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安文人对汉赋的接受与创新

2022-02-13郭日慧常乐乐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5期
关键词:同题汉赋叠词

郭日慧 常乐乐

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以韵散结合为特点的汉赋。汉赋篇幅较长,多使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文字上喜好堆砌辞藻,铺陈排比,主要以描写宫殿楼宇或帝王游猎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出色的赋家,致力于汉赋的写作,盛极一时,汉赋自然也成了一代文学的代表。从文学发展上看,两汉辞赋的兴盛,在许多方面对后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都创造了条件,包括建安时期。汉赋对建安时期的文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建安时期汉赋的发展情况

建安时期的文学发展依然蓬勃向上,同时它也是文学自觉的一个时代。建安时期出现了大批文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时期诗、文、赋三足鼎立,呈现相互渗透的趋势。《文心雕龙》里提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既是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也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还有说法认为,在建安时期诗歌已经成了取代辞赋的存在。诚然,在东汉时期产生的五言诗迅速地得到了推崇和发展,但汉赋经历了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发展,来到建安时期,仍然处于不败之地。即使在普遍认知中,建安时期的赋不如五言诗出名,但在建安时期还是有不少文人致力于赋的创作。建安时期也是赋发展的又一高峰,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开创了蔚为大观的辞赋创作气氛。

(一)抒情小赋的大力推崇

建安时期辞赋的最大变化就是体式上的不同,在两汉时期,汉大赋的地位比较稳固,但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地位超过了大赋的地位。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它的特点是抒情性较强,篇幅比较短小,题材更加广泛。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都是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在建安时期,抒情小赋更是得到了大力推崇,很多建安文人都致力于抒情小赋的创作,可以说这一时期抒情小赋比汉大赋还受欢迎,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和《神女赋》,阮瑀的《止欲赋》,等等。

(二)同题赋的大量增加

曹操在邺城建都的时候,招揽了众多的名流学士,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就此形成,因而建安文学的一大特征是同题共作赋,这是邺下文人集团形成并蓬勃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同题共作赋,是指同一时期作者采用相同或相近的题目而作的赋。同题共作赋属于一种集体性的文学创作,这与当时文人集团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而同题共作赋的产生也表现出文人集团的成熟。同题共作赋的题材也相对广泛,如曹植、祢衡、陈琳、应玚、王粲、阮瑀六人共作有《鹦鹉赋》,陈琳、应玚、王粲、杨修共作的《神女赋》,曹操、曹丕、曹植共作的《登台赋》,等等。建安文人从事同题共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文人都有大体相似的人生经历,具有相似的审美趣味,因此共同参加文学活动进行交流,促进了文學的繁荣。

建安赋本身也属于汉赋,它是汉赋发展的一个阶段,反映了从西汉大赋到东汉抒情小赋的一个发展轨迹,自汉代以来的骚体赋和东汉时抒情小赋的特点在建安赋中都有所体现,并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二、建安赋对汉赋的接受

(一)语言上的模仿

因为建安时期的赋是在对汉赋的继承这一基础之上而发展的,所以在一些地方仍保持着与两汉时期的辞赋的相同点,体现了建安赋对汉赋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在语言的模仿方面。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在对宓妃的容貌、姿态、神情及着装的描写上与蔡邕的《协初赋》颇为相似。在描写美人的外貌时,《协初赋》中写道:“其在近也,若神龙采鳞翼将举。其既远也,若披云缘汉见织女……面若明月,辉似朝日,色若莲葩,肌如凝蜜。”而《洛神赋》中是这样描写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对美人的风姿和神韵的描写上高度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但想象力丰富,而且不会让人感觉荒诞,反而心生向往。同时,从这两篇赋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到曹植在描写宓妃时所用的词汇是对蔡邕《协初赋》的模仿。

