”。桥,是青瓦盖顶、“二重滴水”的长廊式木桥,能让过往行人歇脚打尖、遮风避雨,得名“风雨桥”。古树名为“乌杨树”,很粗,两个人手牵手抱不住,树冠如华盖能遮住桥头。

水,在桥下静静流淌;人,从桥上匆匆走过……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一位老大娘来到桥上,就在那浓荫掩映下的桥头,她用田泥盘了一眼土灶,灶上架一口铁锅,锅中盛上山茶籽油,烧起青杠木柴火,做起了炸油香粑粑的生意。

大娘姓陈,看上去五十多岁的样子,宽大的额头,宽大的脸,花白头发挽一个巴巴结用丝网兜在脑后。“阴丹蓝”布的斜襟上衣洗得有些泛白,倒是系在腰间的家机布围裙让她显得干净利索且格外精神。

锅里炸油香粑粑的油,是农历“寒露节”后,乡民去大山里从千年古油茶树上采摘的山茶籽榨的油,这山茶籽油可说是世上最好、最香的食用油。陈大娘一烧锅,油香顺河飘去十里远……

风雨桥,地处交通要道。附近几个寨子的村民去相隔五里外的清溪镇赶场,这里是必经之地。

“三、六、九”—三天一场。逢场天,这里过往的人多。

赶场上下,无论是大人或是细娃,闻香立马围拢过来。大竹筲箕里,早已堆满黄灿灿、香喷喷的油香粑粑;木几上,还放有削好的细竹签和金竹丝篾。过往的人用细竹签穿起一串油香粑粑,而后慢慢吃……一个两个在嘴里嚼得嘎嘣响,吃得碰碰香。等人们吃够了,从腰间摸出三五毛票或几个钢镚儿丢在茶盘里,抹抹嘴打一个嗝儿便心满意足地走了。

土灶旁那张小木桌,时常有两三个半蔫老头儿在那里落座,且一坐就是大半天,人们戏称“老板凳”。赶场归来,几个“老板凳”是专门来过酒瘾的。他们先让陈大娘用酒提子在面前的小碗里勾二两,然后自己顺手在筲箕里抓几个油香粑粑,“滋—”呷一口“苞谷烧”吞下,咬一口油香粑粑在嘴里,慢慢地嚼,嚼来嚼去嚼上半天。他几个家长里短、陈年老古董啥事都拿出来摆—人们把这叫作“扯烂务”。其实他们唠唠叨叨的话比喝的酒多,觉得话在心里闷得慌,一吐为快。日头偏西了,几个“老板凳”才慢慢起身,而他们一个个早已喝得找不着北了。人若问为啥要喝这么多,几个“老板凳”对视一笑,说你不醉我不醉,这宽的马路哪个睡?而后哈哈一笑便偏偏倒倒走了。

时常有一个年轻媳妇,油香粑粑灶旁人多打拥堂时她便站在桥栏边,或静静地看鱼儿在清清的水里游玩,或悄悄地瞅不远处寨子上飘飞的炊烟。等人们渐渐散去,她才移步过来。尽管油香粑粑很香、很诱人,她是一个也舍不得吃,只是慢慢地用金竹丝篾把油香粑粑一个个穿成串儿,然后盘在斗笠上,她说这要给家里倒病在床的婆婆捎回去的。此时,陈大娘那总是忧郁的双眼会立即放出光亮,脸上也写满了慈爱的笑意—无论咋说都不肯收年轻媳妇的钱,不然就一定要让她多拿些油香粑粑。推来推去她拗不过,只得向陈大娘报以最甜美的一笑,尔后慢慢转身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目送年轻媳妇走远了,陈大娘总要默默地发一阵子呆,末了撩起围裙擦眼角的泪,喃喃地说:“过往的人一般都是给幺儿买粑粑,唯独只有她是给婆婆,唉—这世上真是罕见啊!”

除了逢场天,闲时打桥上过往的人相对稀少一些。见得多的就是些挑脚下力做苦活儿的人,陈大娘总要挽留他们在摊子边歇歇脚。这些人,往往都有一肚子倒不完的苦水。每到这时,陈大娘停了手里的活儿静静地听他们诉说,说到伤心处还要陪着抹眼泪,临了,让他们饱餐一顿。

一来二往,乡间便传开了,说风雨桥上有一个陈大娘,专门行善做好事,是活菩萨。一传十、十传百……传去很远很远,一直传到邻接的贵州乌萝山那边去了。闻讯,人们都来看望陈大娘,络绎不绝,甚至有的还拜她为干娘。这些,陈大娘一个都不应承。成百上千中她只认一个干女儿,那就是时常给婆婆买油香粑粑的年轻媳妇。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陈大娘早已是风烛残年的老奶奶了。一天,她终于起不来床了。不久,陈大娘便去世了,消息一下子传开了。那几天,桥上来往的人特别多。一句话,来的这些人都是为陈大娘吊孝送终的。据说,光是用来扯孝帕的“白竹布”就用去了十多匹。

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再加上乐善好施,没有多少积蓄。尽管生活水平不高,但乡亲乡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最大努力为老人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白喜事”。

乡亲们还请来阴阳先生为陈大娘“打绕官”“唱孝歌”;在风雨桥上摆“长桌宴”,办“流水席”……热闹了三天三夜后,才择吉日把老人送上山。

很久很久,仍有人来看望老人。人去桥空,人们再也见不到这位慈母一样可亲可敬的老人了。于是,过往的人就在那棵古树下燃一炷香,在树枝上挂几尺“红”,以示对老人的怀念。

人们从风雨桥走过,虽说看不到炸油香粑粑的陈大娘了,但满眼看到的是桥头高大的乌杨树上,那些在风中飘飞的长长的红布。

日子不知过去了多久,那个当年时常给婆婆买油香粑粑的媳妇来到了风雨桥上,如今她已是一个中年妇女。她把陈大娘留下的土灶重新盘好,再次燃烧起红红的柴火……从此,橋上又闻到了久违的油香了。

从那灶膛里燃烧着的熊熊火焰,似乎看到了某种希望,乡亲们倍感亲切。都说炸油香粑粑的媳妇多么像陈大娘,便有人称呼她为陈大嫂。这一开头,大伙儿都这么叫了。

猜你喜欢

油香茶籽油土灶
基于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快速鉴别茶籽油
土灶的光阴书
土灶的光阴书
土灶
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茶籽油的条件优化及茶籽油成品分析
基于回归方程式定量定性分析茶籽油掺伪的研究
采用GC—FID分析脂肪酸组分鉴别茶籽油质量
香飘四海的回族美食
回族的传统美食—油香
土 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