除此之外,汉赋喜欢在赋中使用叠词,汉赋中大多数的叠词都来自于《诗经》,如“萋萋”“萧萧”“绵绵”等。汉赋除了沿用《诗经》中的叠词外,许多汉赋的作者也会模仿这些叠词,从而创造出新的叠词,如枚乘、司马相如等作者都在自己的辞赋中有创作的叠词。建安时期的赋在叠词这一方面也对汉赋进行了模仿和使用。例如,枚乘在《七发》“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中新创的叠词“飘飘”,就受到很多建安文人的模仿。又如,曹丕《登台赋》中的“风飘飘而吹衣”和曹植《七启》中的“志飘飘焉”。

叠词在汉赋中还有一种形式是连用,即把两个叠词连起来使用的情况,如“沈沈隐隐”“潏潏淈淈”“磷磷烂烂”(司马相如《上林赋》),“锷锷列列”“隐隐展展”(张衡《西京赋》),等等。这一特点在建安赋中也有所体现,如曹植《节游赋》中的“萋萋蔼蔼”,王粲《羽猎赋》中的“奕奕霏霏”,等等。

(二)题材上的沿用

建安赋对汉赋的接受,除表现在文字和语言上之外,还表现在创作的题材上。阅读建安赋,可以从中寻找到许多与汉赋相同或相似的题材。许多建安时期的文人都喜欢写一些叙事记物的赋,这个主题在汉赋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如器物、植物、动物等题材。建安赋经过模仿这些相同题材从而创作出新的辞赋。

在描写器物的题材上,写得比较多的是扇子这一物品。例如,班固的《竹扇赋》:“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秆纷实翼……百王传之赖功力,寿考康宁累万亿。”蔡邕的《团扇赋》:“裁帛制扇,陈象应矩。轻彻妙好,其輶如羽。动角扬征,清风逐暑。春夏用事,秋冬潜处。”在后来的建安时期,也有人沿用了这个相同的题材。例如,曹植的《九华扇赋》:“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时赐尚方竹扇。其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扇。”徐干的《团扇赋》:“惟合欢之奇扇,非伊洛之纤素。仰明月以取象,规圆体之仪度。”

汉赋里较为常见的题材是都城宫殿,往往以宏大的体制将场面写得雄丽恢宏,尽显都城或楼宇的壮观。描写都城的有班彪的《冀州赋》:“夫何事于冀州,聊托公以游居……遂发轸于京洛,临孟津而北厉。”还有我们熟知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描写宫殿的有刘歆的《甘泉赋》:“轶凌阴之地室,过阳谷之秋城。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以上例子都是汉赋以都城宫殿为题材的赋作。建安赋中也有不少沿用该题材的赋作。例如,曹丕的《登城赋》中的“驾言东道,陟彼城楼,逍遥远望,乃欣以娱”,还有徐干的《齐都赋》和刘桢的《鲁都赋》也都详尽地描写出都城的雄奇秀丽。

狩猎题材在汉赋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喜爱狩猎的王公贵族通常会让文人将狩猎的场景记录下来,如扬雄有《校猎赋》,张衡有《羽猎赋》,他们也是模仿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中的狩猎场面。建安文人中沿用狩猎题材的有曹丕的《校猎赋》,“长铩乣霓,飞旗拂天。部曲按列,什伍相连,跱如丛林,动若崩山”;王粲的《羽猎赋》,“济漳浦而横阵,倚紫陌而并征。树重围于西阯,列骏骑乎平坰”。这两篇赋作都写出了古时候狩猎的壮观场面。

除了上述的这些题材,汉赋中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为建安赋所沿用,包括花草鸟兽、饮食习惯、天文地理等等,在此便不一一列举。建安赋所沿用到的这些题材,不仅表现出对汉赋的包容性,还使自身的主题也变得丰富多彩。

三、建安赋对汉赋的创新

(一)文体上:由汉大赋转为抒情小赋

汉赋作为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学,发展到东汉末年,在创作文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洋洋洒洒、结构宏伟的大赋开始转为借物抒情、结构短小的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由宏伟大赋转向抒情小赋的重要转变。到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发展到顶峰,成为建安时期赋创作的主要形式。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神女赋》和阮瑀的《止欲赋》等都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

抒情小赋之所以能在建安时期取代大赋的地位,是因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此时文人的生活遭遇了很大危机,连生存都是岌岌可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失去了歌功颂德的兴致,没有时间去写出洋洋洒洒的大作,于是他们把情感投向了身边的事物,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抒情小赋与大赋相比,有很大不同之处。首先,描写对象发生转变。汉大赋擅长描写宏大的场景,如宫殿或狩猎的场景,目的是展现国家的富强;抒情小赋则是把目光投向了身边寻常的事物,小到一花一草,如曹植的《芙蓉赋》《橘赋》,王粲的《槐树赋》《柳赋》,等等。其次,抒情小赋较大赋而言,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抒情成分浓厚。比如,王粲《登楼赋》中的“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既写出了所看到的风光,又道出了淡淡的愁绪;杨修《神女赋》中的“嘉今夜之幸遇,获帷尝乎期同。情沸踊而思进,彼严厉而静恭。微讽说而宣谕,色欢怿而我从”, 更是极为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欲望,流露出人的本性。所以,抒情小赋的一大特点就是个人情感的释放。

建安抒情小赋的繁荣与兴盛在赋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观念上:从劝讽到政治理想的高扬

汉赋在发展初期一直与政治挂钩,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汉赋从产生之时起,脱离了政治,便不可能独立存在。汉代的文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他们的写作不是为国家的政治提供思想理论依据,而是仅仅满足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需要。除此之外,对帝王的劝讽也成了赋家们的写作任务。两汉时期的赋大多都有着借史讽今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劝诫王公贵族的奢靡之风,但往往效果也只是微乎其微。这么一来,汉赋家的写作内容也就因此而有所限制。

比较典型的就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面提到“若夫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其目的是劝谏汉武帝不要耗费大量财力去修建园林。扬雄的赋作也具有浓烈的讽谏精神。汉成帝为了向胡人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很多禽兽,于是命令百姓去捕捉猎物,不顾百姓生活贫苦,百姓因此无暇顾及农田,没有收成。因此,扬雄就借《长杨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是时,农民不得收敛。”由此看出,汉大赋的一大特点就是劝谏,慢慢地成了不少汉赋家的写作观念。但是,建安时期又有所不同,在自身对汉赋的包容中,也体现出创新之处。

建安时期是一个天下分崩离析的状态,政局动荡,战争不停。为了统一大业,曹操广泛招揽人才。建安文人跟隨曹操的理想抱负,南征北战,他们怀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为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因此,建安文人在写作时,尽情地抒发了个人的情感,表现出自身政治理想的高扬,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壮志豪情。例如,曹植在《东征赋》里面提到“登城隅之飞观兮,望六师之所营……禽元帅于中舟兮,振灵威于东野”。曹植在这篇赋中表达了强烈想要随军出征的心情,希望能够一展抱负,实现人生理想。其他建安文人也在赋中表现了对政治的向往与热情,如王粲的《浮淮赋》:“运慈威以赫怒,清海隅之芥蒂。济元勋于一举,垂休绩于来裔。”王粲对曹操的统一大业怀有高度的信心,他称赞曹操一统天下的行为,能够名垂青史,对曹操的赞颂可以反映出王粲对政治的高度热情。由此观之,在建安时期,文人写赋的观念已发生改变,开始歌颂与赞扬,在赋文中展现对政治理想的热情和高扬个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建安赋在建安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建安文人所创作的赋在汉赋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文学史产生重要影响。建安赋在对汉赋的继承基础上,又展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风貌,表明赋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猜你喜欢

同题汉赋叠词
同题大作战
同题大作战
同题大作战
同题PK
“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
一篇汉赋一座城